一种电机外壳精密切边模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934462 阅读:7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17 20:1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机外壳精密切边模具,凹模固定在上模座下部,凸模固定在下模座上部,导向机构竖向设置并连接上模和下模,凹模下部开设有型腔,推件器位于型腔内,内压组件安装在上模座上方并上限位,内压组件下部与推件器连接并带动其竖向运动,外压组件穿设于上模座、凹模、推件器至型腔中,凸模与型腔正对,扣放于凸模上的电机外壳朝向推件器内部,上模和下模合模时,推件器的下底面抵压在电机外壳的待切边平面上,凹模与凸模之间形成冲切间隙。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定位精度高,电机外壳切边的均匀性和断面的一致性得以保证,调整推件器与电机外壳、凹模型腔的匹配结构,实现同一上模、下模对不同电机外壳切边的适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机外壳精密切边模具
本技术涉及一种加工电机外壳的切边模具,特别是一种具有精密切边效果的模具。
技术介绍
电机外壳加工中使用的常规切边模具,特别是在深拉伸机壳大切边加工中,通常存在以下问题:1、由于电机外壳产品精度及结构的特殊要求,产品拉深后的端面边缘需要被整圈切除,大面积的端面冲切,切料面积大且要考虑废料有效排除,再加上模具使用机械手传递连续生产,所以模具上的导柱基本只能设计两根且直径不能过大;2、由于电机外壳产品采用正向拉伸工艺,拉深平面经多次拉深,拉深后的端面边缘是不平整的,但是导柱只能如上进行设计,这样就导致切边时对电机外壳压料、定位存在一定的难度,出现微量的不平衡现象,易倾斜,产生误差,也导致切边的时候受力是不均匀的,从而出现切边外形很多时候是不规则形状的复杂情况,很难保证凹凸模间隙的均匀性和切边后端面的均匀性;3、现有的切边模具,刀口磨损不理想,切边的凸模和凹模随着冲压次数增加,磨损不会是绝对均匀的,模具的整体定位及导向精度也会随着模具使用次数增加而精度下降,这样势必导致端面冲切后切边边缘的断面出现全周不均匀的现象且切边轮廓度尺寸不良,因此很难保证端面切边边缘的均匀性。产品冲切后端面均匀性差会导致产品测量的边缘轮廓度差,且在后续的倒角工站无法保证产品倒角的均匀性及有效性,进而会出现在客户端电机总成装配的时候,工人在接触机壳进行操作的时候发生割伤手的情况,以及切边残留的毛屑脱料掉在电机里面导致发生电机短路的情况,对生产和产品的安全性构成威胁,严重的话,切边不均匀会严重影响端面跳动从而影响整体电机的性能。如何保证端面切边后边缘的均匀性、外形尺寸相对于基准的轮廓度、降低刀口磨损使其寿命延长,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现有技术有通过磨刃、调整冲裁间隙、将定位配合间隙做小、偏移冲裁间隙来进行调整的这些方法,但尝试后均不能达到良好的边缘断面均匀、一致的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技术目的:针对上述问题,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电机外壳精密切边模具,解决拉深机壳大面积端面冲切均匀性、切边尺寸轮廓度、模具凸凹模精准定位的问题。技术方案:一种电机外壳精密切边模具,包括由上模座、凹模构成的上模,由下模座、凸模构成的下模,由外压组件、内压组件构成的压力机构,以及推件器、导向机构;所述凹模固定在所述上模座下部,所述凸模固定在所述下模座上部,所述导向机构竖向设置并连接所述上模和所述下模,所述上模沿所述导向机构相对于所述下模竖向运动,所述凹模下部开设有型腔,所述推件器位于所述型腔内,所述内压组件安装在所述上模座上方并上限位,所述内压组件下部与所述推件器连接并带动其竖向运动,所述外压组件穿设于所述上模座、凹模、推件器至所述型腔中,所述凸模与所述型腔正对,扣放于所述凸模上的电机外壳朝向所述推件器内部,所述上模和所述下模合模时,所述推件器的下底面抵压在电机外壳的待切边平面上,所述凹模内壁面与所述凸模外壁面之间形成冲切间隙。进一步的,所述内压组件包括矩形弹簧、固定销、传力板、传力销、等高螺钉,所述矩形弹簧、传力板位于所述上模座上方,所述矩形弹簧上部上限位固定,所述矩形弹簧下部与所述传力板之间通过所述固定销固定,所述传力板下部与所述推件器之间通过穿设于所述上模座的所述传力销固定,所述推件器与所述上模座之间通过穿设于所述上模座的所述等高螺钉连接。进一步的,所述上模座上方安装有弹簧座,所述矩形弹簧、固定销、传力板位于所述弹簧座内,所述矩形弹簧上部与所述弹簧座上限位固定。进一步的,所述弹簧座内还设置有对所述矩形弹簧、传力板竖向运动进行运动导向的导向套。进一步的,所述等高螺钉与所述传力销在所述传力板上对称布置,等高螺钉用于保证推件器能够随传力板平行的上下移动。进一步的,所述外压组件包括套管、线性簧套、螺旋弹簧,所述套管穿设于所述上模座并与其固定,所述线性簧套套装在所述螺旋弹簧外部并与其连接,两者一起置于所述套管中,所述螺旋弹簧上部与所述套管上限位固定,所述线性簧套下部穿设于所述凹模、推件器至所述型腔中。进一步的,所述凸模上还设置有定位块,电机外壳扣放在所述定位块上,所述定位块与电机外壳的内部配合,定位块对电机外壳周向定位。进一步的,还包括废料斩刀,所述废料斩刀设置于所述凸模的周向外侧,且位于所述凹模上表面下方。进一步的,所述导向机构包括外部导向机构、内部导向机构:所述外部导向机构包括导柱套、外导套、外导柱,所述导柱套竖向固定在所述下模座上,所述外导套沿所述导柱套内壁面设置固定,所述外导柱下端插入所述外导套中后伸入所述导柱套中,所述外导柱上端与所述上模座固定;所述内部导向机构包括内导套、内导柱,所述内导套竖向固定在所述下模座上,所述内导柱下端正对所述内导套,所述内导柱上端与所述凹模固定。进一步的,所述推件器内腔高度大于电机外壳高度。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是:1、可校正相互之间的加工、装配误差,减少累积误差,提高了定位精度;2、可以不受待切边是否平整的影响、不受端面冲切大小影响,均可以得到均匀的切边端面,而且端面的轮廓度得到良好的改善,电机外壳切边的均匀性和断面的一致性能够得到很好的保证,由于良好的端面,使得后续倒角不会出现由于端面切边不均匀而出现的脱屑情况,电机的后续生产装配风险大大降低,使得机壳端面的跳动情况得以显著改善,电机的整体性能得到提升;3、根据电机外壳的形状尺寸,可通过调整推件器与电机外壳、凹模型腔的匹配结构,实现同一上模、下模对不同电机外壳切边的适用性;3、提升了产品制造精度及生产自动化水平,产品效益和产出得到大幅度提升。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剖视图;图2为图1的局部放大视图A;图3为本技术运行过程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明本技术。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技术而不用于限制本技术的范围。一种电机外壳精密切边模具,如附图1所示,包括上模、下模、压力机构、推件器7、导向机构8,上模包括上模座1、凹模2,下模包括下模座3、凸模4,压力机构包括外压组件5、内压组件6,导向机构8包括外部导向机构、内部导向机构。上模与下模上下相对设置,凹模2固定在上模座1下部,凸模4固定在下模座3上部。外部导向机构竖向设置并连接上模座1和下模座3,外部导向机构包括导柱套801、外导套802、外导柱803,导柱套801竖向固定在下模座3上,外导套802沿导柱套801的内壁面设置固定,外导柱803的下端插入外导套802中后伸入导柱套801中,外导柱803的上端与上模座1固定,上模座沿外部导向机构相对于下模座竖向运动。内部导向机构包括内导套804、内导柱805,内导套804竖向固定在下模座1上,内导柱805正对内导套804,且内导柱805的上端与凹模2固定,上模向下运动到一定位置时,内导柱805插入内导套804而连接凹模2和下模座3,凹模沿内部导向机构相对于下模座竖向运动。凹模2下部开设有型腔201,推件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机外壳精密切边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由上模座(1)、凹模(2)构成的上模,由下模座(3)、凸模(4)构成的下模,由外压组件(5)、内压组件(6)构成的压力机构,以及推件器(7)、导向机构(8);/n所述凹模(2)固定在所述上模座(1)下部,所述凸模(4)固定在所述下模座(3)上部,所述导向机构(8)竖向设置并连接所述上模和所述下模,所述上模沿所述导向机构(8)相对于所述下模竖向运动,所述凹模(2)下部开设有型腔(201),所述推件器(7)位于所述型腔(201)内,所述内压组件(6)安装在所述上模座(1)上方并上限位,所述内压组件(6)下部与所述推件器(7)连接并带动其竖向运动,所述外压组件(5)穿设于所述上模座(1)、凹模(2)、推件器(7)至所述型腔(201)中,所述凸模(4)与所述型腔(201)正对,扣放于所述凸模(4)上的电机外壳朝向所述推件器(7)内部,所述上模和所述下模合模时,所述推件器(7)的下底面抵压在电机外壳的待切边平面上,所述凹模(2)内壁面与所述凸模(4)外壁面之间形成冲切间隙。/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机外壳精密切边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由上模座(1)、凹模(2)构成的上模,由下模座(3)、凸模(4)构成的下模,由外压组件(5)、内压组件(6)构成的压力机构,以及推件器(7)、导向机构(8);
所述凹模(2)固定在所述上模座(1)下部,所述凸模(4)固定在所述下模座(3)上部,所述导向机构(8)竖向设置并连接所述上模和所述下模,所述上模沿所述导向机构(8)相对于所述下模竖向运动,所述凹模(2)下部开设有型腔(201),所述推件器(7)位于所述型腔(201)内,所述内压组件(6)安装在所述上模座(1)上方并上限位,所述内压组件(6)下部与所述推件器(7)连接并带动其竖向运动,所述外压组件(5)穿设于所述上模座(1)、凹模(2)、推件器(7)至所述型腔(201)中,所述凸模(4)与所述型腔(201)正对,扣放于所述凸模(4)上的电机外壳朝向所述推件器(7)内部,所述上模和所述下模合模时,所述推件器(7)的下底面抵压在电机外壳的待切边平面上,所述凹模(2)内壁面与所述凸模(4)外壁面之间形成冲切间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机外壳精密切边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压组件(6)包括矩形弹簧(601)、固定销(602)、传力板(603)、传力销(604)、等高螺钉(605),所述矩形弹簧(601)、传力板(603)位于所述上模座(1)上方,所述矩形弹簧(601)上部上限位固定,所述矩形弹簧(601)下部与所述传力板(603)之间通过所述固定销(602)固定,所述传力板(603)下部与所述推件器(7)之间通过穿设于所述上模座(1)的所述传力销(604)固定,所述推件器(7)与所述上模座(1)之间通过穿设于所述上模座(1)的所述等高螺钉(605)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电机外壳精密切边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模座(1)上方安装有弹簧座(606),所述矩形弹簧(601)、固定销(602)、传力板(603)位于所述弹簧座(606)内,所述矩形弹簧(601)上部与所述弹簧座(606)上限位固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电机外壳精密切边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簧座(606)...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俊
申请(专利权)人:镇江先锋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