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热器组件、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934021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17 20:11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换热器组件、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涉及空调技术领域,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换热器迎面气流分布不均匀的技术问题。该换热器组件设置于空调壳体内,包括自上而下依次排布的第一换热部、第二换热部和第三换热部,所述室内机壳体内的离心风机的中心至所述第一换热部上端面的距离与所述离心风机的中心至所述第三换热部下端面的距离相等且所述第二换热部的高度大于所述离心风机的直径。本发明专利技术用于改善换热器迎面的气流分布情况。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换热器组件、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空调
,尤其是涉及一种换热器组件、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技术介绍
空调器是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电器,根据热空气上浮和冷空气下沉的物理特性,空调器运行时能够实现地毯式制热和沐浴式制冷,提高空调运行的舒适性,因此,上下出风方式的空调器应用而生,而有的空调器依托于单离心风机实现上下出风。单离心风机实现上下出风,同时空调器为了兼顾外观和制冷、制热性能,换热器的高度必然高于离心风机的直径。离心风机在其进气口区域的半径范围内,进气气流很强,随着远离进气口,进气气流逐渐变小。导致整个换热器的迎面风速分布不均匀,出现中间大,两端小的情况,同时对换热器的换热性能产生不利影响,若依靠传统单一换热器结构,势必造成换热器面积增加,成本上升。本申请人发现现有技术至少存在以下技术问题:对于上下出风的单离心风机的空调器换热性能差。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换热器组件、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换热器迎面气流分布不均匀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诸多技术方案中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能产生的诸多技术效果详见下文阐述。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换热器组件,设置于空调壳体内,包括自上而下依次排布的第一换热部、第二换热部和第三换热部,其中,所述空调壳体内的离心风机的中心至所述第一换热部上端面的距离与所述离心风机的中心至所述第三换热部下端面的距离相等且所述第二换热部的高度大于所述离心风机的直径。优选地,所述第二换热部的高度大于所述第一换热部的高度且所述第二换热部的高度大于所述第三换热部的高度。优选地,所述第一换热部的高度与所述第三换热部的高度相等。优选地,所述第二换热部的高度为所述离心风机的直径的1.2倍。优选地,所述第二换热部的翅片排数大于所述第一换热部的翅片排数且所述第二换热部的翅片排数大于所述第三换热部的翅片排数。优选地,所述第一换热部、所述第二换热部和所述第三换热部均为翅片管式换热器,所述第一换热部的翅片排数与所述第三换热部的翅片排数相等。优选地,所述第二换热部的翅片为三排,所述第一换热部的翅片排数与所述第三换热部的翅片排数均为两排。优选地,所述第二换热部的翅片片距大于所述第一换热部的翅片片距且所述第二换热部的翅片片距大于所述第三换热部的翅片片距。优选地,所述第一换热部的翅片片距与所述第三换热部的翅片片距相同。优选地,所述第一换热部的翅片片距与所述第三换热部的翅片片距均为1.3mm,所述第二换热部的翅片片距为1.5mm。优选地,所述第一换热部、所述第二换热部和所述第三换热部并联。优选地,还包括节流装置,空调室外换热器与所述第一换热部的连接管路上、空调室外换热器与所述第二换热部的连接管路上以及空调室外换热器与所述第三换热部的连接管路上均设置有所述节流装置,所述空调室外机流出的冷媒分流后能通过所述节流装置节流并流入对应的第一换热部、第二换热部和第三换热部。优选地,所述第二换热部包括上换热部和下换热部,所述上换热部和所述下换热部并联且通过所述节流装置与所述空调室外换热器连通。一种空调室内机,包括壳体、离心风机和所述的换热器组件,所述壳体上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之间形成有风道,所述离心风机设置在所述风道内,所述换热器组件设置在所述风道内并位于所述进风口和所述离心风机之间。一种空调器,包括空调室外机及所述的空调室内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换热器组件,设置于空调壳体内,包括自上而下依次排布的第一换热部、第二换热部和第三换热部,空调壳体内离心风机的中心至第一换热部上端面的距离与其至第三换热部下端面的距离相等,使离心风机设置在整个换热器的中部,保证换热器组件的上下段进气速度及进气量接近,从而使风速更加均匀;基于离心风机的进气特性考虑,离心风机进气口位置设置导流圈,其作用为了提高进气量并保证进气均匀分布,同时考虑到风机的离心风叶做功集中在叶片处,进气气流最强位置分布在风叶直径的圆周面范围内,因此,将第二换热部的高度设置为大于离心风机的直径,进一步保证进气气流的均匀分布,从而提高整体换热器组件的换热效率。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换热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换热器组件、风道和离心风机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室内机的系统流程图。附图标记:1、换热器组件;11、第一换热部;12、第二换热部;121、上换热部;122、下换热部;13、第三换热部;2、离心风机;3、风道;4、第一电子膨胀阀;5、第二电子膨胀阀;6、第三电子膨胀阀。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方式,都属于本专利技术所保护的范围。参见图1,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换热器组件1,设置于空调壳体内,换热器组件1包括第一换热部11、第二换热部12和第三换热部13,第一换热部11、第二换热部12和第三换热部13自上而下通过换热器支架相连接,其中,空调壳体内的离心风机2的中心至第一换热部11上端面的距离B1与离心风机2的中心至第三换热部13下端面的距离B2相等且第二换热部12的高度A2大于离心风机2的直径D。离心风机2的中心至第一换热部11上端面的距离B1与其至第三换热部13下端面的距离B2相等,保证离心风机2设置在整个换热器的中部,保证换热器组件1的上下段进气速度及进气量接近,使得风速更加均匀;基于离心风机2的进气特性考虑,离心风机2进气口位置设置导流圈,其作用为了提高进气量并保证进气均匀分布,同时考虑到离心风机2的离心风叶做功集中在叶片处,进气气流最强位置分布在风叶直径D的圆周面范围内,因此,将第二换热部12的高度设置为大于离心风机2的直径,保证进气气流的均匀分布,提高整体换热器组件1的换热效率。考虑到离心风机2设置在换热器中部,其距离离心风机2最近,进气速度也最快,作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可选地实施方式,第二换热部12的高度A2大于第一换热部11的高度A1且第二换热部12的高度A2大于第三换热部13的高度A3,第一换热部11的高度A1与第三换热部13的高度A3相等。本实施例中,第二换热部12的高度A2为离心风机2的直径D的1.2倍,使得离心风机2的进气气流分布更加,进一步提高了换热器组件1的换热效率。另外,由于室内机壳体内的离心风机2的离心风叶直径远小于换热器组件1的高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换热器组件,设置于空调壳体内,其特征在于,包括自上而下依次排布的第一换热部、第二换热部和第三换热部,其中,/n所述空调壳体内的离心风机的中心至所述第一换热部上端面的距离与所述离心风机的中心至所述第三换热部下端面的距离相等且所述第二换热部的高度大于所述离心风机的直径。/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换热器组件,设置于空调壳体内,其特征在于,包括自上而下依次排布的第一换热部、第二换热部和第三换热部,其中,
所述空调壳体内的离心风机的中心至所述第一换热部上端面的距离与所述离心风机的中心至所述第三换热部下端面的距离相等且所述第二换热部的高度大于所述离心风机的直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换热部的高度大于所述第一换热部的高度且所述第二换热部的高度大于所述第三换热部的高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部的高度与所述第三换热部的高度相等。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换热部的高度为所述离心风机的直径的1.2倍。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换热部的翅片排数大于所述第一换热部的翅片排数且所述第二换热部的翅片排数大于所述第三换热部的翅片排数。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换热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部、所述第二换热部和所述第三换热部均为翅片管式换热器,所述第一换热部的翅片排数与所述第三换热部的翅片排数相等。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换热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换热部的翅片为三排,所述第一换热部的翅片排数与所述第三换热部的翅片排数均为两排。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换热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换热部的翅片片距大于所述第一换热部的翅片片距且所述第二换热部的翅片片距大于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冯青龙何振健潘龙腾林金煌戴志炜李木湖陈红光刘德茂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