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压调节阀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933432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17 20:06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水压调节阀组件,包括水压调节阀体,水压调节阀体其中一侧的上、下两端依次设有第一水泵连接管和第二水泵连接管;所述水压调节阀体另一侧的上、下两端设有进水管和出水管;其中水泵的接入端和输出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水泵连接管和第二水泵连接管;上调节阀杆的一端穿过水压阀调节头且另一端底部的正下方设有水压调节阀芯,其中水压调节阀芯和水压调节堵头均位于所述水压调节阀体的调节腔内;其中所述水压调节阀芯的顶部从上到下依次设有凸块和密封槽;其中阀芯弹簧的上端部套紧固定在所述上调节阀杆上且下端部套紧固定在所述凸块上;其中水压调节阀芯的底部卡紧固定在水压调节堵头上。本发明专利技术调节方便,组装成本低同时水压调节稳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水压调节阀组件
本专利技术涉及咖啡饮品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水压调节阀组件。
技术介绍
目前咖啡饮品的设备中的水路调节设计不合理,当出水口压力逐渐变大时,水压调节不方便,造成组件受损,而且不能适应性的调节水压,导致液体无法及时流出,增加维修的频率,影响使用性。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公开了水压阀调节组件,调节方便,组装成本低同时水压调节稳定,提高工作效率。本专利技术的水压调节阀组件,包括水压调节阀体,所述水压调节阀体其中一侧的上、下两端依次设有第一水泵连接管和第二水泵连接管;所述水压调节阀体另一侧的上、下两端设有进水管和出水管;其中水泵的接入端和输出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水泵连接管和第二水泵连接管;水压阀调节头固定设置在所述水压调节阀体的顶部且底部设有第一O型密封圈;上调节阀杆的一端穿过水压阀调节头并通过水压调节阀螺母锁紧;所述上调节阀杆另一端底部的正下方设有水压调节阀芯,其中水压调节阀芯和水压调节堵头均位于所述水压调节阀体的调节腔内;其中所述水压调节阀芯的顶部从上到下依次设有凸块和密封槽;其中所述密封槽内设有与所述水压阀调节体的调节腔密封适配的第二O型密封圈;其中阀芯弹簧的上端部套紧固定在所述上调节阀杆上且下端部套紧固定在所述凸块上;其中所述水压调节阀芯的底部卡紧固定在水压调节堵头上。本专利技术进一步改进在于:第一水泵连接管和第二水泵连接管均采用L型弯管,便于连接其他设备的管路。本专利技术进一步改进在于:第一O型圈的内径为Φ13mm*Φ1.8mm。<br>本专利技术进一步改进在于:第二O型圈的内径为Φ5.4mm*Φ1.8mm。本专利技术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阀芯弹簧的尺寸是1.2mm*8mm*15mm。本专利技术进一步改进在于:第一水泵连接管和进水管左右对称设置;第二水泵连接管和出水管左右对称设置;其中所述水压阀调节头位于第二水泵连接管和出水管之间中心端的正上方;保证管路相通,操作流畅。本专利技术工作时:水通过进水管进入并送入水压阀本体的调节腔中,通过出水管进行出水,当出水口压力逐渐变大时,由于设有水压调节堵头将受到水压向上移动,形成空隙,水压调节阀芯配合阀芯弹簧实现张紧运动,无法流出的液体将向上流动继续回到进水管路,从而达到调节水压的作用;而且水压调节阀螺母可以调节上调节阀杆位于水压阀本体内的高低位置,从而调节水压调节阀芯的高低位置,可以调节过水的压力;同时利用第一水泵连接管将水送入水泵中,水泵将水再通过第二水泵连接管输入到水压阀体内;实现水循环。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调节方便,组装成本低同时水压调节稳定,提高工作效率。附图说明图1、本专利技术的立体图;图2、本专利技术的正视图;图3、图2中DD向的截面图;图4、是图2的右视图;图5、是图4中EE向的截面图;图6、是水压调节阀芯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列表:1-水压调节阀体;2-水压阀调节头;3-水压调节堵头;4-水压调节阀芯;4-1-凸块;4-2-密封槽;5-水压调节阀螺母;6-阀芯弹簧;7-第一O型密封圈;8-第二O型密封圈;9-第二水泵连接管;10-第二水泵连接管;11-进水管;12-出水管;13-水泵;14-上调节阀杆。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明本专利技术,应理解下述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而不用于限制本专利技术的范围。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词语“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附图中的方向,词语“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如图1-6所示:本实施例的水压阀调节组件,包括水压调节阀本体1,所述水压调节阀体1其中一侧的上、下两端依次设有第一水泵连接管10和第二水泵连接管9;所述水泵所述水压调节阀体1另一侧的上、下两端设有进水管11和出水管12;其中水泵13的接入端和输出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水泵连接管10和第二水泵连接管9;水压阀调节头2固定设置在所述水压调节阀体1的顶部且底部设有第一O型密封圈7;上调节阀杆14的一端穿过水压阀调节头2并通过水压调节阀螺母5锁紧;所述上调节阀杆14另一端底部的正下方设有水压调节阀芯4,其中水压调节阀芯4和水压调节堵头3均位于所述水压调节阀体1的调节腔内;所述第一水泵连接管10和第二水泵连接管9的管口均同向设置,所述进水管11和出水管12的管口相互方向设置。第一水泵连接管10和进水管11左右对称设置;第二水泵连接管9和出水管12左右对称设置;其中所述水压阀调节头2位于第二水泵连接管9和出水管12之间中心端的正上方。其中所述水压调节阀芯4的顶部从上到下依次设有凸块4-1和密封槽4-2;其中所述密封槽4-2内设有与所述水压阀调节体1的调节腔密封适配的第二O型密封圈8;其中阀芯弹簧6的上端部套紧固定在所述上调节阀杆14上且下端部套紧固定在所述凸块4-1上;其中所述水压调节阀芯4的底部卡紧固定在水压调节堵头3上。本实施工作时:水通过进水管11进入并送入水压阀本体1的调节腔中,通过出水管12进行出水,当出水口压力逐渐变大时,由于设有水压调节堵头3将受到水压向上移动,形成空隙,水压调节阀芯4配合阀芯弹簧6实现张紧运动,无法流出的液体将向上流动继续回到进水管路,从而达到调节水压的作用;而且水压调节阀螺母5可以调节上调节阀杆14位于水压阀本体1内的高低位置,从而调节水压调节阀芯4的高低位置,可以调节过水的压力;同时利用第一水泵连接管将10水送入水泵13中,水泵将水再通过第二水泵连接管9输入到水压阀体1内;实现水循环。所述第一水泵连接管10和第二水泵连接管9均采用L型弯管。其中第一O型圈7的内径为Φ13mm*Φ1.8mm;第二O型圈8的内径为Φ5.4mm*Φ1.8mm;所述阀芯弹簧6的尺寸是1.2mm*8mm*15mm。本专利技术方案所公开的技术手段不仅限于上述实施方式所公开的技术手段,还包括由以上技术特征任意组合所组成的技术方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水压阀调节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水压调节阀体(1),所述水压调节阀体(1)其中一侧的上、下两端依次设有第一水泵连接管(10)和第二水泵连接管(9);所述水压调节阀体(1)另一侧的上、下两端设有进水管(11)和出水管(12);其中水泵(13)的接入端和输出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水泵连接管(10)和第二水泵连接管(9);水压阀调节头(2)固定设置在所述水压调节阀体(1)的顶部且底部设有第一O型密封圈(7);上调节阀杆(14)的一端穿过水压阀调节头(2)并通过水压调节阀螺母(5)锁紧;所述上调节阀杆(14)另一端底部的正下方设有水压调节阀芯(4),其中水压调节阀芯(4)和水压调节堵头(3)均位于所述水压调节阀体(1)的调节腔内;其中所述水压调节阀芯(4)的顶部从上到下依次设有凸块(4-1)和密封槽(4-2);其中所述密封槽(4-2)内设有与所述水压阀调节体(1)的调节腔密封适配的第二O型密封圈(8);其中阀芯弹簧(6)的上端部套紧固定在所述上调节阀杆(14)上且下端部套紧固定在所述凸块(4-1)上;其中所述水压调节阀芯(4)的底部卡紧固定在水压调节堵头(3)上。/n

【技术特征摘要】
1.水压阀调节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水压调节阀体(1),所述水压调节阀体(1)其中一侧的上、下两端依次设有第一水泵连接管(10)和第二水泵连接管(9);所述水压调节阀体(1)另一侧的上、下两端设有进水管(11)和出水管(12);其中水泵(13)的接入端和输出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水泵连接管(10)和第二水泵连接管(9);水压阀调节头(2)固定设置在所述水压调节阀体(1)的顶部且底部设有第一O型密封圈(7);上调节阀杆(14)的一端穿过水压阀调节头(2)并通过水压调节阀螺母(5)锁紧;所述上调节阀杆(14)另一端底部的正下方设有水压调节阀芯(4),其中水压调节阀芯(4)和水压调节堵头(3)均位于所述水压调节阀体(1)的调节腔内;其中所述水压调节阀芯(4)的顶部从上到下依次设有凸块(4-1)和密封槽(4-2);其中所述密封槽(4-2)内设有与所述水压阀调节体(1)的调节腔密封适配的第二O型密封圈(8);其中阀芯弹簧(6)的上端部套紧固定在所述上调节阀杆(14)上且下端部套紧固定在所述凸块(4-1)上;其中所述水压调节阀芯(4)的底部卡紧固定在水压调节堵头(3)上。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斌
申请(专利权)人:丹顶鹤智能科技江苏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