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回流冷凝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931722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17 19:5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的回流冷凝管,涉及一种玻璃仪器,它主要它包括内磨口接口1,冷凝管出水管口2,尖刺3,“O”型挡板4,冷凝管进水管口5,砂芯层6,“U”型导管7,外磨口接口8。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斜向上的尖刺冷凝管,蒸汽在尖刺上冷凝后,不会直接从尖刺尖端落入烧瓶中,而是由尖端回到冷凝管的内管壁上,进一步降温,沿着管壁流入烧瓶中,热交换更加充分,使得流入烧瓶的液滴温度更低,提高冷凝效率,尖刺中空且与冷凝管的内管腔相通,提高热传递效率。在回流冷凝管的底部设置了一层砂芯,只能使蒸汽与液体从中间通过,可有效的防止冲料。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回流冷凝管
本技术属于化工实验室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回流冷凝管。
技术介绍
回流冷凝管在化学实验室,精细化工等领域广泛应用,回流冷凝管根据用途不同一般分为直型、球形和蛇形,适用于大部分的化学反应,但是,对于一些低沸点的化学溶剂,比如,石油醚、乙醚、溴素等易挥发的物质,在反应过程中,普通的冷凝管,往往难以使其完全冷却,造成试剂的挥发浪费,甚至产生危险,还有一些化学实验易产生泡沫或者容易爆沸的化学反应,使用普通的冷凝管,容易产生冲料、溢料的现象导致试验失败,造成实验环境的污染,甚至会导致试验设备损坏。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之处,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的问题,本技术专利提供了一种更安全更高效的回流冷凝管,可有效减少试剂的挥发,避免冲料、溢料等事故的发生,减少实验室安全事故的发生,降低试验失败的风险。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新型高效回流冷凝管,它包括内磨口接口1,冷凝管出水管口2,尖刺3,“O”型挡板4,冷凝管进水管口5,砂芯层6,“U”型导管7,外磨口接口8。进一步的,所述的内管壁上设有复数个向内延伸的尖刺3,尖刺3的方向斜向上,尖刺3向上与内管壁夹角为45°,尖刺3为中空结构,且尖刺的内腔与内管柱的内腔相互连通,所述尖刺的根部与内管柱和外管柱之间形成的空腔连通。在冷凝管中间偏下的位置设置了一个“O”型挡板4,底端接有一根玻璃导管,导管贯穿冷凝管延伸到冷凝管的外部,然后向下直接连通到冷凝管的底端,将冷凝的液体直接导回至反应烧瓶中。所述的砂芯6的厚度约1-2mm,砂芯位置在具体球体底部1/2-2/3的位置,只能蒸汽与液体从中间通过。所述与“O”型挡板4连接的玻璃导管的最底部设置了一个“U”型导管7,起到液封的作用,阻止反应烧瓶的蒸汽通过。所述的回流冷凝管,包括3个主要创新点:(1)是内管壁上设有复数个向内延伸的尖刺3,不同于一般分馏管的尖刺,本技术专利技术的尖刺3的方向斜向上,这样可使冷凝后的液珠,沿尖刺3回流至冷凝管的内壁上,对液体进一步降温,大大提高热交换效率,此外,尖刺3还可以有效的阻挡蒸汽,扩大冷凝的接触面而不致蒸出,有效的加快冷凝速度,提高冷凝效率。(2)是设计了一个贯穿冷凝管内外的导管,包括一个“O”型挡板4和一个“U”型导管7,可将已经冷凝的液体,通过导管直接导入反应烧瓶中,所述与“O”型挡板4连接的玻璃导管的最底部设置了一个“U”型导管7,起到液封的作用,阻止反应烧瓶的蒸汽通过,又保证了冷凝液体顺利进入反应烧瓶中,大大提高回流冷凝的效率。(3)是在冷凝管的底部设置一层砂芯6,只能蒸汽与液体通过,可有效的阻止反应过程中的溢料、冲料,大大提高反应的安全性和冷凝效率。本技术有益效果: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的回流冷凝管,涉及一种玻璃仪器,它主要包括3个创新点:1是冷凝管内管壁上设有复数个向内延伸的尖刺,这与一般的尖刺分馏管的尖刺完全不同,一般分馏管的尖刺方向都是斜向下的,这使得冷凝的液滴在尖刺的尖端滴下,直接进入烧瓶中,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斜向上的尖刺冷凝管,蒸汽在尖刺上冷凝后,不会直接从尖刺尖端落入烧瓶中,而是由尖端回到冷凝管的内管壁上,进一步降温,沿着管壁流入烧瓶中,热交换更加充分,使得流入烧瓶的液滴温度更低,提高冷凝效率,尖刺中空且与冷凝管的内管腔相通,提高热传递效率。2是设计了一个贯穿冷凝管内外的导管,包括一个“O”型挡板和一个“U”型导管,在冷凝管的中间偏下位置设置了一个“O”型的挡板,“O”型挡板的一端接有一根玻璃导管,导管贯穿冷凝管延伸到冷凝管的外部,然后向下直接连通到冷凝管的底端,再导回至冷凝管中,在玻璃导管的最底部设置了一个“U”型弯管起到液封的作用,既保证了冷凝液体的顺利通过,又可以阻止反应烧瓶的蒸汽通过,整个玻璃导管的作用是,防止回流冷凝管中冷凝的液珠,在往下回流的过程中再次被汽化变成蒸汽,影响回流冷凝的效率,尤其是回流冷凝低沸点易挥发的物质,该玻璃导管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可将已冷凝液珠直接导入到反应烧瓶中,大大提高回流冷凝的效率。在回流冷凝管的底部设置了一层砂芯,只能使蒸汽与液体从中间通过,可有效的防止冲料,大大提高反应的安全性和冷凝效率。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1中:1-内磨口接口;2-冷凝水出水管口;3-尖刺;4-“O”型挡板;5-冷凝水进水管口;6-砂芯层;7-“U”型导管;8-外磨口接口。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如图1所示,一种新型的回流冷凝管,它主要包括是斜向上的尖刺,“O”型挡板和砂芯层3个创新方面部分的组合,冷凝管的顶端是内磨口接口1,管体外表面接有外管柱,外管柱设有冷凝水出水管口2和冷凝水进水管口5,用于通入冷凝水冷凝蒸汽,在冷凝管内管柱内壁设置了尖刺3,尖刺3沿内管壁斜向上方向交错排列分布,且各组尖刺3的刺尖端指向内管柱的中心,尖刺3中空,且尖刺3的根部与内管柱和外管柱之间形成的空腔连通,尖刺3大大增加了蒸汽在冷凝管里的接触面积,提高了热交换效率,有效阻止了蒸汽的上行,加速了蒸汽在冷凝管理冷却成液滴,特别是,本技术专利设计的尖刺明显区别于实验室常用分馏管的尖刺,通常实验室常用分馏管的尖刺是方向向下,且尖刺是实心的与冷凝水空腔不连通,这样冷凝的液滴直接滴入蒸馏烧瓶中,本技术专利设计的尖刺3方向是斜向上的且中空,能与冷凝水空腔相互连通,大大提高了热交换效率,加速蒸汽的冷凝,而且,尖刺3方向斜向上,在尖刺冷凝的液滴不会直接滴入蒸馏烧瓶中,而是会沿着尖刺3回流至冷凝管内管壁上,与冷凝水进一步热交换,回流至反应烧瓶中的液滴温度更低,冷凝效果更好。在冷凝管的中间偏下位置设置了一个“O”型挡板4,当遇到低沸点易挥发的物质时,冷凝下来的液体,在沿管壁流入烧瓶的过程中,遇到较热的蒸汽,容易被再次汽化,降低了冷凝效率,“O”型挡板4的设计,可以使已经冷凝的液体,避免接触下部较热的蒸汽,直接通过外部的导管导入反应烧瓶中。“O”型挡板4一端接有一根玻璃导管,导管贯穿冷凝管延伸到冷凝管的外部,然后向下直接连通到冷凝管的底端,直接导回至冷凝管的底部,进入反应烧瓶中。在冷凝管的底部位置设置了砂芯层6,砂芯层6的设置,只能蒸汽与液体从中间通过,当烧瓶中含有易爆沸或者易产生泡沫的原材料时,砂芯层6可以有效的阻止反应过程中的冲料。“U”型导管7的设计,保证了冷凝下来的液体可以顺利的直接进入反应烧瓶中,而且起到液封的作用,使得反应烧瓶中的蒸汽不能进入导管中。外磨口接口8,用于连接蒸馏烧瓶。具体的,尖刺3方向斜向上,向上与内管壁夹角为45°,具体的,所述尖刺3沿分馏管体内管柱内管壁的斜向上方向交错排列分布,且各组尖刺3的刺尖端均指向内管柱的中心,且与内管柱的内腔相互连通。尖刺3可使被蒸发的蒸汽受尖刺3阻挡,扩大冷凝的接触面而不致蒸出,冷凝后的液珠回流到冷凝管内壁上,增加热交换效率,进一步冷却降温,以提高冷凝效率。具体的,“O”型挡板4的位置在冷凝管冷凝水内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回流冷凝管,它包括内磨口接口(1),冷凝管出水管口(2),尖刺(3),“O”型挡板(4),冷凝管进水管口(5),砂芯层(6),“U”型导管(7),外磨口接口(8);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冷凝管的顶端是内磨口接口(1),管体外表面接有外管柱,外管柱设有冷凝管出水管口(2)和冷凝管进水管口(5),用于通入冷凝水冷凝蒸汽,在冷凝管内管柱内壁设置了尖刺(3),在冷凝管中间偏下的位置设置了一个“O”型挡板(4),底端接有一根玻璃导管,导管贯穿冷凝管延伸到冷凝管的外部,然后向下直接连通到冷凝管的底端,将冷凝的液体直接导回至反应烧瓶中;所述的砂芯层(6)的厚度约1-2 mm,砂芯层(6)位置在具体球体底部1/2-2/3的位置,只能蒸汽与液体从中间通过。/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回流冷凝管,它包括内磨口接口(1),冷凝管出水管口(2),尖刺(3),“O”型挡板(4),冷凝管进水管口(5),砂芯层(6),“U”型导管(7),外磨口接口(8);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冷凝管的顶端是内磨口接口(1),管体外表面接有外管柱,外管柱设有冷凝管出水管口(2)和冷凝管进水管口(5),用于通入冷凝水冷凝蒸汽,在冷凝管内管柱内壁设置了尖刺(3),在冷凝管中间偏下的位置设置了一个“O”型挡板(4),底端接有一根玻璃导管,导管贯穿冷凝管延伸到冷凝管的外部,然后向下直接连通到冷凝管的底端,将冷凝的液体直接导回至反应烧瓶中;所述的砂芯层(6)的厚度约1-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想王德堂李敢位艳宾陈玉梅
申请(专利权)人: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