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料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4930770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17 19:4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混料系统,其包括真空混料机、缓冲罐、双联过滤器和配料罐,真空混料机具有出料口和回料口;缓冲罐内连接有搅拌机构,缓冲罐的侧壁上设有第一进口和第一出口,第一进口通过进料管线与出料口相连通,进料管线上设有第一物料泵;双联过滤器具有第二进口和第二出口,第二进口通过出料管线与第一出口相连通,出料管线上设有第二物料泵;配料罐具有第三进口和第三出口,第三进口通过输送管线与第二出口相连通,第三出口通过回料管线与回料口相连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混料系统,冷冻或粉状物料在缓冲罐内的搅拌机构的搅拌作用下能够完全分散和溶解,不会堵塞双联过滤器,从而能够在保证产品品质的基础上提高生产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混料系统
本技术涉及食品加工
,特别涉及一种混料系统。
技术介绍
目前液态食品生产过程中会采用循环混料的方式进行产品配料,添加冷冻或粉状的原料后通过循环线进行混合、分散,进而达到物料均一的状态,循环线上设置双联过滤器,双联过滤器用于截留异物或未实现完全溶解的物料,保证生产物料品质,保护下游生产设备。通常情况下(化料温度45℃以上,人工投料),原料进入真空混料机,短暂搅拌剪切,通过出料泵进入循环线,在进入双联过滤器前可以实现完全溶解,但在提高投料(机械传动投料)速率或降低化料温度时,投料和循环过程存在如下问题:1、投料速率过快或化料温度降低时,冷冻或粉状物料不能在真空混料机中完全分散、溶解,未溶解的原料经过出料泵进入混料线,堵塞混料线双联过滤器,造成整条循环线停机,降低配料速度,影响生产效率;2、未溶解的冷冻或粉状原料粘连在双联过滤器上,不能通过系统循环实现再次分散,需要人工拆检清除,造成原料损失,破坏配方比例,影响产品品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在提高投料速率或降低化料温度时,能够解决未有效溶解、分散物料进入循环线问题的混料系统。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混料系统,其包括:真空混料机,其具有出料口和回料口;缓冲罐,其内连接有搅拌机构,所述缓冲罐的侧壁的上部设有第一出口,所述缓冲罐的侧壁的下部设有第一进口,所述第一进口通过进料管线与所述出料口相连通,所述进料管线上设有第一物料泵;双联过滤器,其具有第二进口和第二出口,所述第二进口通过出料管线与所述第一出口相连通,所述出料管线上设有第二物料泵;配料罐,其具有第三进口和第三出口,所述第三进口通过输送管线与所述第二出口相连通,所述第三出口通过回料管线与所述回料口相连通。如上所述的混料系统,其中,所述缓冲罐的内表面沿周向连接有环形挡板,所述环形挡板位于所述第一出口的下方,所述搅拌机构包括电机、旋转轴和至少两个沿竖向间隔连接于所述旋转轴上的搅拌桨,所述搅拌桨位于所述环形挡板的下方,所述旋转轴竖直设置于所述缓冲罐内,所述电机连接于所述缓冲罐的顶端,所述旋转轴的上端穿出所述缓冲罐的顶端与所述电机的输出轴相接。如上所述的混料系统,其中,所述环形挡板呈上大下小的漏斗状。如上所述的混料系统,其中,所述环形挡板与所述缓冲罐的侧壁之间的夹角大于或等于60°且小于90°。如上所述的混料系统,其中,所述环形挡板的内环面与所述缓冲罐的侧壁之间的距离小于或者等于所述缓冲罐的内径的四分之一。如上所述的混料系统,其中,所述环形挡板与所述缓冲罐为一体式结构。如上所述的混料系统,其中,所述缓冲罐的底壁上连接有压力传感器。如上所述的混料系统,其中,所述回料管线上设有第三物料泵。如上所述的混料系统,其中,所述缓冲罐的底壁上设有余料出口,所述余料出口通过辅助管线与所述出料管线相连通,所述第二物料泵位于所述辅助管线与所述第二进口之间,所述辅助管线上设有余料阀门。如上所述的混料系统,其中,所述出料管线上设有出料阀门。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如下:本技术的混料系统,通过设置缓冲罐,使得冷冻或粉状物料在缓冲罐内的搅拌机构的搅拌作用下能够完全分散和溶解,不会堵塞双联过滤器,有效解决了未有效溶解、分散物料进入循环线问题,改善了物料溶解速率与快速循环线能力不匹配的情况,在保证产品品质的基础上提高了生产效率,并降低了工人清洁双联过滤器的劳动强度;本技术的混料系统,通过在缓冲罐内设置余料口,使料液能够经由余料出口全部排出缓冲罐,避免了物料损失;本技术的混料系统,通过限定环形挡板的形状和尺寸,既避免了未溶解的物料和料液残留在环形挡板的上端,又避免了环形挡板与缓冲罐的侧壁之间形成清洗死角。附图说明以下附图仅旨在于对本技术做示意性说明和解释,并不限定本技术的范围。其中:图1是本技术的混料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所示的混料系统中缓冲装置、进料管线、出料管线和辅助管线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2所示的缓冲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3所示的缓冲装置的一种使用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3所示的缓冲装置另一种使用状态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号说明:1、真空混料机;11、出料口;12、回料口;2、缓冲罐;21、第一进口;22、第一出口;23、环形挡板;24、余料出口;25、辅助管线;251、余料阀门;3、搅拌机构;31、旋转轴;32、搅拌桨;33、电机;4、进料管线;41、第一物料泵;5、双联过滤器;51、第二进口;52、第二出口;6、出料管线;61、第二物料泵;62、出料阀门;7、配料罐;71、第三进口;72、第三出口;8、输送管线;9、回料管线;91、第三物料泵。具体实施方式为了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目的和效果有更清楚的理解,现结合附图说明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混料系统,其包括真空混料机1、缓冲罐2、双联过滤器5和配料罐7,其中:真空混料机1具有出料口11和回料口12,真空混料机1能将原料进行初步混合,真空混料机1的具体结构及工作原理均为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缓冲罐2内连接有搅拌机构3,搅拌机构3能够对真空混料机1中未完全分散、溶解的物料进行搅拌,并且在不断搅拌过程中能够使得未完全溶解的物料完全溶解,缓冲罐2的侧壁上设有第一进口21和第一出口22,第一进口21通过进料管线4与出料口11相连通,进料管线4上设有第一物料泵41,第一物料泵41能将真空混料机1内初步混合的料液通过进料管线4泵送至缓冲罐2内,第一出口22位于缓冲罐2的侧壁的上部,第一进口21位于缓冲罐2的侧壁的下部,以使得料液进入缓冲罐2后立即经由搅拌机构3搅拌,防止未溶解的物料发生沉降,同时在搅拌作用下,位于缓冲罐2的上部的料液为搅拌均一的状态,均一的料液会通过第一出口22排出缓冲罐2;双联过滤器5具有第二进口51和第二出口52,第二进口51通过出料管线6与第一出口22相连通,出料管线6上设有第二物料泵61,第二物料泵61能将由第一出口22排出的料液泵送至双联过滤器5内,双联过滤器5能够对缓冲罐2处理后的料液进行过滤,双联过滤器5的具体结构及工作原理均为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此外,通过调整第一物料泵41和第二物料泵61的频率,能够调整缓冲罐2内料液的量,具体的,如图2所示,当缓冲罐2内实际液位高于预设液位时,则调整第一物料泵41的频率高于第二物料泵61的频率,使液位逐渐升高至预设液位,当缓冲罐2内的实际液位低于预设液位时,则调整第一物料泵41的频率低于第二物料泵61的频率,使液位逐渐降低至预设液位,当缓冲罐2内的实际液位等于预设液位时,则调整第一物料泵41的频率等于第二物料泵61的频率,以保证液位稳定;配料罐7具有第三进口71和第三出口7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混料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混料系统包括:/n真空混料机,其具有出料口和回料口;/n缓冲罐,其内连接有搅拌机构,所述缓冲罐的侧壁的上部设有第一出口,所述缓冲罐的侧壁的下部设有第一进口,所述第一进口通过进料管线与所述出料口相连通,所述进料管线上设有第一物料泵;/n双联过滤器,其具有第二进口和第二出口,所述第二进口通过出料管线与所述第一出口相连通,所述出料管线上设有第二物料泵;/n配料罐,其具有第三进口和第三出口,所述第三进口通过输送管线与所述第二出口相连通,所述第三出口通过回料管线与所述回料口相连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混料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混料系统包括:
真空混料机,其具有出料口和回料口;
缓冲罐,其内连接有搅拌机构,所述缓冲罐的侧壁的上部设有第一出口,所述缓冲罐的侧壁的下部设有第一进口,所述第一进口通过进料管线与所述出料口相连通,所述进料管线上设有第一物料泵;
双联过滤器,其具有第二进口和第二出口,所述第二进口通过出料管线与所述第一出口相连通,所述出料管线上设有第二物料泵;
配料罐,其具有第三进口和第三出口,所述第三进口通过输送管线与所述第二出口相连通,所述第三出口通过回料管线与所述回料口相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料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缓冲罐的内表面沿周向连接有环形挡板,所述环形挡板位于所述第一出口的下方,所述搅拌机构包括电机、旋转轴和至少两个沿竖向间隔连接于所述旋转轴上的搅拌桨,所述搅拌桨位于所述环形挡板的下方,所述旋转轴竖直设置于所述缓冲罐内,所述电机连接于所述缓冲罐的顶端,所述旋转轴的上端穿出所述缓冲罐的顶端与所述电机的输出轴相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混料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环形挡板呈上大下小...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辛国华杜欣孙云峰张海斌史丽洁
申请(专利权)人: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内蒙;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