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前围下横梁结构及电动汽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926485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17 19:1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前围下横梁结构,包括第一区、第二区、第三区、第四区、第五区、过渡一区、过渡二区、过渡三区和过渡四区;所述过渡一区、过渡二区、过渡三区和过度四区分别连接每两个相邻分区,所述第一区料厚为1.1mm‑1.4mm,所述第二区料厚大于所述第一区料厚的第一预设倍数,所述第三区料厚为所述第一区料厚的0.9倍‑1.1倍,所述第四区料厚大于第一区料厚的第二预设倍数,所述第五区料厚等于所述第一区料厚。本发明专利技术还公开了一种电动汽车,应用了上述的前围下横梁结构。本发明专利技术利用不等厚设计将不同材料料厚分布在前围下横梁结构的各个分区,取消了内部加强板,在满足强度要求的同时实现了轻量化。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前围下横梁结构及电动汽车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动汽车零部件
,具体涉及一种前围下横梁结构及电动汽车。
技术介绍
目前,为了电动汽车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国家乃至全球范围对能源、环保和安全等问题越来越重视,电动汽车轻量化技术既能节约资源、又能保护环境,是未来电动汽车的发展方向。前围下横梁结构作为车身结构的重要零部件之一,是构成发动机舱的重要组成部分。前围下横梁结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整车刚度,在碰撞中可有效减小乘员舱整体框架变形量,保护乘员不受伤害;因而,设计出满足强度、刚度要求,又足够轻量化的前围下横梁结构一直是电动汽车厂商的努力方向之一。现有前围下横梁总成结构中前围下横梁本体多为等厚度的冷轧高强板或热成型结构,同时为了能够在碰撞中减小乘员舱整体框架变形量,保护乘员不受伤害,通常在前围下横梁本体内部焊接大尺寸冷成型内加强板;其中,前围下横梁内加强板的尺寸较大,需要设计多套模具来实现成型,且在与横梁本体连接时需要大量的点焊工艺,不仅需要增加了焊接工装,且增大了总成尺寸公差控制难度,更无法满足现有的整车轻量化需求。r>图2为现有前围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前围下横梁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区(11)、第二区(12)、第三区(13)、第四区(14)、第五区(15)、过渡一区(112)、过渡二区(123)、过渡三区(134)和过渡四区(145);所述过渡一区(112)连接所述第一区(11)和所述第二区(12),所述过渡二区(123)连接所述第二区(12)和所述第三区(13),所述过渡三区(134)连接所述第三区(13)和所述第四区(14),所述过渡四区(145)连接所述第四区(14)和所述第五区(15);所述第一区(11)料厚为1.1mm-1.4mm,所述第二区(12)料厚大于所述第一区(11)料厚的第一预设倍数,所述第三区(13)料厚为...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前围下横梁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区(11)、第二区(12)、第三区(13)、第四区(14)、第五区(15)、过渡一区(112)、过渡二区(123)、过渡三区(134)和过渡四区(145);所述过渡一区(112)连接所述第一区(11)和所述第二区(12),所述过渡二区(123)连接所述第二区(12)和所述第三区(13),所述过渡三区(134)连接所述第三区(13)和所述第四区(14),所述过渡四区(145)连接所述第四区(14)和所述第五区(15);所述第一区(11)料厚为1.1mm-1.4mm,所述第二区(12)料厚大于所述第一区(11)料厚的第一预设倍数,所述第三区(13)料厚为所述第一区(11)料厚的0.9倍-1.1倍,所述第四区(14)料厚大于所述第一区(11)料厚的第二预设倍数,所述第五区(15)料厚等于所述第一区(11)料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围下横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预设倍数为1.4,所述第二预设倍数为1.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前围下横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区(11)料厚为1.2mm、所述第二区(12)料厚为1.8mm、所述第三区(13)料厚为1.2mm、所述第四区(14)料厚为1.4mm、所述第五区(15)料厚为1.2mm。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前围下横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区(11)、所述第二区(12)、所述第三区(13)、所述第四区(14)和所述第五区(15)的长度均为30mm-100mm。<...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文中林琳李振兴王立李莉顾鹏云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吉利汽车研究开发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