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廖连平专利>正文

一种肋骨撑开取模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924740 阅读:4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17 19:0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肋骨撑开取模装置,包括相对布设的第一嵌压把手和第二嵌压把手,设置在第一嵌压把手的内侧前端的第一销接部,设置在第二嵌压把手的内侧前端、且与第一销接部采用销轴连接的第二销接部,设置在第一嵌压把手的前端部、且顶部呈弧形状的第二钳口部,设置在第二嵌压把手的前端部、且顶部呈弧形状的第一钳口部,设置在第一钳口部与第二钳口部之间、且由所述第一钳口部和第二钳口部的内壁共同构成呈锥形状的窥视孔,设置在第二钳口部的底部、且与第二钳口部一体成型的第一钳形钩,以及设置在第一钳口部的底部、且与第一钳口部一体成型的第二钳形钩。通过上述方案,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结构简单、操作便捷、撑开可靠等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肋骨撑开取模装置
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尤其是一种肋骨撑开取模装置。
技术介绍
在胸外科手术中,常常需要在肋骨之间开口。传统的肋骨撑开装置采用齿轮调节方式,如专利申请号为“201420701065.4”、名称为“肋骨撑开闭合器”的中国技术专利,其包括安装板以及设置在所述安装板上的固定撑开臂与活动撑开臂;在所述固定撑开臂上设置可拆卸的固定撑开延长臂,活动撑开臂上设置可拆卸的活动撑开延长臂;固定撑开延长臂上设置可转动的固定延长臂肋骨拉钩,活动撑开延长臂上设置可转动的活动延长臂肋骨拉钩。该技术的不足之处在于:第一,结构较为复杂,安装拆卸过程较为繁琐;第二,撑开操作费时费力,由于调节撑开的移动操作手柄贴近肋骨,其操作的长度不能过长,过长无法实现移动操作手柄转动;多短又牺牲了转动的力臂。因此,急需提出一种结构简单、操作简便、撑开可靠的肋骨撑开取模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肋骨撑开取模装置,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肋骨撑开取模装置,包括相对布设的第一嵌压把手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肋骨撑开取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相对布设的第一嵌压把手(1)和第二嵌压把手(2),设置在第一嵌压把手(1)的内侧前端、且与第一嵌压把手(1)一体成型的第一销接部(11),设置在第二嵌压把手(2)的内侧前端、与第二嵌压把手(2)一体成型、且与第一销接部(11)采用销轴连接的第二销接部(21),设置在第一嵌压把手(1)的前端部、与第一嵌压把手(1)一体成型、且顶部呈弧形状的第二钳口部(62),设置在第二嵌压把手(2)的前端部、与第二嵌压把手(2)一体成型、且顶部呈弧形状的第一钳口部(61),设置在第一钳口部(61)与第二钳口部(62)之间、且由所述第一钳口部(61)和第二钳口部(62)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肋骨撑开取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相对布设的第一嵌压把手(1)和第二嵌压把手(2),设置在第一嵌压把手(1)的内侧前端、且与第一嵌压把手(1)一体成型的第一销接部(11),设置在第二嵌压把手(2)的内侧前端、与第二嵌压把手(2)一体成型、且与第一销接部(11)采用销轴连接的第二销接部(21),设置在第一嵌压把手(1)的前端部、与第一嵌压把手(1)一体成型、且顶部呈弧形状的第二钳口部(62),设置在第二嵌压把手(2)的前端部、与第二嵌压把手(2)一体成型、且顶部呈弧形状的第一钳口部(61),设置在第一钳口部(61)与第二钳口部(62)之间、且由所述第一钳口部(61)和第二钳口部(62)的内壁共同构成呈锥形状的窥视孔(63),设置在第二钳口部(62)的底部、且与第二钳口部(62)一体成型的第一钳形钩(64),以及设置在第一钳口部(61)的底部、且与第一钳口部(61)一体成型的第二钳形钩(65);所述第一钳形钩(64)与第二钳形钩(65)相背布设;
所述第一销接部(11)与第一嵌压把手(1)的前端部的距离与第一销接部(11)与第一嵌压把手(1)的后端部的距离比值为1/3~2/5;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廖连平
申请(专利权)人:廖连平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