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廖连平专利>正文

一种肋骨撑开取模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924740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17 19:0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肋骨撑开取模装置,包括相对布设的第一嵌压把手和第二嵌压把手,设置在第一嵌压把手的内侧前端的第一销接部,设置在第二嵌压把手的内侧前端、且与第一销接部采用销轴连接的第二销接部,设置在第一嵌压把手的前端部、且顶部呈弧形状的第二钳口部,设置在第二嵌压把手的前端部、且顶部呈弧形状的第一钳口部,设置在第一钳口部与第二钳口部之间、且由所述第一钳口部和第二钳口部的内壁共同构成呈锥形状的窥视孔,设置在第二钳口部的底部、且与第二钳口部一体成型的第一钳形钩,以及设置在第一钳口部的底部、且与第一钳口部一体成型的第二钳形钩。通过上述方案,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结构简单、操作便捷、撑开可靠等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肋骨撑开取模装置
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尤其是一种肋骨撑开取模装置。
技术介绍
在胸外科手术中,常常需要在肋骨之间开口。传统的肋骨撑开装置采用齿轮调节方式,如专利申请号为“201420701065.4”、名称为“肋骨撑开闭合器”的中国技术专利,其包括安装板以及设置在所述安装板上的固定撑开臂与活动撑开臂;在所述固定撑开臂上设置可拆卸的固定撑开延长臂,活动撑开臂上设置可拆卸的活动撑开延长臂;固定撑开延长臂上设置可转动的固定延长臂肋骨拉钩,活动撑开延长臂上设置可转动的活动延长臂肋骨拉钩。该技术的不足之处在于:第一,结构较为复杂,安装拆卸过程较为繁琐;第二,撑开操作费时费力,由于调节撑开的移动操作手柄贴近肋骨,其操作的长度不能过长,过长无法实现移动操作手柄转动;多短又牺牲了转动的力臂。因此,急需提出一种结构简单、操作简便、撑开可靠的肋骨撑开取模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肋骨撑开取模装置,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肋骨撑开取模装置,包括相对布设的第一嵌压把手和第二嵌压把手,设置在第一嵌压把手的内侧前端、且与第一嵌压把手一体成型的第一销接部,设置在第二嵌压把手的内侧前端、与第二嵌压把手一体成型、且与第一销接部采用销轴连接的第二销接部,设置在第一嵌压把手的前端部、与第一嵌压把手一体成型、且顶部呈弧形状的第二钳口部,设置在第二嵌压把手的前端部、与第二嵌压把手一体成型、且顶部呈弧形状的第一钳口部,设置在第一钳口部与第二钳口部之间、且由所述第一钳口部和第二钳口部的内壁共同构成呈锥形状的窥视孔,设置在第二钳口部的底部、且与第二钳口部一体成型的第一钳形钩,以及设置在第一钳口部的底部、且与第一钳口部一体成型的第二钳形钩;所述第一钳形钩与第二钳形钩相背布设;所述第一销接部与第一嵌压把手的前端部的距离与第一销接部与第一嵌压把手的后端部的距离比值为1/3~2/5;所述第二销接部与第二嵌压把手的前端部的距离与第二销接部与第二嵌压把手的后端部的距离比值为1/3~2/5。进一步地,所述肋骨撑开取模装置,还包括采用螺栓固定在第二嵌压把手的内壁、并沿第二嵌压把手方向布设的第一内弹片,以及采用螺栓固定在第一嵌压把手的内壁、并沿第一嵌压把手方向布设、且与第一内弹片匹配并推动第一钳口部与第二钳口部在无外力作用下保持闭合状态的第二内弹片;所述第一内弹片包括固定在第二嵌压把手的内壁的第一弹片,设置在第一弹片的前端、与第一弹片一体成型、且与第一弹片呈折型形状的第二弹片,以及开设在第二弹片的前端的U型叉;所述第二内弹片的前端设置有与U型叉匹配、且置于所述U型叉内的一字型叉头。优选地,所述第一嵌压把手和第二嵌压把手的外侧边缘设置有防滑部。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本技术巧妙地设置第一钳口部、第二钳口部、窥视孔、第一钳形钩和第二钳形钩,(第一钳口部与第二钳口部闭合状态)伸入两块肋骨之间,手握并挤压第一嵌压把手和第二嵌压把手,使得第一嵌压把手和第二嵌压把手绕销轴旋转,第一钳形钩和第二钳形钩贴合并撑开两块肋骨;如此一来,便可进行肋骨取模;另外,在第一钳口部与第二钳口部之间设置锥形状的窥视孔,保证取模过程中直观可视两块肋骨之间的情况;不仅如此,本技术通过设置相背布设的第一钳形钩和第二钳形钩,保证两块肋骨撑开可靠,有效地避免肋骨滑落。(2)本技术通过设置互相匹配的第一内弹片和第二内弹片,在无外力作用下,弹性力推动第一钳口部与第二钳口部保持闭合回收,如此设计的好处在于:既方便撑开肋骨回收操作,又便对肋骨撑开取模装置进行整体存储收纳。综上所述,本技术具有结构简单、操作便捷、撑开可靠等优点,在医疗器械
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推广价值。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使用的附图作简单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保护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局部示意图。上述附图中,附图标记对应的部件名称如下:1-第一嵌压把手,2-第二嵌压把手,3-第一内弹片,4-第二内弹片,5-销轴,11-第一销接部,12-防护部,21-第二销接部,31-第一弹片,32-第二弹片,33-U型叉,34-螺栓,41-一字型叉头,61-第一钳口部,62-第二钳口部,63-窥视孔,64-第一钳形钩,65-第二钳形钩。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为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实施例如图1至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肋骨撑开取模装置。首先,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一”、“第二”等序号用语仅用于区分同类部件,不能理解成对保护范围的特定限定。另外,本实施例中所述“底部”、“顶部”、“四周边缘”、“中央”等方位性用语是基于附图来说明的。不仅如此,本实施例是基于结构的改进,并未对各部件的材料进行改进。具体来说,本实施例的肋骨撑开取模装置,包括相对布设的第一嵌压把手1和第二嵌压把手2,设置在第一嵌压把手1的内侧前端、且与第一嵌压把手1一体成型的第一销接部11,设置在第二嵌压把手2的内侧前端、与第二嵌压把手2一体成型、且与第一销接部11采用销轴连接的第二销接部21,设置在第一嵌压把手1的前端部、与第一嵌压把手1一体成型、且顶部呈弧形状的第二钳口部62,设置在第二嵌压把手2的前端部、与第二嵌压把手2一体成型、且顶部呈弧形状的第一钳口部61,设置在第一钳口部61与第二钳口部62之间、且由所述第一钳口部61和第二钳口部62的内壁共同构成呈锥形状的窥视孔63,设置在第二钳口部62的底部、且与第二钳口部62一体成型的第一钳形钩64,设置在第一钳口部61的底部、且与第一钳口部61一体成型的第二钳形钩65,采用螺栓34固定在第二嵌压把手2的内壁、并沿第二嵌压把手2方向布设的第一内弹片3,采用螺栓固定在第一嵌压把手1的内壁、并沿第一嵌压把手1方向布设、且与第一内弹片3匹配并推动第一钳口部61与第二钳口部62在无外力作用下保持闭合状态的第二内弹片4,以及设置在第一嵌压把手1和第二嵌压把手2的外侧边缘的防滑部12。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钳形钩64与第二钳形钩65相背布设。其中,所述第一销接部11与第一嵌压把手1的前端部的距离与第一销接部11与第一嵌压把手1的后端部的距离比值为1/3~2/5;所述第二销接部21与第二嵌压把手2的前端部的距离与第二销接部21与第二嵌压把手2的后端部的距离比值为1/3~2/5。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内弹片3包括固定在第二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肋骨撑开取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相对布设的第一嵌压把手(1)和第二嵌压把手(2),设置在第一嵌压把手(1)的内侧前端、且与第一嵌压把手(1)一体成型的第一销接部(11),设置在第二嵌压把手(2)的内侧前端、与第二嵌压把手(2)一体成型、且与第一销接部(11)采用销轴连接的第二销接部(21),设置在第一嵌压把手(1)的前端部、与第一嵌压把手(1)一体成型、且顶部呈弧形状的第二钳口部(62),设置在第二嵌压把手(2)的前端部、与第二嵌压把手(2)一体成型、且顶部呈弧形状的第一钳口部(61),设置在第一钳口部(61)与第二钳口部(62)之间、且由所述第一钳口部(61)和第二钳口部(62)的内壁共同构成呈锥形状的窥视孔(63),设置在第二钳口部(62)的底部、且与第二钳口部(62)一体成型的第一钳形钩(64),以及设置在第一钳口部(61)的底部、且与第一钳口部(61)一体成型的第二钳形钩(65);所述第一钳形钩(64)与第二钳形钩(65)相背布设;/n所述第一销接部(11)与第一嵌压把手(1)的前端部的距离与第一销接部(11)与第一嵌压把手(1)的后端部的距离比值为1/3~2/5;所述第二销接部(21)与第二嵌压把手(2)的前端部的距离与第二销接部(21)与第二嵌压把手(2)的后端部的距离比值为1/3~2/5。/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肋骨撑开取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相对布设的第一嵌压把手(1)和第二嵌压把手(2),设置在第一嵌压把手(1)的内侧前端、且与第一嵌压把手(1)一体成型的第一销接部(11),设置在第二嵌压把手(2)的内侧前端、与第二嵌压把手(2)一体成型、且与第一销接部(11)采用销轴连接的第二销接部(21),设置在第一嵌压把手(1)的前端部、与第一嵌压把手(1)一体成型、且顶部呈弧形状的第二钳口部(62),设置在第二嵌压把手(2)的前端部、与第二嵌压把手(2)一体成型、且顶部呈弧形状的第一钳口部(61),设置在第一钳口部(61)与第二钳口部(62)之间、且由所述第一钳口部(61)和第二钳口部(62)的内壁共同构成呈锥形状的窥视孔(63),设置在第二钳口部(62)的底部、且与第二钳口部(62)一体成型的第一钳形钩(64),以及设置在第一钳口部(61)的底部、且与第一钳口部(61)一体成型的第二钳形钩(65);所述第一钳形钩(64)与第二钳形钩(65)相背布设;
所述第一销接部(11)与第一嵌压把手(1)的前端部的距离与第一销接部(11)与第一嵌压把手(1)的后端部的距离比值为1/3~2/5;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廖连平
申请(专利权)人:廖连平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