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全自动医用引流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922446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17 18:51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公开了一种全自动医用引流装置,其由支座组件和由支座组件支撑的计重式悬撑组件、引流调节组件、控制器及电源组件构成;计重式悬撑组件可为引流袋提供支撑并向控制器反馈反映积液重量变化状态的重量信号;引流调节组件可对引流管产生不同方式的挤压来调节引流状态;控制器可基于获取的重量信号及预设的引流模式、引流参数来对引流调节组件工作状态实施调控;本全自动医用引流装置,采用智能化设计,与现有常规引流组件配合使用可实现定时引流、定量引流及定速引流的自动控制,提高了引流操作的安全性与稳定性,其具有常压引流和负压引流两种引流模式,可满足大部分的临床引流所需,在临床上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全自动医用引流装置本专利技术为2018年09月28日提交的申请号为2018111350242的专利技术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本专利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尤其涉及一种可对引流过程进行自动化控制的全自动医用引流装置。
技术介绍
正常状态下,人体胸腔、腹腔内都有少量液体,对腔室内的脏器起润滑作用,如在病理状态下导致腔室内液体量增加超出正常生理范围时,将成为一种病症,如胸水和腹水。造成腹腔积液和胸腔积液的病因有很多,是临床非常常见的病症,虽然腹腔积液和胸腔积液仅是一种病征,但大量腹腔积液和大量腹腔积液会造成一系列的并发症而不利于病因的治疗,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对于具有大量腹腔积液和大量胸腔积液病征的病例,在临床治疗时必须先进行积液引流。在临床对大量积液引流的操作过程中,往往根据病例的病情状况而对日引流次数、每次的引流量、引流速度等临床参数具有特定要求,在实际临床操作中,引流过程中的临床参数通常都是由医护人员或病人家属来人为主观控制而实现的,目前的这种人为控制方式存在一定的弊端,一方面,往往由于在医嘱的口头传达中产生误解或是操作人员疏忽等原因而造成引流过程未能按医生预期方式进行,因引流不当而给病人带来不适及伤害,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另一方面,在引流过程中实时引流量及引流速度通常都是通过人为观察来判断的,误差较大,也使得引流效果难以保证,与此同时,目前的这种控制方式显然会增加了医护人员及病人家属的负担。引流袋是比较低廉的医疗用品,是临床积液引流中作为末端容器的最佳选择,但其只能适用于常压下的常规胸水引流操作,而无法适用于负压引流之中,如进行负压引流时通常需借助价格较引流袋高的水封瓶,给患者带来一定的经济负担。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采用智能化设计,能够与现有引流袋和引流管配合使用而实现常压引流和负压引流,并可根据预设的引流起始时间、单次引流量、单次引流速度等引流参数来对每次引流过程进行自动控制的全自动医用引流装置。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全自动医用引流装置,其包括:支座组件,其由底座、由底座支撑而竖直延伸的立柱、由立柱支撑而位于底座上方并位于立柱前侧的安置板构成;计重式悬撑组件,其包括称重杆、称重传感器及悬挂部;称重杆的中上部由安置板限定而使称重杆上下延伸且不可绕中心轴旋转;称重传感器由安置板支撑且与称重杆相连接;悬挂部与称重杆的下部连接而用于为引流袋提供唯一支撑,悬挂部可沿称重杆调节上下位置进而可调节引流袋的高度;当引流袋与悬挂部固定连接后,称重传感器可拾取引流袋中积液的重量变化状态并输出对应的重量信号;引流调节组件,其包括凹座、中心轮、第一电机、轧管机构;凹座开设在安置板前侧且呈柱腔状,其底部设有一主轴座;中心轮后侧固定有主轴,主轴与主轴座配合而使中心轮位于凹座内且仅可沿中心轴旋转;凹座与中心轮两者中心轴重合且两者之间形成有可供引流管在内螺旋延伸的环形间隙,安置板上开设有分别与凹座侧壁相通的引入孔与引出槽,引流管可经引入孔进入环形间隙中,引流管在环形间隙中以螺旋形式延伸大于一圈小于两圈后可由引出槽引出,引入孔的横截面呈圆形,引出槽的横截面呈U形且引出槽前侧槽口暴露于安置板的前侧;第一电机由安置板支撑而用于驱动中心轮旋转;轧管机构由轧辊、辊叉及电动进给机构构成,轧辊与中心轮两者中心轴平行;电动进给机构安设在中心轮中随中心轮进行旋转,其为辊叉提供支撑并可调节轧辊与中心轮的中心距;当轧辊位于始端位置时轧辊收纳于中心轮内,当轧辊位于终端位置时轧辊将与凹座侧壁将环形间隙内的引流管挤压至阻断状态;轧辊处于终端位置且持续正向公转时,其将通过自转始终轧着环形间隙内的引流管进行移动,驱使引流管中的流体持续向后流动;控制器,其固定于安置板上,前侧设有设置键与显示屏;设置键用于向控制器中输入每次引流的引流模式和引流参数以及开关机指令,引流模式包括常压引流和负压引流,引流参数包括引流起始时间、引流过程中单位时间内引流的积液重量即引流速度、单次引流积液重量即单次引流量;控制器可获取称重传感器连续实时反馈的重量信号,并以此计算出实时引流速度、单次实时引流量;控制器可基于对第一电机的控制来调节轧辊正向公转的启停与转速,控制器可基于对电动进给机构的控制来调节轧辊与中心轮的中心距;在负压引流模式中,控制器将轧辊调节至终端位置,并使轧辊持续正向公转而实现负压引流,控制器基于实时引流速度、单次实时引流量以及预设的引流参数对轧辊正向公转的启停、转速进行调控,实现定时引流、定速引流及定量引流;在常压引流模式中,基于虹吸效应实现常压引流,控制器基于实时引流速度、单次实时引流量以及预设的引流参数调节轧辊与凹座侧壁对引流管的挤压程度,实现定时引流、定速引流及定量引流;控制器在收到关机指令后,先将轧辊调节至始端位置后再执行关机;显示屏用于显示控制器中掌握的数据信息;电源组件,其安设在安置板上,由蓄电池及若干变压模块构成,用于为计重式悬撑组件、引流调节组件及控制器中的元件提供工作电流。本全自动医用引流装置的使用方法及工作原理为:将本全自动医用引流装置放置在地面或平台上,将引流袋上端固定在悬挂部上,使引流袋悬垂于底座的上方,如进行常压引流需保证引流袋低于引流源;将引流管穿过引入孔而进入环形间隙中,将引流管在环形间隙中以螺旋形式延伸大于一圈小于两圈后由引出槽引出,将引流管的下端与引流袋连接,经悬挂部调节引流袋的高度,使引流管位于引出槽与引流袋之间的部分呈自然伸展状态,按常规引流操作将引流管前端与患者待引流的腔室连通并进行固定,通过设置键将全自动医用引流装置调节至开机状态,根据临床需要利用设置键将引流模式、引流参数预设在控制器中,此时便完成了引流操作的前期准备工作;此后,在负压引流模式中,控制器将轧辊调节至终端位置,并使轧辊持续正向公转,促使引流管中积液持续向后流动,积液被迫由人体流入引流袋中,即实现负压引流,控制器基于实时引流速度、单次实时引流量以及预设的引流参数对轧辊正向公转的启停、转速进行调控,即可自动实现定时引流、定速引流及定量引流;在常压引流模式中,基于虹吸效即可实现虹吸效应,控制器基于实时引流速度、单次实时引流量以及预设的引流参数,对轧辊与中心轮的中心距进行调控,即间接调节轧辊与凹座侧壁对引流管的挤压程度,即可自动实现定时引流、定速引流及定量引流。本全自动医用引流装置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全自动医用引流装置采用智能化设计,在临床上与现有常规的引流管和引流袋配合即可使用,可兼容常压引流和负压引流两种工作模式,对每次引流起始时间、单次引流量、每次的引流速度等引流参数预设后,便可根据预设的引流参数对整个引流操作进行自动化控制,实现定时、定量、定速自动智能引流,由于在引流过程中无需人为干涉,大大减轻了医护人员的工作负担,避免了因疏忽或操作不当而造成引流不能按预期方式进行这一情况的发生,提高了临床液引流操作的安全性与稳定性,充分保证引流效果;本全自动医用引流装置对引流量、引流速度的控制基于传感装置、控制器、电动系统的协调配合,相较现有技术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全自动医用引流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包括:/n支座组件,其由底座、由底座支撑而竖直延伸的立柱、由立柱支撑而位于底座上方并位于立柱前侧的安置板构成;/n计重式悬撑组件,其包括称重杆、称重传感器及悬挂部;称重杆的中上部由安置板限定而使称重杆上下延伸且不可绕中心轴旋转;称重传感器由安置板支撑且与称重杆相连接;悬挂部与称重杆的下部连接而用于为引流袋提供唯一支撑,悬挂部可沿称重杆调节上下位置进而可调节引流袋的高度;当引流袋与悬挂部固定连接后,称重传感器可拾取引流袋中积液的重量变化状态并输出对应的重量信号;/n引流调节组件,其包括凹座、中心轮、第一电机、轧管机构;凹座开设在安置板前侧且呈柱腔状,其底部设有一主轴座;中心轮后侧固定有主轴,所述的主轴采用中空结构,其后端穿过主轴座而延伸至安置板后侧,主轴与主轴座配合而使中心轮位于凹座内且仅可沿中心轴旋转;凹座与中心轮两者中心轴重合且两者之间形成有可供引流管在内螺旋延伸的环形间隙,安置板上开设有分别与凹座侧壁相通的引入孔与引出槽,引流管可经引入孔进入环形间隙中,引流管在环形间隙中以螺旋形式延伸大于一圈小于两圈后可由引出槽引出,引入孔的横截面呈圆形,引出槽的横截面呈U形且引出槽前侧槽口暴露于安置板的前侧;一驱动轮位于安置板后侧且与主轴同轴固定连接,驱动轮与第一电机传动连接,第一电机由安置板支撑而用于驱动中心轮旋转;轧管机构由轧辊、辊叉及电动进给机构构成,轧辊与中心轮两者中心轴平行;电动进给机构安设在中心轮中随中心轮进行旋转,其为辊叉提供支撑并可调节轧辊与中心轮的中心距;当轧辊位于始端位置时轧辊收纳于中心轮内,当轧辊位于终端位置时轧辊将与凹座侧壁将环形间隙内的引流管挤压至阻断状态;轧辊处于终端位置且持续正向公转时,其将通过自转始终轧着环形间隙内的引流管进行移动,驱使引流管中的流体持续向后流动;一电滑环固定于安置板后侧,其转子与主轴尾端同轴固定连接;/n控制器,其固定于安置板上,前侧设有设置键与显示屏;设置键用于向控制器中输入每次引流的引流模式和引流参数以及开关机指令,引流模式包括常压引流和负压引流,引流参数包括引流起始时间、引流过程中单位时间内引流的积液重量即引流速度、单次引流积液重量即单次引流量;控制器可获取称重传感器连续实时反馈的重量信号,并以此计算出实时引流速度、单次实时引流量;电动进给机构的控制线路经电滑环与控制器连接,控制器可基于对第一电机的控制来调节轧辊正向公转的启停与转速,控制器可基于对电动进给机构的控制来调节轧辊与中心轮的中心距;在负压引流模式中,控制器将轧辊调节至终端位置,并使轧辊持续正向公转而实现负压引流,控制器基于实时引流速度、单次实时引流量以及预设的引流参数对轧辊正向公转的启停、转速进行调控,实现定时引流、定速引流及定量引流;在常压引流模式中,基于虹吸效应实现常压引流,控制器基于实时引流速度、单次实时引流量以及预设的引流参数调节轧辊与凹座侧壁对引流管的挤压程度,实现定时引流、定速引流及定量引流;控制器在收到关机指令后,先将轧辊调节至始端位置后再执行关机;显示屏用于显示控制器中掌握的数据信息;/n电源组件,其安设在安置板上,由蓄电池及若干变压模块构成,用于为计重式悬撑组件、引流调节组件及控制器中的元件提供工作电流;电动进给机构的供电线路经电滑环与电源组件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全自动医用引流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包括:
支座组件,其由底座、由底座支撑而竖直延伸的立柱、由立柱支撑而位于底座上方并位于立柱前侧的安置板构成;
计重式悬撑组件,其包括称重杆、称重传感器及悬挂部;称重杆的中上部由安置板限定而使称重杆上下延伸且不可绕中心轴旋转;称重传感器由安置板支撑且与称重杆相连接;悬挂部与称重杆的下部连接而用于为引流袋提供唯一支撑,悬挂部可沿称重杆调节上下位置进而可调节引流袋的高度;当引流袋与悬挂部固定连接后,称重传感器可拾取引流袋中积液的重量变化状态并输出对应的重量信号;
引流调节组件,其包括凹座、中心轮、第一电机、轧管机构;凹座开设在安置板前侧且呈柱腔状,其底部设有一主轴座;中心轮后侧固定有主轴,所述的主轴采用中空结构,其后端穿过主轴座而延伸至安置板后侧,主轴与主轴座配合而使中心轮位于凹座内且仅可沿中心轴旋转;凹座与中心轮两者中心轴重合且两者之间形成有可供引流管在内螺旋延伸的环形间隙,安置板上开设有分别与凹座侧壁相通的引入孔与引出槽,引流管可经引入孔进入环形间隙中,引流管在环形间隙中以螺旋形式延伸大于一圈小于两圈后可由引出槽引出,引入孔的横截面呈圆形,引出槽的横截面呈U形且引出槽前侧槽口暴露于安置板的前侧;一驱动轮位于安置板后侧且与主轴同轴固定连接,驱动轮与第一电机传动连接,第一电机由安置板支撑而用于驱动中心轮旋转;轧管机构由轧辊、辊叉及电动进给机构构成,轧辊与中心轮两者中心轴平行;电动进给机构安设在中心轮中随中心轮进行旋转,其为辊叉提供支撑并可调节轧辊与中心轮的中心距;当轧辊位于始端位置时轧辊收纳于中心轮内,当轧辊位于终端位置时轧辊将与凹座侧壁将环形间隙内的引流管挤压至阻断状态;轧辊处于终端位置且持续正向公转时,其将通过自转始终轧着环形间隙内的引流管进行移动,驱使引流管中的流体持续向后流动;一电滑环固定于安置板后侧,其转子与主轴尾端同轴固定连接;
控制器,其固定于安置板上,前侧设有设置键与显示屏;设置键用于向控制器中输入每次引流的引流模式和引流参数以及开关机指令,引流模式包括常压引流和负压引流,引流参数包括引流起始时间、引流过程中单位时间内引流的积液重量即引流速度、单次引流积液重量即单次引流量;控制器可获取称重传感器连续实时反馈的重量信号,并以此计算出实时引流速度、单次实时引流量;电动进给机构的控制线路经电滑环与控制器连接,控制器可基于对第一电机的控制来调节轧辊正向公转的启停与转速,控制器可基于对电动进给机构的控制来调节轧辊与中心轮的中心距;在负压引流模式中,控制器将轧辊调节至终端位置,并使轧辊持续正向公转而实现负压引流,控制器基于实时引流速度、单次实时引流量以及预设的引流参数对轧辊正向公转的启停、转速进行调控,实现定时引流、定速引流及定量引流;在常压引流模式中,基于虹吸效应实现常压引流,控制器基于实时引流速度、单次实时引流量以及预设的引流参数调节轧辊与凹座侧壁对引流管的挤压程度,实现定时引流、定速引流及定量引流;控制器在收到关机指令后,先将轧辊调节至始端位置后再执行关机;显示屏用于显示控制器中掌握的数据信息;
电源组件,其安设在安置板上,由蓄电池及若干变压模块构成,用于为计重式悬撑组件、引流调节组件及控制器中的元件提供工作电流;电动进给机构的供电线路经电滑环与电源组件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全自动医用引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全自动医用引流装置还包括一可卡持固定在输液架的输液杆上的卡固件;所述的安置板后侧设有一组合座,组合座与立柱上端采用可拆组的方式连接;所述的卡固件与组合座两者之间设有组接机构,当卡固件与组合座进行连接后,全自动医用引流装置可由输液杆提供支撑而进行工作。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全自动医用引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组接机构由设置在组合座一侧的T形槽和设置在卡固件上的T形筋构成,所述的T形槽上下延伸且上端为盲端、下端为开放端,所述的T形筋与T形槽可进行组合且T形筋的下端安设有用于卡紧T形槽的阻尼垫。


4.根据权利要求2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才丰
申请(专利权)人:德州飚丰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