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用临床引流自动控制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922444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17 18:51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公开了一种医用临床引流自动控制装置,其包括称重式底座组件、悬撑组件、安置座组件、流速调节机构、负压引流机构;称重式底座组件向控制器反馈重量信号;安置座组件中设有连接引流管与引流袋的连接管;流速调节组件可在控制器控制下对连接管进行不同程度的挤压而实现控制连接管通断及流体流速的目的;负压引流机构可在控制器控制下迫使连接管的积液向引流袋方向移动而为引流提供负压。本医用临床引流自动控制装置,采用智能化设计,与现有常规引流组件配合使用可实现定时引流、定量引流及定速引流的自动控制,提高了引流操作的安全性与稳定性,其具有常压引流和负压引流两种引流模式,可满足大部分的临床引流所需。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医用临床引流自动控制装置本专利技术为2018年09月28日提交的申请号为201811135065.1的专利技术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本专利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尤其涉及一种用于积液引流术的医用临床引流自动控制装置。
技术介绍
正常状态下,人体胸腔、腹腔内都有少量液体,对腔室内的脏器起润滑作用,如在病理状态下导致腔室内液体量增加超出正常生理范围时,将成为一种病症,如胸水和腹水。造成腹腔积液和胸腔积液的病因有很多,是临床非常常见的病症,虽然腹腔积液和胸腔积液仅是一种病征,但大量腹腔积液和大量腹腔积液会造成一系列的并发症而不利于病因的治疗,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对于具有大量腹腔积液和大量胸腔积液病征的病例,在临床治疗时必须先进行积液引流。在临床对大量积液引流的操作过程中,往往根据病例的病情状况而对日引流次数、每次的引流量、引流速度等临床参数具有特定要求,在实际临床操作中,引流过程中的临床参数通常都是由医护人员或病人家属来人为主观控制而实现的,目前的这种人为控制方式存在一定的弊端,一方面,往往由于在医嘱的口头传达中产生误解或是操作人员疏忽等原因而造成引流过程未能按医生预期方式进行,因引流不当而给病人带来不适及伤害,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另一方面,在引流过程中实时引流量及引流速度通常都是通过人为观察来判断的,误差较大,也使得引流效果难以保证,与此同时,目前的这种控制方式显然会增加了医护人员及病人家属的负担。引流袋是比较低廉的医疗用品,是临床积液引流中作为末端容器的最佳选择,但其只能适用于常压下的常规胸水引流操作,而无法适用于负压引流之中,如进行负压引流时通常需借助价格较引流袋高的水封瓶,给患者带来一定的经济负担。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采用智能化设计,能够配合现有引流袋与引流管而实现常压引流和负压引流,可根据预设的引流起始时间、单次引流量、引流速度等引流参数对而每次引流过程进行自动控制的医用临床引流自动控制装置。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医用临床引流自动控制装置,其包括:称重式底座组件,其由称重台、称重传感器及基座上下依次配合而构成,称重传感器输出能够反映称重台上方物体重量的称重信号,基座上安设有与称重传感器相连的无线传输模块、为称重传感器和无线传输模块提供工作电流的电源模块;悬撑组件,其包括下端与称重台固定连接的立杆、与立杆上端固定连接的悬撑梁,悬撑梁上设有用于夹持引流袋顶部的夹子,悬撑组件用于将引流袋悬挂于称重台的正上方;安置座组件,其包括安置板与连接管,安置板经一伸缩杆支撑而位于悬撑梁的上方,其上下位置可调节并可锁定,伸缩杆位于立杆的后侧且其下端与基座固定连接;连接管采用软质弹性材料制成,上下端分别用于连接引流管与引流袋,其下端采用单向输出接头;安置板前侧开有用于卡固连接管的安置槽;流速调节机构,其由固定于安置板前侧的固定夹块、由一导轨限定而可与固定夹块进行远离和靠近的活动夹块、驱动活动夹块沿导轨移动的驱动装置构成;连接管卡固于安置槽后将从固定夹块与活动夹块之间经过,活动夹块与固定夹块可对由两者之间经过的连接管造成不同程度的挤压,实现控制连接管通断及调节连接管内部流体流速的目的;活动夹块在初始位置时,其与固定夹块不对连接管造成挤压;负压引流机构,其包括一开设在安置板前侧的凹座,凹座内设有一段呈圆弧状的弧形侧壁,凹座内设有一与弧形侧壁中心轴重合的公转轮,弧形侧壁与公转轮之间形成有一个可容纳连接管的弧形间隙,当连接管卡固于安置槽后将从弧形间隙中经过,公转轮由一固定于安置板上的动力装置驱动而可单向旋转;公转轮上固定有一位于其外侧且与其中心轴平行的轧辊,轧辊随公转轮公转并可自转;轧辊公转过程中,每次进入弧形间隙后,其将通过自转始终轧着弧形间隙内的连接管进行公转,使连接管中的流体被迫向后移动,完成一次流体输出,而被轧辊轧过的连接管依靠弹性恢复原状时,将使连接管的前部产生负压;轧辊处于初始位置时,其不对引流管构成挤压;控制器,其固定于安置板上,前侧设有设置键、显示屏及开关键;经设置键可将每次引流的引流模式及引流参数预设在控制器中,引流模式包括常压引流和负压引流,引流参数包括引流起始时间、引流过程中单位时间内引流的积液重量即引流速度、单次引流积液重量即单次引流量;控制器可经无线传输模块获取称重传感器连续实时反馈的称重信号,并以此计算出实时引流速度、单次实时引流量;控制器可通过调控驱动装置的工作状态而调节活动夹块的位置,控制器可通过调控动力装置的工作状态而调节轧辊的公转状态及轧辊的位置;控制器可基于实时引流速度、单次实时引流量以及预设的引流模式和引流参数,对活动夹块的位置、轧辊的公转状态及位置进行协调控制,实现定时引流、定速引流及定量引流;控制器可根据开关键输入的指令进行开机和关机,在每次关机前控制器将活动夹块与轧辊调节至初始位置;显示屏用于显示控制器中掌握的数据信息以及医用临床引流自动控制装置的工作状态;电源组件,其安设在安置板上,由蓄电池及若干变压模块构成,用于为驱动装置、动力装置及控制器提供工作电流。本医用临床引流自动控制装置的使用方法及工作原理为:将医用临床引流自动控制装置放置在低于患者的地面或平台上,将引流袋经夹子固定于悬撑梁下侧,此时引流袋悬垂于称重台上方;将连接管安入安置槽中,并确保连接管从活动夹块与固定夹块之间、弧形侧壁与公转轮之间形成的弧形间隙中经过,将连接管下端与引流袋连接,调节安置板的高度,使连接管位于安置槽与引流袋之间的部分呈自然伸展状态,将引流管末端与连接管上端连接,按常规引流操作将引流管前端与患者待引流的腔室连通并进行固定,通过开关键将本医用临床引流自动控制装置调节至开机状态,根据临床需要利用设置键将引流模式、引流参数预设在控制器中,此时便完成了引流操作的前期准备工作;此后,控制器便可基于实时引流速度、单次实时引流量以及预设的引流模式和引流参数,对活动夹块的位置和轧辊的公转状态进行协调控制,实现定时引流、定速引流及定量引流。本医用临床引流自动控制装置具有如下有益效果:其采用智能化设计,在临床上与现有常规引流组件配合即可使用,可兼容常压引流和负压引流两种工作模式,对每次引流起始时间、单次引流量、每次的引流速度等引流参数预设后,便可根据预设的引流参数对整个引流操作进行自动化控制,实现定时、定量、定速自动智能引流,由于在引流过程中无需人为干涉,大大减轻了医护人员的工作负担,避免了因疏忽或操作不当而造成引流不能按预期方式进行这一情况的发生,提高了临床液引流操作的安全性与稳定性,充分保证引流效果;本医用临床引流自动控制装置对引流量、引流速度的控制基于传感装置、控制器、驱动装置及动力装置的协调配合,相较现有技术中人工观察操控更为精准,使得引流效果进一步的得以保证;同时,在本医用临床引流自动控制装置中,采用连接管作为引流袋与引流管的中间连接通道,一方面使得本医用临床引流自动控制装置在临床使用中无需对现有引流袋、引流管的结构进行改造,使得其更加容易推广使用,另一方面连接管单独制作而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医用临床引流自动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包括:/n称重式底座组件,其由称重台、称重传感器及基座上下依次配合而构成,称重传感器输出能够反映称重台上方物体重量的称重信号,基座上安设有与称重传感器相连的无线传输模块、为称重传感器和无线传输模块提供工作电流的电源模块;/n悬撑组件,其包括下端与称重台固定连接的立杆、与立杆上端固定连接的悬撑梁,悬撑梁上设有用于夹持引流袋顶部的夹子,悬撑组件用于将引流袋悬挂于称重台的正上方;/n安置座组件,其包括安置板与连接管,安置板经一伸缩杆支撑而位于悬撑梁的上方,其上下位置可调节并可锁定,伸缩杆位于立杆的后侧且其下端与基座固定连接;连接管采用软质弹性材料制成,上下端分别用于连接引流管与引流袋,其下端采用单向输出接头;安置板前侧开有用于卡固连接管的安置槽,所述的安置槽由上向下呈曲线状且至少含有一个直线区段;所述的连接管的中下段设有一呈螺旋曲线状的曲线段,连接管的上部设有一缓冲囊;/n流速调节机构,其由固定于安置板前侧的固定夹块、由一导轨限定而可与固定夹块进行远离和靠近的活动夹块、驱动活动夹块沿导轨移动的驱动装置构成;连接管卡固于安置槽后将从固定夹块与活动夹块之间经过,活动夹块与固定夹块可对由两者之间经过的连接管造成不同程度的挤压,实现控制连接管通断及调节连接管内部流体流速的目的;活动夹块在初始位置时,其与固定夹块不对连接管造成挤压;固定夹块与安置活动夹块的导轨分别设置在安置槽直线区段的两侧;/n负压引流机构,其包括一开设在安置板前侧的凹座,凹座内设有一段呈圆弧状的弧形侧壁,凹座内设有一与弧形侧壁中心轴重合的公转轮,弧形侧壁与公转轮之间形成有一个可容纳连接管的弧形间隙,当连接管卡固于安置槽后将从弧形间隙中经过,公转轮由一固定于安置板上的动力装置驱动而可单向旋转;公转轮上固定有一位于其外侧且与其中心轴平行的轧辊,轧辊随公转轮公转并可自转;轧辊公转过程中,每次进入弧形间隙后,其将通过自转始终轧着弧形间隙内的连接管进行公转,使连接管中的流体被迫向后移动,完成一次流体输出,而被轧辊轧过的连接管依靠弹性恢复原状时,将使连接管的前部产生负压;轧辊处于初始位置时,其不对引流管构成挤压;/n控制器,其固定于安置板上,前侧设有设置键、显示屏及开关键;经设置键可将每次引流的引流模式及引流参数预设在控制器中,引流模式包括常压引流和负压引流,引流参数包括引流起始时间、引流过程中单位时间内引流的积液重量即引流速度、单次引流积液重量即单次引流量;控制器可经无线传输模块获取称重传感器连续实时反馈的称重信号,并以此计算出实时引流速度、单次实时引流量;控制器可通过调控驱动装置的工作状态而调节活动夹块的位置,控制器可通过调控动力装置的工作状态而调节轧辊的公转状态及轧辊的位置;控制器可基于实时引流速度、单次实时引流量以及预设的引流模式和引流参数,对活动夹块的位置、轧辊的公转状态及位置进行协调控制,实现定时引流、定速引流及定量引流;控制器可根据开关键输入的指令进行开机和关机,在每次关机前控制器将活动夹块与轧辊调节至初始位置;显示屏用于显示控制器中掌握的数据信息以及医用临床引流自动控制装置的工作状态;/n电源组件,其安设在安置板上,由蓄电池及若干变压模块构成,用于为驱动装置、动力装置及控制器提供工作电流。/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医用临床引流自动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包括:
称重式底座组件,其由称重台、称重传感器及基座上下依次配合而构成,称重传感器输出能够反映称重台上方物体重量的称重信号,基座上安设有与称重传感器相连的无线传输模块、为称重传感器和无线传输模块提供工作电流的电源模块;
悬撑组件,其包括下端与称重台固定连接的立杆、与立杆上端固定连接的悬撑梁,悬撑梁上设有用于夹持引流袋顶部的夹子,悬撑组件用于将引流袋悬挂于称重台的正上方;
安置座组件,其包括安置板与连接管,安置板经一伸缩杆支撑而位于悬撑梁的上方,其上下位置可调节并可锁定,伸缩杆位于立杆的后侧且其下端与基座固定连接;连接管采用软质弹性材料制成,上下端分别用于连接引流管与引流袋,其下端采用单向输出接头;安置板前侧开有用于卡固连接管的安置槽,所述的安置槽由上向下呈曲线状且至少含有一个直线区段;所述的连接管的中下段设有一呈螺旋曲线状的曲线段,连接管的上部设有一缓冲囊;
流速调节机构,其由固定于安置板前侧的固定夹块、由一导轨限定而可与固定夹块进行远离和靠近的活动夹块、驱动活动夹块沿导轨移动的驱动装置构成;连接管卡固于安置槽后将从固定夹块与活动夹块之间经过,活动夹块与固定夹块可对由两者之间经过的连接管造成不同程度的挤压,实现控制连接管通断及调节连接管内部流体流速的目的;活动夹块在初始位置时,其与固定夹块不对连接管造成挤压;固定夹块与安置活动夹块的导轨分别设置在安置槽直线区段的两侧;
负压引流机构,其包括一开设在安置板前侧的凹座,凹座内设有一段呈圆弧状的弧形侧壁,凹座内设有一与弧形侧壁中心轴重合的公转轮,弧形侧壁与公转轮之间形成有一个可容纳连接管的弧形间隙,当连接管卡固于安置槽后将从弧形间隙中经过,公转轮由一固定于安置板上的动力装置驱动而可单向旋转;公转轮上固定有一位于其外侧且与其中心轴平行的轧辊,轧辊随公转轮公转并可自转;轧辊公转过程中,每次进入弧形间隙后,其将通过自转始终轧着弧形间隙内的连接管进行公转,使连接管中的流体被迫向后移动,完成一次流体输出,而被轧辊轧过的连接管依靠弹性恢复原状时,将使连接管的前部产生负压;轧辊处于初始位置时,其不对引流管构成挤压;
控制器,其固定于安置板上,前侧设有设置键、显示屏及开关键;经设置键可将每次引流的引流模式及引流参数预设在控制器中,引流模式包括常压引流和负压引流,引流参数包括引流起始时间、引流过程中单位时间内引流的积液重量即引流速度、单次引流积液重量即单次引流量;控制器可经无线传输模块获取称重传感器连续实时反馈的称重信号,并以此计算出实时引流速度、单次实时引流量;控制器可通过调控驱动装置的工作状态而调节活动夹块的位置,控制器可通过调控动力装置的工作状态而调节轧辊的公转状态及轧辊的位置;控制器可基于实时引流速度、单次实时引流量以及预设的引流模式和引流参数,对活动夹块的位置、轧辊的公转状态及位置进行协调控制,实现定时引流、定速引流及定量引流;控制器可根据开关键输入的指令进行开机和关机,在每次关机前控制器将活动夹块与轧辊调节至初始位置;显示屏用于显示控制器中掌握的数据信息以及医用临床引流自动控制装置的工作状态;
电源组件,其安设在安置板上,由蓄电池及若干变压模块构成,用于为驱动装置、动力装置及控制器提供工作电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医用临床引流自动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单向输出接头包括一个主体,主体上端设有用于与连接管下端相连的输入口,下端设有用于与引流袋相连的输出口;主体内部开设有一柱腔,柱腔的底部设有进液孔,中下部的侧壁上设有一排液孔,上端设有与大气相通的通气孔;输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才丰
申请(专利权)人:德州飚丰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