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伞式可调节取栓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920867 阅读:3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17 18:4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双伞式可调节取栓装置,涉及一种心脑血管取栓装置,包括内管、外管、近端抓捕伞、远端抓捕伞;所述内管位于所述外管内部,所述内管能够相对所述外管滑动;所述外管侧表面设置开槽;在所述开槽,所述近端抓捕伞被配置为随着所述内管相对所述外管滑动,所述近端抓捕伞的伞面能够相对所述外管撑合;所述远端抓捕伞被配置为随着所述内管相对所述外管滑动,所述远端抓捕伞的伞面能够相对所述外管撑合。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的取栓装置,能够实现对血栓的双侧抓捕,提高夹持力,并防止脱落或破碎的血栓随血流逃逸。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双伞式可调节取栓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心脑血管取栓装置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双伞式可调节取栓装置。
技术介绍
心脑血管栓塞可能引发心梗、脑卒中,对人类的生命健康构成了巨大的威胁。目前的主要治疗方法有药物溶栓和机械取栓、血栓抽吸等。机械取栓及血栓抽吸,均是通过物理方法从人体血管中取出血栓,从而使血管再通,恢复血液的正常流动,以达到治疗的目的。机械取栓是依靠导丝、导管的辅助,将记忆合金材料制作的取栓支架送至目标位置,所述取栓支架释放后捕捉血栓并将其拉入导管后取出体外。但现有的取栓支架释放后一般呈卷筒状,只能从单侧对血栓进行抓捕,且表面由网格构成,夹持力有限,取栓过程中血栓容易从取栓支架上脱落。若血栓脱落或破碎,现有取栓支架无法再进行抓捕,脱落或破碎的血栓随血液逃逸,风险巨大。此外,现有取栓支架释放后直径不能调节,对于血管的适应性较差。具体地说,若所选支架直径偏大,取栓过程中容易刮伤血管;若所选规格偏小,又难以抓捕体积较大的血栓。因此,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致力于开发一种双伞式可调节取栓装置,实现对血栓的双侧抓捕,提高夹持力,并防止脱落或破碎的血栓随血流逃逸。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实现对血栓的双侧抓捕,提高夹持力,防止脱落或破碎的血栓随血流逃逸。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双伞式可调节取栓装置,包括内管、外管、近端抓捕伞、远端抓捕伞;所述内管位于所述外管内部,所述内管能够相对所述外管滑动;所述外管侧表面设置开槽;在所述开槽,所述近端抓捕伞被配置为随着所述内管相对所述外管滑动,所述近端抓捕伞的伞面能够相对所述外管撑合;所述远端抓捕伞被配置为随着所述内管相对所述外管滑动,所述远端抓捕伞的伞面能够相对所述外管撑合。优选地,设置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在所述开槽处,所述近端抓捕伞的顶部与所述外管连接,所述近端抓捕伞的伞面通过所述第一连接杆与所述内管连接;在所述开槽处,所述远端抓捕伞的顶部与所述外管连接,所述远端抓捕伞通过所述第二连接杆与所述内管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杆被配置为能够相对所述内管、所述近端抓捕伞的伞面进行内折和外展;所述第二连接杆被配置为能够相对所述内管、所述近端抓捕伞的伞面进行内折和外展。更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杆与所述内管和所述近端抓捕伞的伞面铰接;所述第二连接杆与所述内管和所述远端抓捕伞的伞面铰接。更进一步优选地,包括铰接结构,所述铰接结构包括内轴和外环;所述内轴位于所述外环内部,所述内轴与所述外环能够相对转动;所述第一连接杆通过所述铰接结构与所述内管、及所述近端抓捕伞的伞面铰接;所述第二连接杆通过所述铰接结构与所述内管、及所述远端抓捕伞的伞面铰接。更进一步优选地,所述近端抓捕伞的顶部通过所述铰接结构与所述外管连接,所述远端抓捕伞通过所述铰接结构与所述外管连接。进一步地,还包括体外手柄,所述体外手柄与所述内管相连。进一步地,所述近端抓捕伞与所述远端抓捕伞的伞口开口方向相对。进一步地,所述近端抓捕伞与所述远端抓捕伞的伞口开口方向相同。进一步地,所述近端抓捕伞或所述远端抓捕伞的骨架覆盖有防漏层。进一步地,所述防漏层包括高分子膜。进一步地,所述防漏层包括金属编织网。进一步地,还包括头端;所述头端与所述外管的尾端连接;所述头端形状包括圆台状,且所述头端远离所述外管尾端的一侧为圆台顶端。进一步地,所述头端与所述外管一体成型。进一步地,所述头端与所述内管均为两端开口的中空结构,且所述内管与所述头端内径贯通。进一步地,所述头端的所述顶端的外边缘为凸出曲面。进一步地,还包括紧固栓,所述紧固栓安装于所述外管侧表面;所述紧固栓被配置为固定所述内管。优选地,所述紧固栓为工字型,安装于所述外管与所述内管空隙之间。进一步地,还包括刻度表;所述刻度表设置于所述内管侧面外部;所述刻度表被配置为计量所述近端抓捕伞与所述远端抓捕伞的伞面的撑开角度,或计量所述近端抓捕伞与所述远端抓捕伞的伞面的撑开平面的直径。优选地,所述外管侧表面设置第三开槽,所述第三开槽被配置为用于观察所述刻度表。优选地,所述外管侧表面为透明材料。和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1)设置双伞结构,实现对血栓的双侧抓捕,并提高夹持力,对血栓具有良好的固定作用,显著降低取栓过程中血栓夹持不稳或夹持脱落的发生概率;2)双伞结构表面设置防漏层,以有效阻止脱落或破碎的血栓随血流逃逸,能够降低取栓手术的临床风险;3)设置刻度表,配合体外手柄端可以对双伞结构精准调节。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技术效果作进一步说明,以充分地了解本专利技术的目的、特征和效果。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个较佳实施例的一种双伞式可调节取栓装置的示意图;图2是图1所示实施例的近端抓捕伞和远端抓捕伞撑开后的示意图;图3是图1所示实施例的近端抓捕伞和远端抓捕伞无防漏层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1所示实施例捕获血栓的使用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另一个较佳实施例的紧固栓及刻度表示意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另一个较佳实施例的铰链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另一个较佳实施例的一种双伞式可调节取栓装置的示意图;图8是图7所示实施例的近端抓捕伞和远端抓捕伞无防漏层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内管,101-刻度表,2-外管,3-紧固栓,4-近端抓捕伞,5-远端抓捕伞,6-头端,7-支杆,81-第一连接杆,82-第二连接杆,9-内轴,10-外环。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考说明书附图介绍本专利技术的多个优选实施例,使其
技术实现思路
更加清楚和便于理解。本专利技术可以通过许多不同形式的实施例来得以体现,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并非仅限于文中提到的实施例。在附图中,结构相同的部件以相同数字标号表示,各处结构或功能相似的组件以相似数字标号表示。附图所示的每一组件的尺寸和厚度是任意示出的,本专利技术并没有限定每个组件的尺寸和厚度。为了使图示更清晰,附图中有些地方适当夸大了部件的厚度。图1和图2所示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个较佳实施例的双伞式可调节取栓装置的示意图。所述双伞式可调节取栓装置包括内管1、外管2、近端抓捕伞4、和远端抓捕伞5。其中,内管1穿过外管2,内管1能够相对外管2滑动。外管2的侧表面设置开槽;在所述开槽,随着内管1相对外管2滑动,使得近端抓捕伞4的伞面能够相对外管2撑合;在所述开槽,随着内管1相对外管2滑动,使得远端抓捕伞5的伞面能够相对外管2撑合。本实施例中,近端抓捕伞4和远端抓捕伞5的伞面骨架包括若干支杆7。应当注意,近端抓捕伞4和远端抓捕伞5可以处于一个所述开槽中,也可以如图1所示,处于不同的所述开槽中。如图3所示,设置了第一连接杆81和第二连接杆82,使得内管1驱动近端抓捕伞4和远端抓捕伞5的伞面撑合时力矩更长,从而更省力;其中,第一连接杆81连接近端抓捕伞4的伞面和内管1;第二连接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双伞式可调节取栓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内管、外管、近端抓捕伞、远端抓捕伞;所述内管位于所述外管内部,所述内管能够相对所述外管滑动;所述外管侧表面设置开槽;在所述开槽,所述近端抓捕伞被配置为随着所述内管相对所述外管滑动,所述近端抓捕伞的伞面能够相对所述外管撑合;所述远端抓捕伞被配置为随着所述内管相对所述外管滑动,所述远端抓捕伞的伞面能够相对所述外管撑合。/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伞式可调节取栓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内管、外管、近端抓捕伞、远端抓捕伞;所述内管位于所述外管内部,所述内管能够相对所述外管滑动;所述外管侧表面设置开槽;在所述开槽,所述近端抓捕伞被配置为随着所述内管相对所述外管滑动,所述近端抓捕伞的伞面能够相对所述外管撑合;所述远端抓捕伞被配置为随着所述内管相对所述外管滑动,所述远端抓捕伞的伞面能够相对所述外管撑合。


2.如权利要求1所述双伞式可调节取栓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体外手柄,所述体外手柄与所述内管相连。


3.如权利要求1所述双伞式可调节取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近端抓捕伞与所述远端抓捕伞的伞口开口方向相对。


4.如权利要求1所述双伞式可调节取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近端抓捕伞与所述远端抓捕伞的伞口开口方向相同。


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曹维拯刑庭瑀吴健平何家乐赵杰李志刚王国辉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心玮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