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快速散热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918650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14 18:51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快速散热装置,包括:基板,被配置为抵接热源;多个传热元件,其中每一传热元件包括能够耦合在基板上的抵接端和在该抵接端的两端从基板上垂直延伸以形成彼此平行的两传热端,多个抵接端并排配置在基板中以将热源自产生的热能分别传导至其相对的两传热端;多个散热片,其中每一散热片可拆卸地穿设在每一传热元件的两传热端上并与该传热端的接触面完全抵接以接收传热端转移的热能并消散至外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克服了传统散热器尺寸存在出厂限制的问题;通过传热元件配置抵接端和传热端分别于基板和散热片接触面完全接触,有效提高散热效率,能使500W的散热功率的重量控制在1公斤之内,具有轻量小型大功率的特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快速散热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快速散热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具有抵接端和传热端的多个传热元件,以及可拆装在多个传热元件上的多个散热片的快速散热装置。
技术介绍
现有电子元件的散热器通常采用接触基板的传热导管连接整个散热鳍片使热量转移至散热鳍片的散热结构进行散热,但散热鳍片与导热管接触面没有完全接触存在一段漏空,明显降低了散热效能,散热效率低、不能进行快速且高效的散热;再者,传统的散热器整体尺寸存在出厂限制的问题,因为整个散热鳍片只能根据生产模具的尺寸大小制造出来,不能够根据不同设备灵活调整配置功率,设计呆板。其中,由于为了达到相应的散热功率,散热鳍片之间的齿厚不能太小,但齿厚的增加会增加散热体的重量,同时,散热鳍片之间的齿间距不能太小,齿间距的调整会影响散热体整体的尺寸大小,散热体结构复杂。类似市面上现有的散热器,其散热鳍片中齿厚和齿间距需要设计较大尺寸,造成了功率大的同时且尺寸大的问题,如市面上同类型的500w散热器重量至少在1公斤以上,尺寸较大,不能实现轻量化和小型化;而在同样的尺寸下,传统的散热器要实现小型轻量的散热特性,其功率只能在200W左右,从而降低了散热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一)技术目的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快速散热装置,解决了现有散热器的散热鳍片无法根据灵活调整以适配散热器功率的问题,克服了传统散热器尺寸存在出厂限制的问题。本技术通过传热元件配置抵接端和传热端分别于基板和散热片接触面完全接触,有效提高散热效率,能使500W的散热功率的重量达到800g,控制在1公斤之内,具有轻量小型大功率的特点,保证LED芯片等电子元件的工作性能,提升设备工作稳定性,有效降低投入成本。(二)技术方案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以提供一种快速散热装置,包括:基板,被配置为抵接热源;多个传热元件,其中每一传热元件包括能够耦合在所述基板上的抵接端和在该抵接端的两端从所述基板上沿远离所述热源方向垂直延伸以形成彼此平行的两传热端,多个所述抵接端并排配置在所述基板中以将所述热源自产生的热能分别传导至其相对的两所述传热端;多个散热片,其中每一散热片可拆卸地穿设在每一传热元件的两所述传热端上并与该传热端的接触面完全抵接以接收传热端转移的热能并消散至外部。进一步地,所述抵接端与所述传热端之间形成散热区间,多个所述散热片相互平行且间隔配置在所述抵接端上方以设置在所述散热区间中。进一步地,所述散热区间包括所述传热元件的第一散热区间和所述散热片的第二散热区间,所述散热片的第二散热区间设于所述传热元件的第一散热区间的上方。进一步地,包括:多个定位隔条,每一定位隔条与每一所述散热片交替叠放地配置在多个所述传热元件的同一侧的所述传热端上并以螺杆锁紧,使多个所述散热片间隔开地可拆固装在同一侧上排列设置的多个所述传热端上。进一步地,每一所述定位隔条和每一所述散热片上均开设有呈阵列排布的多个定位孔以匹配地穿设在阵列排布的多个所述传热端上。进一步地,包括:固定件,能够配置在所述基板上以将多个所述传热元件的所述抵接端固装在所述基板上。进一步地,所述固定件上配置有用于固定所述抵接端的耦接位,所述耦接位呈凹接状。进一步地,还包括:风扇,配置在所述散热区间的一侧,能够在多个所述散热片的一侧自产生气流以穿过多个所述散热片加快热量的消散速率。进一步地,所述传热元件大致呈U状。进一步地,所述散热片大致呈矩形。(三)有益效果本技术的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有益的技术效果:配置有热源、基板、多个传热元件和多个散热片散热片,将多个传热元件阵列耦合在基板上以传导安装在基板上热源的热能,多个散热片可拆卸地垂直耦合在多个传热元件上将热能转移至散热片上进行热能消耗,能够将电子元件热源排出的热透过基板传递至传热元件,由传热元件直接接触散热片将热能进行转移消散,区别于现有散热器的散热鳍片无法根据灵活调整以适配散热器功率、散热片和导管接触面不能完全接触的低效散热结构,克服了传统散热器尺寸存在出厂限制的问题,结构简单、设计巧妙,实现快速高效的导热散热效果;本技术通过传热元件配置抵接端和传热端分别与基板和散热片接触面完全接触,有效提高散热效率,能使500W散热器的重量达到800g以控制在1公斤之内,具有轻量小型大功率的特点,保证LED芯片等电子元件的工作性能,提升设备照明等工作的稳定性,有效降低投入成本,解决了现有LED灯或电子元件等散热器的散热结构复杂、散热速率低的散热问题,能够有效提高散热效率、减少设备体积。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一实施例的快速散热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后侧面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一实施例中散热片的安装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一实施例中定位隔条的安装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一实施例中传热元件的安装结构示意图;图6是图5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技术一实施例中传热元件的结构示意图;图8是本技术一实施例中散热片的结构示意图;图9是本技术一实施例中定位隔条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基板1,安装面11,传热元件2,抵接端21,传热端22,散热片3,散热区间4,第一散热区间41,第二散热区间42,定位隔条5,螺杆6,定位孔7,固定件8,耦接位81,风扇9。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了,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并参照附图,对本技术进一步详细说明。应该理解,这些描述只是示例性的,而并非要限制本技术的范围。此外,在以下说明中,省略了对公知结构和技术的描述,以避免不必要地混淆本技术的概念。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的实施例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方位词,如有术语“中心”,“横向”、“纵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方位和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叙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方位构造和操作,不能理解为限制本技术的具体保护范围。此外,如有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隐含指明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包括一个或者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描述中,“至少”的含义是一个或一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在本技术中,除另有明确规定和限定,如有术语“组装”、“相连”、“连接”术语应作广义去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也可以是机械连接;可以是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快速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n基板,被配置为抵接热源;/n多个传热元件,其中每一传热元件包括能够耦合在所述基板上的抵接端和在该抵接端的两端从所述基板上垂直延伸以形成彼此平行的两传热端,多个所述抵接端并排配置在所述基板中以将所述热源自产生的热能分别传导至其相对的两所述传热端;/n多个散热片,其中每一散热片可拆卸地穿设在每一传热元件的两所述传热端上并与该传热端的接触面完全抵接以接收传热端转移的热能并消散至外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快速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基板,被配置为抵接热源;
多个传热元件,其中每一传热元件包括能够耦合在所述基板上的抵接端和在该抵接端的两端从所述基板上垂直延伸以形成彼此平行的两传热端,多个所述抵接端并排配置在所述基板中以将所述热源自产生的热能分别传导至其相对的两所述传热端;
多个散热片,其中每一散热片可拆卸地穿设在每一传热元件的两所述传热端上并与该传热端的接触面完全抵接以接收传热端转移的热能并消散至外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快速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抵接端与所述传热端之间形成散热区间,多个所述散热片相互平行且间隔配置在所述抵接端上方以设置在所述散热区间中。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快速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区间包括所述传热元件的第一散热区间和所述散热片的第二散热区间,所述散热片的第二散热区间设于所述传热元件的第一散热区间的上方。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快速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多个定位隔条,每一定位隔条与每一所述散热片交替叠放地配置在多个所述传热元件的同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琼榕陈海强
申请(专利权)人:特能热交换科技中山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