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盘式电机冷却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917295 阅读:6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14 18:4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盘式电机冷却装置,上盖板和下盖板盖合在定子外壳上,定子外壳内设置有冷却通道、第一通孔、第二通孔、第一流动孔和第二流动孔,第一阻隔和第二阻隔将冷却通道分隔成第一冷却通道和第二冷却通道,第一通孔与第一冷却通道连通,第二通孔与第二冷却通道连通,第一流动孔与第一冷却通道连通,第二流动孔与第二冷却通道连通,第一阻流板和第二阻流板设置在定子外壳与定子线圈之间分隔成第一冷却腔体和第二冷却腔体,第一冷却腔体与第一冷却通道连通,第二冷却腔体与第二冷却通道连通,第一冷却腔体和第二冷却腔体通过间隙连通。第一流动孔和第二流动孔的分布规律是越靠近阻隔的口径越小,远离阻隔的口径越大,能够提高冷却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盘式电机冷却装置
本技术涉及电机冷却
,尤其涉及一种盘式电机冷却装置。
技术介绍
现有汽车驱动电机运行工况复杂,由于电机本身结构特点,电机运行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损耗,从而引起电机发热。为了提高电机的工作效率,必需给电机设计冷却系统,冷却系统主要分两种,一种是风冷;另一种是液冷。相比于风冷,液冷的效率更高。现有液冷系统采用的外部冷却方式,即冷却介质与被冷却核心部件间接接触,冷却效率低,影响电机的使用寿命。现有技术中采用的冷却介质与电机热源直接接触的方案中,冷却介质通过单一进液口直接输送到定子组件腔体中,主要靠内部的阻流板进行分流和循环。主要缺点使冷却介质的流动主要靠阻流板和定子铁心本身进行分流,很容易造成流量分布不均,定子局部过热的情况,从而影响整机的使用寿命。因此,如何提供一种盘式电机冷却装置,以提高冷却效率,是目前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盘式电机冷却装置,以提高冷却效率。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盘式电机冷却装置,包括上盖板、定子外壳、定子内套、定子铁芯、定子线圈、第一阻流板、第二阻流板和下盖板,其中,所述上盖板盖合在所述定子外壳的上部,所述下盖板盖合在所述定子外壳的下部,所述定子线圈缠绕在所述定子铁芯上,所述定子铁芯设置在所述定子内套和所述定子外壳之间,所述定子外壳内设置有冷却通道,所述定子外壳上设置有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所述冷却通道内设置有第一阻隔和第二阻隔,所述第一阻隔和所述第二阻隔将所述冷却通道分隔成第一冷却通道和第二冷却通道,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一冷却通道连通,所述第二通孔与所述第二冷却通道连通,所述定子外壳的内圈壁上设置有第一流动孔和第二流动孔,所述第一流动孔与所述第一冷却通道连通,所述第二流动孔与所述第二冷却通道连通,所述第一阻流板和所述第二阻流板设置在所述定子外壳的内壁与所述定子线圈之间分隔成第一冷却腔体和第二冷却腔体,所述第一冷却腔体与所述第一冷却通道连通,所述第二冷却腔体与所述第二冷却通道连通,所述第一冷却腔体和所述第二冷却腔体通过所述定子线圈和所述定子内套之间的间隙连通,所述第一流动孔和所述第二流动孔均为多个,所述第一流动孔的开孔大小为距离所述第一阻隔和所述第二阻隔越近开孔越小,所述第二流动孔的开孔大小为距离所述第一阻隔和所述第二阻隔越近开孔越小。优选的,上述第一阻隔和所述第二阻隔位于所述定子外壳的一条直径线上。优选的,上述第一阻流板和所述第二阻流板位于同一条所述直径线上。优选的,上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位于所述第二阻隔的两侧。优选的,上述第一流动孔和所述第二流动孔呈环形均匀设置。优选的,上述第一流动孔和所述第二流动孔的长度方向为所述定子外壳的轴向。优选的,上述下盖板上设置有用于容纳所述定子铁芯的一端的第一凹槽。优选的,上述上盖板上设置有用于容纳所述定子铁芯的另一端的第二凹槽。优选的,上述上盖板上开设有与所述第一通孔连通的第三通孔,和与所述第二通孔连通的第四通孔。优选的,上述上盖板和所述下盖板上均设置有与所述定子外壳配合使用的定位凸起。本技术提供的盘式电机冷却装置,包括上盖板、定子外壳、定子内套、定子铁芯、定子线圈、第一阻流板、第二阻流板和下盖板,其中,所述上盖板盖合在所述定子外壳的上部,所述下盖板盖合在所述定子外壳的上部,所述定子线圈缠绕在所述定子铁芯上,所述定子铁芯设置在所述定子内套和所述定子外壳之间,所述定子外壳内设置有冷却通道,所述定子外壳上设置有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所述冷却通道内设置有第一阻隔和第二阻隔,所述第一阻隔和所述第二阻隔将所述冷却通道分隔成第一冷却通道和第二冷却通道,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一冷却通道连通,所述第二通孔与所述第二冷却通道连通,所述定子外壳的内圈壁上设置有第一流动孔和第二流动孔,所述第一流动孔与所述第一冷却通道连通,所述第二流动孔与所述第二冷却通道连通,所述第一阻流板和所述第二阻流板设置在所述定子外壳的内壁与所述定子线圈之间分隔成第一冷却腔体和第二冷却腔体,所述第一冷却腔体与所述第一冷却通道连通,所述第二冷却腔体与所述第二冷却通道连通,所述第一冷却腔体和所述第二冷却腔体通过所述定子线圈和所述定子内套之间的间隙连通,所述第一流动孔和所述第二流动孔均为多个,所述第一流动孔的开孔大小为距离所述第一阻隔和所述第二阻隔越近开孔越小,所述第二流动孔的开孔大小为距离所述第一阻隔和所述第二阻隔越近开孔越小。冷却介质从第一通孔进入,在第一冷却通道中流动并从分散在第一冷却通道上的第一流动孔喷出,进入定子组件的内腔下侧,即第一冷却腔体,当第一冷却腔体充满冷却介质之后,进入定子组件的内腔上侧,即第二冷却腔体,然后从第二流动孔进入第二冷却通道并最终从第二通孔流出。并且,第一流动孔和第二流动孔的分布规律是越靠近阻隔的口径越小,远离阻隔的口径越大,优化了对流途径,冷却效果更好。本技术提供的盘式电机冷却装置,冷却介质流动进行冷却,并且冷却介质可完全充满整个空间,使冷却更加充分,冷却介质直接接触发热部件,冷却效率更高。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盘式电机冷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盘式电机冷却装置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定子外壳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上盖板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下盖板的结构示意图。上图1-5中:上盖板11、定子外壳12、定子内套13、定子铁芯14、定子线圈15、第一阻流板16、下盖板17、第一流动孔18、第二流动孔19、第一通孔20、第二通孔21、第三通孔22、第四通孔23、第二阻流板24、第一冷却通道25、第二冷却通道26、第一冷却腔体27、第二冷却腔体28、第一凹槽29、第二凹槽30、第一阻隔31、第二阻隔32。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考图1至图5,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盘式电机冷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盘式电机冷却装置的剖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盘式电机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上盖板、定子外壳、定子内套、定子铁芯、定子线圈、第一阻流板、第二阻流板和下盖板,其中,/n所述上盖板盖合在所述定子外壳的上部,所述下盖板盖合在所述定子外壳的下部,/n所述定子线圈缠绕在所述定子铁芯上,所述定子铁芯设置在所述定子内套和所述定子外壳之间,/n所述定子外壳内设置有冷却通道,所述定子外壳上设置有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所述冷却通道内设置有第一阻隔和第二阻隔,所述第一阻隔和所述第二阻隔将所述冷却通道分隔成第一冷却通道和第二冷却通道,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一冷却通道连通,所述第二通孔与所述第二冷却通道连通,/n所述定子外壳的内圈壁上设置有第一流动孔和第二流动孔,所述第一流动孔与所述第一冷却通道连通,所述第二流动孔与所述第二冷却通道连通,/n所述第一阻流板和所述第二阻流板设置在所述定子外壳的内壁与所述定子线圈之间分隔成第一冷却腔体和第二冷却腔体,所述第一冷却腔体与所述第一冷却通道连通,所述第二冷却腔体与所述第二冷却通道连通,所述第一冷却腔体和所述第二冷却腔体通过所述定子线圈和所述定子内套之间的间隙连通,/n所述第一流动孔和所述第二流动孔均为多个,所述第一流动孔的开孔大小为距离所述第一阻隔和所述第二阻隔越近开孔越小,所述第二流动孔的开孔大小为距离所述第一阻隔和所述第二阻隔越近开孔越小。/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盘式电机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上盖板、定子外壳、定子内套、定子铁芯、定子线圈、第一阻流板、第二阻流板和下盖板,其中,
所述上盖板盖合在所述定子外壳的上部,所述下盖板盖合在所述定子外壳的下部,
所述定子线圈缠绕在所述定子铁芯上,所述定子铁芯设置在所述定子内套和所述定子外壳之间,
所述定子外壳内设置有冷却通道,所述定子外壳上设置有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所述冷却通道内设置有第一阻隔和第二阻隔,所述第一阻隔和所述第二阻隔将所述冷却通道分隔成第一冷却通道和第二冷却通道,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一冷却通道连通,所述第二通孔与所述第二冷却通道连通,
所述定子外壳的内圈壁上设置有第一流动孔和第二流动孔,所述第一流动孔与所述第一冷却通道连通,所述第二流动孔与所述第二冷却通道连通,
所述第一阻流板和所述第二阻流板设置在所述定子外壳的内壁与所述定子线圈之间分隔成第一冷却腔体和第二冷却腔体,所述第一冷却腔体与所述第一冷却通道连通,所述第二冷却腔体与所述第二冷却通道连通,所述第一冷却腔体和所述第二冷却腔体通过所述定子线圈和所述定子内套之间的间隙连通,
所述第一流动孔和所述第二流动孔均为多个,所述第一流动孔的开孔大小为距离所述第一阻隔和所述第二阻隔越近开孔越小,所述第二流动孔的开孔大小为距离所述第一阻隔和所述第二阻隔越近开孔越小。


2.根据权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广权汤磊彭梁李一雄杨文雄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盘毂动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