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层多电缆防磨保护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917078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14 18:4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双层多电缆防磨保护装置,属于线缆防护设备技术领域。包括外套筒体、位于外套筒体内侧的中间套筒体以及位于中间套筒体内侧的内定位筒体;其中,外套筒体和中间套筒体之间设有外层通路,中间套筒体和内定位筒体之间内层通路;外套筒体和中间套筒体均为分体设置;外套筒体、中间套筒体及内定位筒体之间设有可拆装式连接件。该装置可利用间隔布置的外层通路及内层通路有效实现不同直径电缆的分层布置和分隔布置,能够有效避免电缆之间的摩擦,并防止外部对电缆的磨损,提高电缆的使用寿命;外套筒体均匀设有散热孔,可有效提升散热性;各组件之间采用定位螺栓体和安装螺栓体连接,结构稳定性好,且安装简单方便,不易脱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双层多电缆防磨保护装置
本技术涉及线缆防护设备
,具体涉及一种应用于新能源风力发电机塔筒内的双层多电缆防磨保护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众所周知的电缆作为一种最为常见的电力、通信的输送传输设备,一般都采用架空设备或深埋地下作为传统的布设方式,但是其安全和稳定性能一直存在着隐患。每当城市市政改造和线路管网维护时,尤其针对路面开挖的气、水、暖管道的铺设和维修大都采用路政机械大范围开挖,通常会对地下埋藏的电力通信线路造成漏电破坏。如果这些带电电缆没有得到及时安全可靠的防护,极易造成人身伤亡事故和触电事故。而造成破坏的施工方大都采用临时的绝缘胶布包裹带电电缆芯的措施进行防护,无法针对如水、二次磨损等问题进行保护,难以避免因电缆磨损、进水等情况而导致的安全事故的再次发生;如果施工方采取的临时保护并忘记对其进行专业防护而进行填埋处理,会造成极大的安全隐患。现有技术中对电缆的防护多采用单纯耐磨圈,其防护范围小、易损坏变形、不能灵活适用不同直径的电缆分层次保护,防护效果较差。针对上述已有技术状况,本技术申请人做了大量反复而有益的探索,最终产品取得了有效的成果,并且形成了下面将要介绍的技术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为此,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双层多电缆防磨保护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由于多条不同直径的电缆之间容易相互摩擦以及外部结构容易对电缆造成磨损而导致容易造成安全隐患、电缆使用寿命短的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双层多电缆防磨保护装置,包括外套筒体、位于外套筒体内侧的中间套筒体以及位于中间套筒体内侧的内定位筒体;其中,所述外套筒体和所述中间套筒体之间设有至少两个间隔布置的外层通路,所述中间套筒体和所述内定位筒体之间设有至少两个间隔布置的内层通路;所述外套筒体和所述中间套筒体均为分体设置;所述外套筒体、中间套筒体及内定位筒体之间设有可拆装式连接件。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技术还可以做如下改进:进一步地,所述外套筒体包括分体设置的第一外套筒和第二外套筒,所述第一外套筒和第二外套筒均采用半圆柱状结构,半圆柱状的所述第一外套筒与半圆柱状的所述第二外套筒拼接组合形成套筒体结构。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外套筒和所述第二外套筒的两端上部均分别设有侧固定板,所述侧固定板上分别设有至少一个安装孔,所述第一外套筒与第二外套筒之间相对应的安装孔上设有安装螺栓体,所述第一外套筒和所述第二外套筒的下部套设有卡箍件。进一步地,所述中间套筒体包括分体设置的第一中间套筒和第二中间套筒,所述第一中间套筒和第二中间套筒均采用半圆柱状结构,半圆柱状的所述第一中间套筒与半圆柱状的所述第二中间套筒拼合形成套筒体结构。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中间套筒与所述第二中间套筒的内外两侧壁均设有至少两个凸起,其中第一中间套筒与第二中间套筒外侧壁的相邻两个凸起与所述外套筒体的内壁之间设有外层通路,第一中间套筒与第二中间套筒内侧壁的相邻两个凸起与所述内定位筒体之间设有内层通路。进一步地,所述内定位筒体的外侧壁设有至少两个凸起,且内定位筒体的外侧壁凸起与中间套筒体的内侧壁凸起相对应。进一步地,所述外套筒体和所述中间套筒体上均设有至少一个散热孔。进一步地,所述外套筒体、中间套筒体及内定位筒体上对应设有定位孔;所述可拆装式连接件为定位螺栓体,所述定位螺栓体螺接设置在所述定位孔上,用以利用定位螺栓体对外套筒体、中间套筒体及内定位筒体之间的依次连接紧固保证整体结构的稳定性。本技术具有如下优点:1、该装置可利用间隔布置的外层通路及内层通路有效实现不同直径电缆的分层布置和分隔布置,能够避免电缆之间的摩擦,并可有效防止外部对电缆的磨损,显著提升了电缆的使用寿命;2、外套筒体均匀设有散热孔,可有效提升结构的散热性;3、各组件之间采用定位螺栓体和安装螺栓体连接,结构稳定性好,且安装简单方便,不易脱落。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本说明书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技术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技术所揭示的
技术实现思路
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的正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的俯视结构示意图。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外套筒体1、第一外套筒11、第二外套筒12、侧固定板13、安装孔131、卡箍件14、散热孔15、中间套筒体2、第一中间套筒21、第二中间套筒22、内定位筒体3、外层通路4、内层通路5、定位螺栓体6、定位孔61、安装螺栓体7、电缆8。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技术的其他优点及功效,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如图1-3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双层多电缆防磨保护装置,包括外套筒体1、位于外套筒体1内侧的中间套筒体2以及位于中间套筒体2内侧的内定位筒体3,所述外套筒体1和所述中间套筒体2之间形成若干个间隔布置的外层通路4,所述中间套筒体2和所述内定位筒体3之间形成若干个间隔布置的内层通路5,用以利用外层通路4和内层通路5实现不同直径电缆的分层及分隔布置,安装简单方便,能够有效地避免电缆之间的摩擦损害,并可防止外部对电缆的磨损。具体设置如下:所述外套筒体1包括分体设置的第一外套筒11和第二外套筒12,所述第一外套筒11和第二外套筒12均采用半圆柱状结构,半圆柱状的所述第一外套筒11与半圆柱状的所述第二外套筒12拼接组合形成套筒体结构。具体地,所述第一外套筒11和所述第二外套筒12的两端上部均分别设有侧固定板13,所述侧固定板13上分别设有若干个安装孔131,所述第一外套筒11与第二外套筒12之间相对应的安装孔131上均设有安装螺栓体7,用以显著提升结构的连接稳定性,所述第一外套筒11和所述第二外套筒12的下部套设有卡箍件14,用以实现第一外套筒11与第二外套筒12之间的拼接组合,并且能够根据需求方便地打开以完成电缆在外层通路4内部的安装。所述中间套筒体2包括分体设置的第一中间套筒21和第二中间套筒22,所述第一中间套筒21和第二中间套筒22均采用半圆柱状结构,半圆柱状的所述第一中间套筒21与半圆柱状的所述第二中间套筒22拼合形成套筒体结构,且所述第一中间套筒21与所述第二中间套筒22的内外两侧壁均设有若干个凸起,其中外侧壁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双层多电缆防磨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套筒体、位于外套筒体内侧的中间套筒体以及位于中间套筒体内侧的内定位筒体;其中,/n所述外套筒体和所述中间套筒体之间设有至少两个间隔布置的外层通路,所述中间套筒体和所述内定位筒体之间设有至少两个间隔布置的内层通路;/n所述外套筒体和所述中间套筒体均为分体设置;/n所述外套筒体、中间套筒体及内定位筒体之间设有可拆装式连接件。/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层多电缆防磨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套筒体、位于外套筒体内侧的中间套筒体以及位于中间套筒体内侧的内定位筒体;其中,
所述外套筒体和所述中间套筒体之间设有至少两个间隔布置的外层通路,所述中间套筒体和所述内定位筒体之间设有至少两个间隔布置的内层通路;
所述外套筒体和所述中间套筒体均为分体设置;
所述外套筒体、中间套筒体及内定位筒体之间设有可拆装式连接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层多电缆防磨保护装置,其特征是,所述外套筒体包括分体设置的第一外套筒和第二外套筒,所述第一外套筒和第二外套筒均采用半圆柱状结构,半圆柱状的所述第一外套筒与半圆柱状的所述第二外套筒拼接组合形成套筒体结构。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双层多电缆防磨保护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第一外套筒和所述第二外套筒的两端上部均分别设有侧固定板,所述侧固定板上分别设有至少一个安装孔,所述第一外套筒与第二外套筒之间相对应的安装孔上设有安装螺栓体,所述第一外套筒和所述第二外套筒的下部套设有卡箍件。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层多电缆防磨保护装置,其特征是,所述中间套筒体包括分体设置的第一中间套筒和第二中间套筒...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翔
申请(专利权)人:内蒙古博易鑫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内蒙;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