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燃料电池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4916132 阅读:4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14 18:4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新能源设备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燃料电池系统,包括:电堆所述电堆包括电堆壳体,以及设置在所述电堆壳体内部的电堆正极安装座及电堆负极安装座;电堆正极接线柱,与所述电堆正极安装座连接;电堆负极接线柱,与所述电堆负极安装座连接;DCDC模块,所述DCDC模块包括DCDC壳体,所述DCDC壳体上设有安装口及连接口,所述安装口设置在所述DCDC壳体的一侧壁上,用于安装及拆卸所述电堆正极接线柱及所述电堆负极接线柱,所述电堆正极接线柱插入所述连接口内与所述DCDC正极安装座连接,所述电堆负极接线柱插入所述连接口内与所述DCDC负极安装座连接。通过将DCDC模块与电堆的连接处设置在DCDC模块的内部,此连接方式占用空间小,节省了系统布置空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燃料电池系统
本技术涉及新能源设备
,尤其涉及一种燃料电池系统。
技术介绍
随着能源的日益紧张,节能减排也渐渐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新焦点。而汽车作为能源消耗的大户,更是和人民生计、环境、发展密切相关。混合动力车的出现,为汽车节能提供了一种新的发展方向,已经渐渐成为关注的对象。混合动力车和普通的汽车不同,混合动力车上设有车用燃料电池系统,DCDC模块是车用燃料电池系统的关键部件,DCDC模块将高压蓄电池向低压蓄电池转变,这个DCDC模块的特点是输入范围宽,输出电流大,功率大。目前,混合动力车上DCDC模块的输出端子直接延伸至DCDC模块外部接线,这种接线方式占用空间较大,不利于对汽车有限空间的节约。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燃料电池系统,通过将DCDC模块与电堆的连接处设置在DCDC模块的内部,此连接方式占用空间小,节省了系统布置空间。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燃料电池系统,包括:电堆,所述电堆包括电堆壳体,以及设置在所述电堆壳体内部的电堆正极安装座及电堆负极安装座;电堆正极接线柱,所述电堆正极接线柱的一端与所述电堆正极安装座连接,所述电堆正极接线柱的另一端贯穿所述电堆壳体并伸出所述电堆壳体的外部;电堆负极接线柱,所述电堆负极接线柱的一端与所述电堆负极安装座连接,所述电堆负极接线柱的另一端贯穿所述电堆壳体并伸出所述电堆壳体的外部;DCDC模块,所述DCDC模块包括DCDC壳体,以及设置在所述DCDC壳体内部的DCDC正极安装座及DCDC负极安装座,所述电堆壳体与所述DCDC壳体接触;所述DCDC壳体上设有安装口及连接口,所述安装口设置在所述DCDC壳体的一侧壁上,用于安装及拆卸所述电堆正极接线柱及所述电堆负极接线柱,所述电堆正极接线柱插入所述连接口内与所述DCDC正极安装座连接,所述电堆负极接线柱插入所述连接口内与所述DCDC负极安装座连接。本技术方案中,通过将DCDC模块与电堆的连接处设置在DCDC模块的内部,此连接方式占用空间小,节省了系统布置空间。优选地,所述DCDC正极安装座上设有DCDC正极接线柱,所述电堆正极接线柱与所述DCDC正极接线柱连接;所述DCDC负极安装座上设有DCDC负极接线柱,所述电堆负极接线柱与所述DCDC负极接线柱连接。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电堆正极接线柱为铜排,所述DCDC正极接线柱为铜排;所述电堆负极接线柱为铜排,所述DCDC负极接线柱为铜排。本技术方案中,随着燃料电池系统输出功率的不断增加,DCDC输入端与燃料电池输出端的电连接线越来越粗,对插接插件体积也越来越大,不利于系统集成,并且对插接插件的成本也很高。通过将连接部设置为铜排连接,可以使电堆和DCDC模块之间铜排口处密封简单,减少部件,降低成本。进一步优选地,所述DCDC正极接线柱包括DCDC正极第一接线端及DCDC正极第二接线端,所述DCDC正极第一接线端与所述DCDC正极第二接线端呈预设角度设置,所述DCDC正极第一接线端与所述DCDC正极安装座连接,所述DCDC正极第二接线端与所述电堆正极接线柱连接;所述DCDC负极接线柱包括DCDC负极第一接线端及DCDC负极第二接线端,所述DCDC负极第一接线端与所述DCDC负极第二接线端呈预设角度设置,所述DCDC负极第一接线端与所述DCDC负极安装座连接,所述DCDC负极第二接线端与所述电堆负极接线柱连接。本技术方案中,通过将DCDC正极第一接线端与DCDC正极第二接线端呈预设角度设置,以及DCDC负极第一接线端与DCDC负极第二接线端呈预设角度设置;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改变DCDC正极第二接线端及DCDC负极第二接线端的方向,使DCDC正极第二接线端与电堆正极接线柱相平行,及DCDC负极第二接线端电堆负极接线柱相平行;此结构可使连接部位的接触面更大,连接更紧密。进一步优选地,所述DCDC正极第二接线端上设有第一螺孔,所述电堆正极接线柱上设有第二螺孔,所述DCDC正极第二接线端与所述电堆正极接线柱平行设置,所述DCDC正极第二接线端与所述电堆正极接线柱经第一螺丝可拆卸连接;所述DCDC负极第二接线端上设有第三螺孔,所述电堆负极接线柱上设有第四螺孔,所述DCDC负极第二接线端与所述电堆负极接线柱平行设置,所述DCDC负极第二接线端与所述电堆负极接线柱经第二螺丝可拆卸连接。本技术方案中,采用螺丝来固定DCDC模块的铜排和电堆的铜排,由于输出电流比较大,螺丝的存在就可以保证内部和外部接线的有效连接,同时,安装及拆卸简单方便。进一步优选地,所述DCDC壳体为密闭的结构,所述安装口处设有与所述安装口适配连接的密封盖,所述安装口与所述密封盖的接触面上设有密封圈。本技术方案中,通过密封圈的设置,可以保证密封盖连接部位的密封性,减少了外部环境的电磁、渣尘干扰,延长连接部位的使用寿命。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密封盖位于所述DCDC壳体的外侧。进一步优选地,所述DCDC壳体的四周设有至少一个固定座,所述固定座上设有螺孔,所述DCDC壳体与所述电堆壳体经螺丝可拆卸连接,所述DCDC壳体适配安装在所述电堆壳体的上侧。本技术方案中,通过将DCDC模块的结构集成设置,使DCDC模块的底面大小与电堆的顶面大小适配,然后对二者进行固定;而一般情况下,电堆的结构尺寸是根据具体的用电量大小确定的,通过上述结构可以使DCDC模块与电堆连接后的结构占地更小,有效的节省系统布置空间。进一步优选地,所述DCDC壳体的内部设有冷却装置,所述冷却装置用于给所述DCDC模块冷却降温,所述冷却装置设有进液管及出液管,所述进液管及所述出液管分别贯穿所述DCDC壳体的侧壁,使所述进液管的管口及所述出液管的管口分别伸出所述DCDC壳体的侧壁。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安装口、所述进液管及所述出液管分别位于所述DCDC壳体的同一侧。本技术方案中,通过将安装口、进液管及出液管分别设置在DCDC壳体的同一侧,在实际使用中,只需在一侧开设安装口就可实现上述结构的安装,降低了实际应用中的安装维护成本。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燃料电池系统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中,燃料电池系统通过将DCDC模块与电堆的连接处设置在DCDC模块的内部,连接处的外部用密封盖密封,减少了外部环境的电磁、渣尘干扰,增长了使用寿命,同时节省了系统布置空间。附图说明下面将以明确易懂的方式,结合附图说明优选实施方式,对上述特性、技术特征、优点及其实现方式予以进一步说明。图1是本实施例燃料电池系统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施例DCDC模块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实施例燃料电池系统的整体结构示意图。附图标号说明:1.电堆,2.电堆正极接线柱,3.电堆负极接线柱,4.DCDC模块,5.DCDC正极安装座,6.DCDC负极安装座,7.DCDC正极接线柱,8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燃料电池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n电堆,所述电堆包括电堆壳体,以及设置在所述电堆壳体内部的电堆正极安装座及电堆负极安装座;/n电堆正极接线柱,所述电堆正极接线柱的一端与所述电堆正极安装座连接,所述电堆正极接线柱的另一端贯穿所述电堆壳体并伸出所述电堆壳体的外部;/n电堆负极接线柱,所述电堆负极接线柱的一端与所述电堆负极安装座连接,所述电堆负极接线柱的另一端贯穿所述电堆壳体并伸出所述电堆壳体的外部;/nDCDC模块,所述DCDC模块包括DCDC壳体,以及设置在所述DCDC壳体内部的DCDC正极安装座及DCDC负极安装座,所述电堆壳体与所述DCDC壳体接触;/n所述DCDC壳体上设有安装口及连接口,所述安装口设置在所述DCDC壳体的一侧壁上,用于安装及拆卸所述电堆正极接线柱及所述电堆负极接线柱,所述电堆正极接线柱插入所述连接口内与所述DCDC正极安装座连接,所述电堆负极接线柱插入所述连接口内与所述DCDC负极安装座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燃料电池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电堆,所述电堆包括电堆壳体,以及设置在所述电堆壳体内部的电堆正极安装座及电堆负极安装座;
电堆正极接线柱,所述电堆正极接线柱的一端与所述电堆正极安装座连接,所述电堆正极接线柱的另一端贯穿所述电堆壳体并伸出所述电堆壳体的外部;
电堆负极接线柱,所述电堆负极接线柱的一端与所述电堆负极安装座连接,所述电堆负极接线柱的另一端贯穿所述电堆壳体并伸出所述电堆壳体的外部;
DCDC模块,所述DCDC模块包括DCDC壳体,以及设置在所述DCDC壳体内部的DCDC正极安装座及DCDC负极安装座,所述电堆壳体与所述DCDC壳体接触;
所述DCDC壳体上设有安装口及连接口,所述安装口设置在所述DCDC壳体的一侧壁上,用于安装及拆卸所述电堆正极接线柱及所述电堆负极接线柱,所述电堆正极接线柱插入所述连接口内与所述DCDC正极安装座连接,所述电堆负极接线柱插入所述连接口内与所述DCDC负极安装座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料电池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DCDC正极安装座上设有DCDC正极接线柱,所述电堆正极接线柱与所述DCDC正极接线柱连接;
所述DCDC负极安装座上设有DCDC负极接线柱,所述电堆负极接线柱与所述DCDC负极接线柱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燃料电池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堆正极接线柱为铜排,所述DCDC正极接线柱为铜排;
所述电堆负极接线柱为铜排,所述DCDC负极接线柱为铜排。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燃料电池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DCDC正极接线柱包括DCDC正极第一接线端及DCDC正极第二接线端,所述DCDC正极第一接线端与所述DCDC正极第二接线端呈预设角度设置,所述DCDC正极第一接线端与所述DCDC正极安装座连接,所述DCDC正极第二接线端与所述电堆正极接线柱连接;
所述DCDC负极接线柱包括DCDC负极第一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双刘冯巍梁焱财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燃料电池汽车动力系统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