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生物质颗粒采暖炉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910349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14 18:3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一种生物质颗粒采暖炉,包括燃料系统、燃烧系统和暖风系统等;生物质颗粒由加料口加入料斗内,通过给料螺旋送入燃烧室,在点火棒的加热作用下生物质颗粒达到燃点并燃烧;燃烧配风由吸风管吸入并由布置于火床下的风室分配给燃料;燃烧后的烟气在引风机的作用下通依次换热管、烟气转向室,最终由排烟管排出炉外;含尘烟气在烟气转向室和阻灰板的作用下将大部分烟尘除去;灰斗收集燃烧室内颗粒燃烧后灰烬;冷空气在送风机的作用下,与换热管加强换热,最终由热风出口送入室内,从而将生物质的生物能转化为热能。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燃料适应性广、烟尘排放低、换热效果好、自动启停及调整、停电保护、采暖烧水多用途、方便移动及固定等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生物质颗粒采暖炉
本技术属于生物质利用及民用取暖
,具体涉及一种生物质颗粒采暖炉。
技术介绍
随着“煤改气”、“煤改电”工作的开展,逐渐发现“煤改”工作不能采用“一刀切”的办法。对于广大北方农村,“煤改电”面临农村电容量有限、使用价格高等问题。“煤改气”工程初装成本高,无法满足农村分散式布置的条件,同时中国天然气资源缺乏,供给量难以满足全部用户,冬天“气荒”现象时有发生。而木料、秸秆等生物质资源在农村广泛存在,在不具备“煤改气”、“煤改电”条件的地方,可考虑“煤改生物质”方案。目前市场上的生物质采暖炉存在燃料适应性差(只能用松木等灰分较小的原料)、烟尘排放偏大、换热效果差、停电后烟气反窜、无法同时取暖和烧水、不便移动及固定等缺点。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上述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和不足,提供了一种生物质颗粒采暖炉,该技术具有燃料适应性广、烟尘排放低、换热效果好、自动启停及调整、停电保护、采暖烧水多用途、方便移动及固定等优点。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生物质颗粒采暖炉,包括燃料系统,燃烧系统,暖风系统,除灰系统,以及电源及控制系统;其中,燃料系统包括给料螺旋、料斗和加料口;燃烧系统包括燃烧室、点火棒、吸风管、风室、烟气转向室、引风机和排烟管;暖风系统包括送风机、隔板、换热管和热风出口;除灰系统包括灰斗和阻灰板;电源及控制系统包括控制器和保护电源;燃料系统和燃烧系统并列设置,料斗的顶部为加料口,底部设置有给料螺旋和点火棒,给料螺旋和点火棒均连接至燃烧室的火床一端,燃烧室的另一端呈开口状态,并设置有用于收集烟灰的灰斗;灰斗的下方依次设置有引风机、阻灰板和烟气转向室,燃烧系统和暖风系统由换热管隔离,燃烧室的烟气出口通过换热管连通至烟气转向室的入口,烟气转向室出口连通至引风机的入口,引风机的出口连通至排烟管;料斗的下方设置有吸风管,该吸风管与设置在燃烧室火床下的风室连通,料斗的下方还设置有排烟管、送风机及电源及控制系统;送风机的出口通过热风道连通至热风出口;热风道在换热管外面,通过隔板形成多个S型流程;控制器用于实现自动点火、给料、调温、清灰、报警、停电延时关机和自动开关机,保护电源用于为停电延时关机提供电源。本技术进一步的改进在于,还包括移动及固定装置,移动及固定装置包括独立调节旋钮和万向轮;独立调节旋钮和万向轮均设置在采暖炉的底部,万向轮使得采暖炉方便移动,独立调节旋钮使得采暖炉在定位后,能够适用于地面不平的情况。本技术进一步的改进在于,暖风系统通过隔板,使得由送风机)送入的冷空气在隔板的作用下形成多个回程,与换热管内烟气呈逆流换热,强化换热。本技术进一步的改进在于,燃烧室顶部平整,用于放置烧水壶。本技术进一步的改进在于,除灰系统还包括清灰杆,将换热管内壁沾灰除去到烟气转向室内。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至少具有以下有益的技术效果:1、本技术中的采暖炉在工作时给料螺旋对燃烧颗粒有向前推进作用,更便于燃烧后的灰烬进入灰斗,从而实现自动除灰,因而可燃烧灰分较大颗粒,具有燃料适应性广的特点;2、引风机下方设置阻灰板,利用惯性分离将大部分烟尘除去,烟尘排放小;3、暖风系统内布置多个隔板,使得热风形成多个回程,热风与换热管内烟气呈逆流换热,强化换热效果;4、设置保护电源为停电延时关机提供电源,防止烟气反窜料仓及室内,确保炉子使用安全;5、燃烧室顶部平整,用于放置烧水壶,实现采暖烧水多用途;6、设置万向轮及独立调节旋钮,使采暖炉方便移动以及适应于地面不平情况。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结构右视图,图2为主视图,图3为俯视图。附图标记说明:1、独立调节旋钮,2、万向轮,3、控制器,4、保护电源,5、送风机,6、排烟管,7、吸风管,8、给料螺旋,9、点火棒,10、料斗,11、加料口,12、烧水壶,13、清灰杆,14、隔板,15、燃烧室,16、风室,17、灰斗,18、引风机,19、换热管,20、烟气转向室,21、阻灰板,22、热风出口。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详细描述。参见图1、图2,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生物质颗粒采暖炉,包括燃料系统,燃烧系统,暖风系统,除灰系统,电源及控制系统,以及移动及固定装置;燃料系统包括给料螺旋8、料斗10和加料口11;燃烧系统包括燃烧室15、点火棒9、吸风管7、风室16、烟气转向室20、引风机18和排烟管6;暖风系统包括送风机5、隔板14、换热管19和热风出口22;除灰系统包括清灰杆13、灰斗17和阻灰板21;电源及控制系统包括控制器3和保护电源4;移动及固定装置包括独立调节旋钮1和万向轮2。进一步的,燃烧室15的火床一端连接给料螺旋8和点火棒9,另一端呈开口状态,便于燃烧后的烟灰进入灰斗17,给料螺旋8对燃烧颗粒有向前推进作用,便于燃烧后灰进入灰斗17。进一步的,所述燃烧室15顶部平整,用于放置烧水壶12。进一步的,所述燃烧系统和暖风系统由换热管19隔离,保证室内清洁。进一步的,所述暖风系统内布置有多个隔板14,使得热风形成多个回程,与换热管19内烟气呈逆流换热,强化换热。进一步的,所述阻灰板21布置于引风机18下方,利用惯性分离将大部分烟尘除去。进一步的,所述保护电源4为停电延时关机提供电源,放置烟气反窜料仓及室内,确保采暖炉使用安全。进一步的,所述万向轮2及独立调节旋钮1布置于采暖炉底部,使采暖炉方便移动以及适应于地面不平情况。本技术的工作原理是:生物质颗粒由加料口11加入料斗10内,通过给料螺旋8送入燃烧室15,启动时在点火棒9的加热作用下生物质颗粒达到燃点并燃烧;燃烧配风由吸风管7吸入并由布置于火床下的风室16分配给燃料;燃烧后的烟气在引风机18的作用下通依次换热管19、烟气转向室20、引风机18,最终由排烟管6排出炉外;含烟尘烟气在烟气转向室20、阻灰板21的作用下将大部分烟尘除去;清灰杆13将换热管19内壁沾灰除去到烟气转向室20内;灰斗17收集燃烧室15内颗粒燃烧后灰烬;冷空气在送风机5的作用下,并在隔板14的作用下形成多个回程,与换热管19加强换热,最终由热风出口22送入室内,从而将生物质的生物能转化为热能;采暖炉在控制器3的控制下实现自动点火、给料、调温、清灰、报警、停电延时关机、自动开关机等功能;保护电源4为停电延时关机提供电源;万向轮2使采暖炉方便移动,独立调节旋钮1使采暖炉在定位后,适应于地面不平情况。以上对本技术的一个实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所述内容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不能认为用于限定本技术的实施范围。凡依本技术申请范围所做出的变化与改进等,均应仍归属于本技术的涵盖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生物质颗粒采暖炉,其特征在于,包括燃料系统,燃烧系统,暖风系统,除灰系统,以及电源及控制系统;其中,/n燃料系统包括给料螺旋(8)、料斗(10)和加料口(11);燃烧系统包括燃烧室(15)、点火棒(9)、吸风管(7)、风室(16)、烟气转向室(20)、引风机(18)和排烟管(6);暖风系统包括送风机(5)、隔板(14)、换热管(19)和热风出口(22);除灰系统包括灰斗(17)和阻灰板(21);电源及控制系统包括控制器(3)和保护电源(4);/n燃料系统和燃烧系统并列设置,料斗(10)的顶部为加料口(11),底部设置有给料螺旋(8)和点火棒(9),给料螺旋(8)和点火棒(9)均连接至燃烧室(15)的火床一端,燃烧室(15)的另一端呈开口状态,并设置有用于收集烟灰的灰斗(17);灰斗(17)的下方依次设置有引风机(18)、阻灰板(21)和烟气转向室(20),燃烧系统和暖风系统由换热管(19)隔离,燃烧室(15)的烟气出口通过换热管(19)连通至烟气转向室(20)的入口,烟气转向室(20)出口连通至引风机(18)的入口,引风机(18)的出口连通至排烟管(6);/n料斗(10)的下方设置有吸风管(7),该吸风管(7)与设置在燃烧室(15)火床下的风室(16)连通,料斗(10)的下方还设置有排烟管(6)、送风机(5)及电源及控制系统;送风机(5)的出口通过热风道连通至热风出口(22);热风道在换热管(19)外面,通过隔板(14)形成多个S型流程;/n控制器(3)用于实现自动点火、给料、调温、清灰、报警、停电延时关机和自动开关机,保护电源(4)用于为停电延时关机提供电源。/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生物质颗粒采暖炉,其特征在于,包括燃料系统,燃烧系统,暖风系统,除灰系统,以及电源及控制系统;其中,
燃料系统包括给料螺旋(8)、料斗(10)和加料口(11);燃烧系统包括燃烧室(15)、点火棒(9)、吸风管(7)、风室(16)、烟气转向室(20)、引风机(18)和排烟管(6);暖风系统包括送风机(5)、隔板(14)、换热管(19)和热风出口(22);除灰系统包括灰斗(17)和阻灰板(21);电源及控制系统包括控制器(3)和保护电源(4);
燃料系统和燃烧系统并列设置,料斗(10)的顶部为加料口(11),底部设置有给料螺旋(8)和点火棒(9),给料螺旋(8)和点火棒(9)均连接至燃烧室(15)的火床一端,燃烧室(15)的另一端呈开口状态,并设置有用于收集烟灰的灰斗(17);灰斗(17)的下方依次设置有引风机(18)、阻灰板(21)和烟气转向室(20),燃烧系统和暖风系统由换热管(19)隔离,燃烧室(15)的烟气出口通过换热管(19)连通至烟气转向室(20)的入口,烟气转向室(20)出口连通至引风机(18)的入口,引风机(18)的出口连通至排烟管(6);
料斗(10)的下方设置有吸风管(7),该吸风管(7)与设置在燃烧室(15)火床下的风室(16)连通,料斗(10)的下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邓磊张世鑫任伟峰白冰车得福
申请(专利权)人:西安交通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陕西;6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