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柱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907446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14 18:3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管柱结构,包括:外管,外管的管壁上设置有第一连通孔,以使油气通过第一连通孔进入外管内;第一驱动机构,第一驱动机构设置在外管的一端;第二驱动机构,第二驱动机构设置在外管的另一端,第二驱动机构用于举升外管内的原油;连接杆,连接杆可移动地设置在外管内,连接杆的一端用于与第一驱动机构的驱动部连接,连接杆的另一端用于与第二驱动机构的驱动部连接,以使第一驱动机构的驱动部通过连接杆驱动第二驱动机构的驱动部运动;油气分离结构,设置在外管内,以通过油气分离结构对外管内的油气进行分离。通过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管柱结构的直线电机驱动柱塞泵运动时易发生气锁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管柱结构
本技术涉及石油开采装置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管柱结构。
技术介绍
目前,井下直线电机驱动柱塞泵属于石油行业中的一种新型无杆泵采油工艺,该工艺具有消除杆管偏磨、节能、环保、便于管理等诸多优点。其中,直线电机位于管柱最下端,通过动子推动推杆,推杆再推动柱塞泵活塞杆进行抽油。然而,现有技术中的直线电机驱动柱塞泵的结构上不具有油气分离功能,柱塞泵会对含气原油进行举升,当气体累积到一定程度时会发生气锁现象。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管柱结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管柱结构的直线电机驱动柱塞泵运动时易发生气锁的技术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管柱结构,包括:外管,外管的管壁上设置有第一连通孔,以使油气通过第一连通孔进入外管内;第一驱动机构,第一驱动机构设置在外管的一端;第二驱动机构,第二驱动机构设置在外管的另一端,第二驱动机构用于举升外管内的原油;连接杆,连接杆可移动地设置在外管内,连接杆的一端用于与第一驱动机构的驱动部连接,连接杆的另一端用于与第二驱动机构的驱动部连接,以使第一驱动机构的驱动部通过连接杆驱动第二驱动机构的驱动部运动;油气分离结构,设置在外管内,以通过油气分离结构对外管内的油气进行分离。进一步地,油气分离结构包括:中心管,设置在外管内,中心管与外管具有分离间隙,连接杆可移动地设置在中心管内;螺旋结构,设置在中心管上,以使由第一连通孔进入分离间隙内的油气在螺旋结构的作用下进行分离。进一步地,中心管的管壁上设置有第二连通孔,以使分离出的原油经第二连通孔流入中心管内。进一步地,第二连通孔设置在中心管靠近第二驱动机构的一端。进一步地,第二连通孔为多个,多个第二连通孔间隔设置在中心管的管壁上。进一步地,第一连通孔设置在外管靠近第一驱动机构的一端。进一步地,第一连通孔为多个,多个第一连通孔间隔设置在外管的管壁上。进一步地,管柱结构还包括:第一外管接头,套设在中心管上,外管的一端设置在第一外管接头上;第二外管接头,套设在中心管上,第二外管接有与第一外管接头间隔设置,外管的另一端设置在第二外管接头上,以通过第一外管接头和第二外管接头对外管进行固定。进一步地,第一外管接头上设置有第一定位凸起,第二外管接头上设置有第二定位凸起,以通过第一定位凸起和第二定位凸起对外管进行抵接定位。进一步地,管柱结构还包括:第一中心管接头,设置在中心管的端部,以使第一驱动机构通过第一中心管接头与中心管连接。应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通过在外管内设置有油气分离结构,这样,由第一驱动机构通过连接杆带动第二驱动机构的驱动部运动,以通过第二驱动机构举升由第一连通孔进入外管内的原油。由于在外管内设置有油气分离结构,通过该油气分离结构能够对外管内的原油和气体进行分离,以将气体从原油中分离出,从而避免了原油中的气体累计到一定程度时易发生气锁的现象。因此,通过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管柱结构的直线电机驱动柱塞泵运动时易发生气锁的技术问题。附图说明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的管柱结构的结构示意图;以及图2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的外管和内管的结构示意图。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10、外管;11、第一连通孔;20、第一驱动机构;21、电机定子;22、电机动子;30、第二驱动机构;31、活塞杆;40、连接杆;50、油气分离结构;51、中心管;511、第二连通孔;52、螺旋结构;60、第一外管接头;70、第二外管接头;80、第一中心管接头;90、第二中心管接头;100、连接套。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如图1和图2所示,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管柱结构,该管柱结构包括外管10、第一驱动机构20、第二驱动机构30、连接杆40和油气分离结构50。其中,外管10的管壁上设置有第一连通孔11,以使油气通过第一连通孔11进入外管10内。第一驱动机构20设置在外管10的一端,第二驱动机构30设置在外管10的另一端,第二驱动机构30用于举升外管10内的原油。连接杆40可移动地设置在外管10内,连接杆40的一端用于与第一驱动机构20的驱动部连接,连接杆40的另一端用于与第二驱动机构30的驱动部连接,以使第一驱动机构20的驱动部通过连接杆40驱动第二驱动机构30的驱动部运动。油气分离结构50设置在外管10内,以通过油气分离结构50对外管10内的油气进行分离。具体的,本实施例中的第一驱动机构20为直线电机,第一驱动机构20包括电机定子21和电机动子22,第二驱动机构30为柱塞泵,直线电机驱动柱塞泵在油井中运动。本实施例提供的管柱结构能够扩大直线电机驱动柱塞泵在油井中的适用范围,使其可用于高含气井,在一定气液比范围内避免柱塞泵发生气锁现象,解决了井下直线电机驱动柱塞泵举升防气锁生产的技术问题。采用本实施例提供的油气分离结构50,通过在外管10内增加油气分离结构50,能够便于将油气中的气体分离出,进而避免了原油中的气体累计到一定程度时易发生气锁的现象。因此,通过本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管柱结构的直线电机驱动柱塞泵运动时易发生气锁的技术问题。本实施例中的管柱结构的工作原理为:直线电机的动子与直线电机的定子组合通电后成为直线往复运动电机,直线电机的动子往复运动推动推杆(本实施例中的连接杆40),推杆推动柱塞泵的活塞杆31带动柱塞泵往复工作。外管10上的第一连通孔11起到进液通道的作用,推杆在外管10内往复运动。具体的,本实施例中的油气分离结构50包括中心管51和螺旋结构52,中心管51设置在外管10内,中心管51与外管10具有分离间隙,连接杆40可移动地设置在中心管51内。螺旋结构52设置在中心管51上,以使由第一连通孔11进入分离间隙内的油气在螺旋结构52的作用下进行分离。采用本实施例提供的油气分离结构50,油气由第一连通孔11进入外管10内,并流入至分离间隙内,以使分离间隙内的油气顺着螺旋结构52运动,以使混合的油气进行离心分离,由于气体的质量较原油的质量轻,因此,混合的油气中的气体将被分离出,从而得到了含气量较少的油气混合物。这样,能够避免气体在原油中大量堆积而易发生气锁的现象。在本实施例中,在中心管51的管壁上设置有第二连通孔511,以使分离出的原油经第二连通孔511流入中心管51内。采用这样的设置,能够便于使分离后的原油与未分离的油气混合物进行分隔,以更好地避免气锁现象。具体的,本实施例中的第二连通孔511设置在中心管51靠近第二驱动机构30的一端。在使用时,第二驱动机构30位于第一驱动机构20的底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管柱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n外管(10),所述外管(10)的管壁上设置有第一连通孔(11),以使油气通过所述第一连通孔(11)进入所述外管(10)内;/n第一驱动机构(20),所述第一驱动机构(20)设置在所述外管(10)的一端;/n第二驱动机构(30),所述第二驱动机构(30)设置在所述外管(10)的另一端,所述第二驱动机构(30)用于举升所述外管(10)内的原油;/n连接杆(40),所述连接杆(40)可移动地设置在所述外管(10)内,所述连接杆(40)的一端用于与所述第一驱动机构(20)的驱动部连接,所述连接杆(40)的另一端用于与所述第二驱动机构(30)的驱动部连接,以使所述第一驱动机构(20)的驱动部通过所述连接杆(40)驱动所述第二驱动机构(30)的驱动部运动;/n油气分离结构(50),设置在所述外管(10)内,以通过所述油气分离结构(50)对所述外管(10)内的油气进行分离。/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管柱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外管(10),所述外管(10)的管壁上设置有第一连通孔(11),以使油气通过所述第一连通孔(11)进入所述外管(10)内;
第一驱动机构(20),所述第一驱动机构(20)设置在所述外管(10)的一端;
第二驱动机构(30),所述第二驱动机构(30)设置在所述外管(10)的另一端,所述第二驱动机构(30)用于举升所述外管(10)内的原油;
连接杆(40),所述连接杆(40)可移动地设置在所述外管(10)内,所述连接杆(40)的一端用于与所述第一驱动机构(20)的驱动部连接,所述连接杆(40)的另一端用于与所述第二驱动机构(30)的驱动部连接,以使所述第一驱动机构(20)的驱动部通过所述连接杆(40)驱动所述第二驱动机构(30)的驱动部运动;
油气分离结构(50),设置在所述外管(10)内,以通过所述油气分离结构(50)对所述外管(10)内的油气进行分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柱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油气分离结构(50)包括:
中心管(51),设置在所述外管(10)内,所述中心管(51)与所述外管(10)具有分离间隙,所述连接杆(40)可移动地设置在所述中心管(51)内;
螺旋结构(52),设置在所述中心管(51)上,以使由所述第一连通孔(11)进入所述分离间隙内的油气在所述螺旋结构(52)的作用下进行分离。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管柱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心管(51)的管壁上设置有第二连通孔(511),以使分离出的原油经所述第二连通孔(511)流入所述中心管(51)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管柱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晓东张辉雷德荣姚金杭谢斌陈瑞祥郭长永巴克·海肉拉迪力夏提·吐尔逊李未蓝蒋理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