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及其转角边封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907125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14 18:3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转角边封及窗。转角边封包括第一主体及第二主体,第一主体具开口朝向第一方向设置的第一连接槽,用于与第一活动透光板连接;第二主体具开口朝向第二方向设置的第二连接槽,用于与第二活动透光板连接,第一方向相对第二方向倾斜,第一主体背离第一连接槽的侧壁与所述第二主体背离第二连接槽的侧壁连接并共同围成凹槽。转角边封能够随同第一活动透光板运动而离开转角,如此,增大了窗的通风面积及通光面积,从而提高了窗的通风度及采光度。在所述转角边封位于所述转角时收容所述第二活动透光板与所述第一活动透光板相邻一侧的侧边缘,实现将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活动透光板与所述第二活动透光板接合成整体以封闭窗。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窗及其转角边封
本技术涉及建筑门窗
,特别涉及一种窗及其转角边封。
技术介绍
现有的具转角的玻璃门窗,例如阳台玻璃窗,在转角位置处通常设有固定立柱。沿轨道滑动的玻璃能够与固定立柱相接合,以在用户需要时封闭阳台。然而,固定立柱不能进行移动,影响室内的通风及采光。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前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能够提高通风度及采光度的窗及其转角边封。一种转角边封,应用于门窗,所述转角边封包括第一主体及第二主体,所述第一主体具开口朝向第一方向设置的第一连接槽,所述第一连接槽用于与第一活动透光板连接,所述第二主体具开口朝向第二方向设置的第二连接槽,所述第二连接槽用于与第二活动透光板连接,所述第一方向相对所述第二方向倾斜,所述第一主体背离所述第一连接槽的侧壁与所述第二主体背离所述第二连接槽的侧壁固定连接并共同围成凹槽。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主体包括依次连接设置的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及第三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三连接部相对设置,所述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及所述第三连接部共同围成所述第一连接槽,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三连接部两者的交界边缘与所述第二主体固定相接,所述凹槽包括第一凹槽及第二凹槽,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主体共同围成所述第一凹槽,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二主体共同围成所述第二凹槽。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主体包括依次连接设置的第四连接部、第五连接部及第六连接部,所述第四连接部与所述第六连接部相对设置,所述第四连接部、所述第五连接部及所述第六连接部共同围成所述第二连接槽,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三连接部两者的交界边缘,与所述第四连接部与所述第五连接部两者的交界边缘固定相接,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四连接部共同围成所述第一凹槽,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五连接部共同围成所述第二凹槽。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连接槽的开口所在一端的宽度要小于所述第一连接槽另一端的宽度,及/或所述第二连接槽的开口所在一端的宽度要小于所述第二连接槽另一端的宽度。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连接槽的内底面凸设舌片,及/或所述第二连接槽的内底面凸设舌片,所述舌片由弹性材料制成。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主体与所述第二主体由弹性材料制成,所述转角边封能够受力发生弹性形变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主体与所述第二主体的弹性模量小于所述舌片的弹性模量。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转角边封还包括毛条,所述第一连接槽及/或所述第二连接槽的内侧壁上设插槽,所述毛条插设于所述插槽。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毛条包括隔音片及与所述隔音片固定于一起的毛条体。一种窗,包括第一导轨、第二导轨、第一活动透光板、第二活动透光板及如上所述的转角边封,所述第一导轨沿第一方向延伸,所述第二导轨沿第二方向延伸,所述第一导轨与所述第二导轨固定相接并形成转角,所述第一活动透光板与所述第一导轨滑动相接并能够沿所述第一导轨运动,所述第二活动透光板与所述第二导轨滑动相接并能够沿所述第二导轨运动,所述转角边封通过所述第一连接槽固定于所述第一活动透光板与所述第二活动透光板相邻一侧的侧部上,所述第二连接槽用于在所述转角边封位于所述转角时收容所述第二活动透光板与所述第一活动透光板相邻一侧的侧部上。本技术提供的窗及其转角边封,由于转角边封具朝向第一方向设置的第一连接槽,转角边封通过第一连接槽能够固定于第一活动透光板与第二活动透光板相邻一侧,使得转角边封能够随同第一活动透光板沿第一导轨运动而离开转角,如此,增大了窗的通风面积及通光面积,从而提高了室内的通风度及采光度。所述第二连接槽用于在所述转角边封位于所述转角时收容所述第二活动透光板与所述第一活动透光板相邻一侧,实现将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活动透光板与所述第二活动透光板接合成整体以封闭窗。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第一实施方式提供的窗的部分立体示意图。图2为转角边封的俯视图。图3为转角边封与第一活动透光板及第二活动透光板组装于一起的俯视图。图4为窗的部分打开时的一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第二实施方式提供的转角边封的俯视图。图6为本技术第三实施方式提供的转角边封的俯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窗的示意图。本实施方式中,窗100为设于阳台(图未示)的落地窗。窗100包括固定相接的第一部分10及第二部分30,其中,第一部分10背离第二部分30的一侧与地面(图未示)固定相接。第一部分10包括第一固定边框11及固定于第一固定边框11内的固定透光板13。本实施方式中,固定透光板13的材质为玻璃。可以理解,固定透光板13的制成材料可以由其他透光性能好的材质制成,例如透明塑料板、透明树脂等。可以理解,窗100不限定应用于阳台,其也可以应用于其他区域。第二部分30包括第二固定边框31、活动透光板33及转角边封37。第二固定边框31包括第一导轨311及与第一导轨311固定相接的第二导轨313。第一导轨31沿第一方向(例如图1中所述的X方向)延伸。第二导轨313沿不同于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二方向(例如图1中所述的Y方向)延伸。即第一方向相对第二方向倾斜大致90度。第一导轨311的一端与第二导轨313的一端固定相接形成转角301。可以理解,第一方向相对第二方向倾斜角度也可以为其它角度,例如70度等等,仅需满足第一导轨311相对第二导轨313倾斜形成转角即可。本实施方式中,活动透光板35的材质为玻璃。可以理解,活动透光板35的制成材料可以由其他透光性能好的材质制成,例如透明塑料板、透明树脂等。活动透光板35包括第一活动透光板351及第二活动透光板353。第一活动透光板351与第一导轨311滑动相接以沿第一导轨311运动。第二活动透光板353与第二导轨313滑动相接以沿第二导轨313运动。转角边封37固定于第一活动透光板351与第二透光板353相邻一侧,以能够随同第一活动透光板351运动。转交边芬37还用于将第一活动透光板351与第二活动透光板353在转角301处连接成一体。请参阅图2,图2为本技术第一实施方式提供的转角边封的俯视图。本实施方式中,转角边封37的横截面大致呈W形。转角边封37包括固定相接的第一主体371及第二主体373。第一主体371与第一活动透光板351与第二活动透光板353相邻一侧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转角边封,应用于门窗,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角边封包括第一主体及第二主体,所述第一主体具开口朝向第一方向设置的第一连接槽,所述第一连接槽用于与第一活动透光板连接,所述第二主体具开口朝向第二方向设置的第二连接槽,所述第二连接槽用于与第二活动透光板连接,所述第一方向相对所述第二方向倾斜,所述第一主体背离所述第一连接槽的侧壁与所述第二主体背离所述第二连接槽的侧壁固定连接并共同围成凹槽。/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转角边封,应用于门窗,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角边封包括第一主体及第二主体,所述第一主体具开口朝向第一方向设置的第一连接槽,所述第一连接槽用于与第一活动透光板连接,所述第二主体具开口朝向第二方向设置的第二连接槽,所述第二连接槽用于与第二活动透光板连接,所述第一方向相对所述第二方向倾斜,所述第一主体背离所述第一连接槽的侧壁与所述第二主体背离所述第二连接槽的侧壁固定连接并共同围成凹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角边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主体包括依次连接设置的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及第三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三连接部相对设置,所述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及所述第三连接部共同围成所述第一连接槽,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三连接部两者的交界边缘与所述第二主体固定相接,所述凹槽包括第一凹槽及第二凹槽,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主体共同围成所述第一凹槽,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二主体共同围成所述第二凹槽。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角边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主体包括依次连接设置的第四连接部、第五连接部及第六连接部,所述第四连接部与所述第六连接部相对设置,所述第四连接部、所述第五连接部及所述第六连接部共同围成所述第二连接槽,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三连接部两者的交界边缘,与所述第四连接部与所述第五连接部两者的交界边缘固定相接,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四连接部共同围成所述第一凹槽,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五连接部共同围成所述第二凹槽。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角边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槽的开口所在一端的宽度要小于所述第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正元
申请(专利权)人:广窗新材料科技广州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