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建筑设计抗震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905999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14 18:3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建筑设计抗震结构,包括支撑板和混凝土底板,支撑板表面的一侧设置有滑槽,滑槽的内部滑动连接有顶板,顶板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球形阻尼器,支撑板表面的中部设置有通槽,通槽的内侧壁通过凹槽固定连接有支撑杆,支撑杆的表面活动连接有滑动块,滑动块的一侧固定连接有连接杆,连接杆的一侧固定连接有侧板,混凝土底板的内底壁固定连接有强力弹簧,强力弹簧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呈重柱。该建筑设计抗震结构,通过滑槽、顶板和球形阻尼器的设置,发生地震时,由晃动的陆地带动覆盖在陆地内的支撑板移动,从而由滑槽和顶板的滑动连接通过球形阻尼器,让顶板向支撑板相反的方向移动,进而减少建筑在地震中的摇晃幅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建筑设计抗震结构
本技术涉及建筑抗震设施
,具体为一种建筑设计抗震结构。
技术介绍
建筑设计是指建筑物在建造之前,设计者按照建设任务,把施工过程和使用过程中所存在的或可能发生的问题,事先作好通盘的设想,拟定好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方案,用图纸和文件表达出来吗,作为备料、施工组织工作和各工种在制作、建造工作中互相配合协作的共同依据。因此便于整个工程得以在预定的投资限额范围内,按照周密考虑的预定方案,统一步调,顺利进行。并使建成的建筑物充分满足使用者和社会所期望的各种要求及用途,而现有的抗震结构,多数没有良好让建筑在低级地震中保持建筑平稳,给予人员良好的逃生环境。
技术实现思路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建筑设计抗震结构,解决了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二)技术方案为实现以上目的,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建筑设计抗震结构,包括支撑板和混凝土底板,所述支撑板表面的一侧设置有滑槽,所述滑槽的内部滑动连接有顶板,所述顶板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球形阻尼器,所述支撑板表面的中部设置有通槽,所述通槽的内侧壁通过凹槽固定连接有支撑杆,所述支撑杆的表面活动连接有滑动块,所述滑动块的一侧固定连接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一侧固定连接有侧板,所述混凝土底板的内底壁固定连接有强力弹簧,所述强力弹簧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呈重柱,所述呈重柱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液压杆。可选的,所述支撑板的下表面固定连接在混凝土底板的上表面。可选的,所述混凝土底板的内侧壁与液压杆远离呈重柱的一端固定连接。可选的,所述混凝土底板的内部设置有固定杆,所述混凝土底板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橡胶板。可选的,所述固定杆的一端贯穿混凝土底板和橡胶板并延伸至地表内。(三)有益效果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建筑设计抗震结构,具备以下有益效果:1、该建筑设计抗震结构,通过滑槽、顶板和球形阻尼器的设置,发生地震时,由晃动的陆地带动覆盖在陆地内的支撑板移动,从而由滑槽和顶板的滑动连接通过球形阻尼器,让顶板向支撑板相反的方向移动,进而减少建筑在地震中的摇晃幅度。2、该建筑设计抗震结构,通过强力弹簧和呈重柱的设置,地震中,由强力弹簧的弹力,从而让呈重柱跟随顶板的移动方向,发生晃动,通过液压杆控制呈重柱下部的晃动的幅度,从而保证了地震中建筑的平稳,进而给予人员良好的逃生环境。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支撑板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图1中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中:1、支撑板;2、混凝土底板;3、滑槽;4、顶板;5、球形阻尼器;6、通槽;7、支撑杆;8、滑动块;9、连接杆;10、侧板;11、强力弹簧;12、呈重柱;13、液压杆;14、固定杆;15、橡胶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请参阅图1至图3,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建筑设计抗震结构,包括支撑板1和混凝土底板2,支撑板1表面的一侧设置有滑槽3,滑槽3的内部滑动连接有顶板4,顶板4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球形阻尼器5,支撑板1的下表面固定连接在混凝土底板2的上表面;为了减少建筑在地震中的摇晃幅度,设置了滑槽3、顶板4和球形阻尼器5,发生地震时,由在下覆盖支撑板1和混凝土底板2跟随晃动的土地移动,从而由滑槽3和顶板4的滑动连接通过球形阻尼器5,让顶板4向支撑板1相反的方向移动,从而减少顶板4表面的建筑晃动幅度;支撑板1表面的中部设置有通槽6,通槽6的内侧壁通过凹槽固定连接有支撑杆7,支撑杆7的表面活动连接有滑动块8,滑动块8的一侧固定连接有连接杆9,连接杆9的一侧固定连接有侧板10,混凝土底板2的内底壁固定连接有强力弹簧11,强力弹簧11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呈重柱12,呈重柱12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液压杆13,混凝土底板2的内侧壁与液压杆13远离呈重柱12的一端固定连接,混凝土底板2的内部设置有固定杆14,混凝土底板2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橡胶板15,固定杆14的一端贯穿混凝土底板2和橡胶板15并延伸至地表内;为了给予人员良好的逃生环境,设置了强力弹簧11和呈重柱12,地震中,由强力弹簧11的弹力,从而让呈重柱12跟随顶板4的移动方向,发生晃动,通过液压杆13控制呈重柱12下部的晃动的幅度,从而保证了地震中建筑的平稳,为了稳固混凝土底板2,设置了固定杆14,在设置好橡胶板15后,在橡胶板15的表面,把固定杆14的一端贯穿橡胶板15后,打进土地内,把固定杆14的另一端固定在混凝土底板2的内部,从而固定混凝土底板2和橡胶板15。综上所述,该建筑设计抗震结构,使用时,在地震中,由滑槽3、顶板4和球形阻尼器5的设置,通过晃动的陆地带动覆盖在陆地内的支撑板1和混凝土底板2移动,从而由滑槽3和顶板4的滑动连接通过球形阻尼器5,让顶板4向支撑板1相反的方向移动,从而避免顶板4上建筑物大幅度的晃动,进而减少建筑在地震中的摇晃幅度,给予人员在地震中个优质的逃生环境,通过强力弹簧11和呈重柱12的设置,地震中,由强力弹簧11的弹力,从而让呈重柱12跟随顶板4的移动方向,发生晃动,通过液压杆13控制呈重柱12下部的晃动的幅度,从而让呈重柱12给予顶板4良好的支撑力,进而保证了地震中建筑的平稳,能够给予人员一个良好的逃生环境。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
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及其技术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建筑设计抗震结构,包括支撑板(1)和混凝土底板(2),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1)表面的一侧设置有滑槽(3),所述滑槽(3)的内部滑动连接有顶板(4),所述顶板(4)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球形阻尼器(5),所述支撑板(1)表面的中部设置有通槽(6),所述通槽(6)的内侧壁通过凹槽固定连接有支撑杆(7),所述支撑杆(7)的表面活动连接有滑动块(8),所述滑动块(8)的一侧固定连接有连接杆(9),所述连接杆(9)的一侧固定连接有侧板(10),所述混凝土底板(2)的内底壁固定连接有强力弹簧(11),所述强力弹簧(11)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呈重柱(12),所述呈重柱(12)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液压杆(13)。/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建筑设计抗震结构,包括支撑板(1)和混凝土底板(2),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1)表面的一侧设置有滑槽(3),所述滑槽(3)的内部滑动连接有顶板(4),所述顶板(4)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球形阻尼器(5),所述支撑板(1)表面的中部设置有通槽(6),所述通槽(6)的内侧壁通过凹槽固定连接有支撑杆(7),所述支撑杆(7)的表面活动连接有滑动块(8),所述滑动块(8)的一侧固定连接有连接杆(9),所述连接杆(9)的一侧固定连接有侧板(10),所述混凝土底板(2)的内底壁固定连接有强力弹簧(11),所述强力弹簧(11)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呈重柱(12),所述呈重柱(12)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液压杆(1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吕锋伟朱己戊陈卓李奇高宇航吕娜徐向羽韩传远付文静杨可龙李亚博
申请(专利权)人:洛阳德冠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