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集成房屋用转换支座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905934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14 18:3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集成房屋用转换支座,包括:下底板,下底板上设有下螺栓连接孔,下螺栓连接孔用于穿装地脚锚栓,进而将下底板与相应固定基础固定装配在一起;上顶板上设有至少两处支撑连接区,用于一一对应地支撑装配至少两个骨架构件,所有支撑连接区均处于同一水平面内,并且,各支撑连接区分别设有上螺栓连接孔,上螺栓连接孔用于与相应骨架构件上的螺栓安装孔对应贯通以穿装紧固螺栓,进而将相应骨架构件与上顶板固定装配在一起;支撑连接结构,支撑设置于上顶板和下底板之间。将待密集装配的两个以上的骨架构件一一对应与各支撑连接区支撑叠压装配,因为所有支撑连接区均处于同一个水平面内,可有效保证各骨架连接件的安装精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集成房屋用转换支座
本技术涉及集成房屋,特别是涉及一种集成房屋用转换支座。
技术介绍
集成房屋以其专业化设计、标准化生产、模块化组装、安装运输便捷、施工周期比传统砖混结构缩减、易于拆迁、可重复使用等优点,得以广泛应用。集成房屋的主要骨架构件为钢柱和钢梁,钢柱和钢梁相互之间焊接或螺栓连接,组装在一起形成房屋的主体骨架,在骨架上安装墙板及屋顶等结构,即可形成房屋。集成房屋与地面基础连接时,通常是将集成房屋的骨架用膨胀螺栓连接到混凝土地面上,例如将钢柱、钢梁等骨架构件连接在地面基础上,由于现场施工精度有误差,地面平整情况以及工人实操能力限制,在密集连接的节点位置处如多个钢柱或钢梁连接在同一位置处时,在钢柱与钢柱之间、钢梁与钢梁之间会出现错位的情况,有时还会出现钢柱或钢梁倾斜的情况,导致骨架构件外立面不平整,相邻骨架构件之间的竖向缝隙上下宽度不一致,而且,由于直接连接在地面基础上,不容易进行校正调整,使得后期成型的建筑房屋的外立面和内部地面不平整,影响美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便于在密集连接的节点处调整相应骨架构件位置的集成房屋用转换支座,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在密集连接的节点处容易出现相邻骨架构件位置错位而影响集成房屋美观的技术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所提供的集成房屋用转换支座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集成房屋用转换支座,包括:下底板,用于压装在相应固定基础上,所述下底板上设有沿下底板周向分布的至少三个下螺栓连接孔,所述下螺栓连接孔用于穿装地脚锚栓,进而将下底板与相应固定基础固定装配在一起;上顶板,沿上下方向间隔布置于所述下底板上方,所述上顶板上设有至少两处支撑连接区,用于一一对应地支撑装配至少两个骨架构件,所有支撑连接区均处于同一水平面内,并且,各支撑连接区分别设有上螺栓连接孔,所述上螺栓连接孔用于与相应骨架构件上的螺栓安装孔对应贯通以穿装紧固螺栓,进而将相应骨架构件与所述上顶板固定装配在一起;支撑连接结构,支撑设置于所述上顶板和下底板之间。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所提供的集成房屋用转换支座在安装时,利用地脚锚栓将下底板与相应固定基础固定装配在一起,并将待密集装配的两个以上的骨架构件一一对应与各支撑连接区支撑装配,因为所有支撑连接区均处于同一个水平面内,可以此为基准保证各骨架连接件的安装精度,而且,如果确实需要进行局部调整的话,可在上顶板的相应支撑连接区放置调整垫片,调整较为方便,可有效避免因为现场施工误差带来的骨架构件出现错误、倾斜的问题,使得密集布置的各骨架构件横平竖直,避免影响集成房屋的美观。作为进一步优化的方案:所述上顶板上设有向上凸出布置的分隔板,上顶板上的支撑连接区由所述分隔板在上顶板上分隔得到。有益效果是:利用分隔板在上顶板上分隔得到支撑连接区,方便指引工人在现场进行安装操作,避免出现安装错误,提高装配效率。作为进一步优化的方案:所述分隔板焊接固连在上顶板上。有益效果是:采用焊接连接的方式固定分隔板,在保证强度的情况下,安装较为方便。作为进一步优化的方案:所述分隔板沿上下方向垂直布置,分隔板的相应侧面形成挡止定位侧面,用于与固连在相应支撑连接区的骨架构件顶压配合。有益效果是:利用分隔板的相应侧面作为挡止定位侧面,方便工人在现场安装时直接顶压装配,进而有效提高装配效率。作为进一步优化的方案:所述上螺栓连接孔和/或下螺栓安装孔为长孔结构。有益效果是:利用长孔结构可有效调整相对装配位置,如上螺栓连接孔为长孔结构时,可相对调整相邻骨架构件位置,进而调整相邻骨架构件的间隙。如下螺栓安装孔为长孔结构时,可调整转换支座与相应固定基础的相对装配位置。作为进一步优化的方案:所述上顶板上的上螺栓连接孔为延伸方向一致的长孔结构。有益效果是:不仅方便加工制作,而且方便进行移动调整。作为进一步优化的方案:集成房屋用转换支座包括H型钢,H型钢的上翼板形成所述的上顶板,H型钢的下翼板形成所述的下底板,所述支撑连接结构包括所述H型钢的腹板。有益效果是:采用H型钢制作转换支座,在保证结构强度的情况下,制作方便。作为进一步优化的方案:所述H型钢的腹板两侧分别设有加强板,各加强板分别与所述腹板、上翼板及下翼板焊接连接。有益效果是:增加设置加强板,可有效提高整个转换支座的结构强度。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所提供的集成房屋用转换支座的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转换支座的主视图。附图标记说明:1-下底板,2-H型钢腹板,3-上螺栓连接孔,4-支撑连接区,5-分隔板,50-挡止定位侧面,7-上顶板,8-加强板,9-下螺栓连接孔。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本技术所提供的集成房屋用转换支座的具体实施例,如图1和图2所示,集成房屋用转换支座具体由H型钢加工而成,H型钢的上翼板形成转换支座的上顶板7,H型钢的下翼板形成转换支座的下底板1,使得上顶板7和下底板1沿上下方向间隔布置,H型钢腹板2形成转换支座的支撑连接结构,其支撑设置于上顶板7和下底板1之间。而且,为提高转换支座的结构强度,在H型钢腹板2两侧分别设有加强板8,各加强板8分别与H型钢腹板2、上翼板及下翼板焊接连接,进而有效提高整个转换支座的强度。下底板1用于与相应固定基础支撑装配,本实施例中,由H型钢腹板2和两侧的加强板8在下底板1上分出四个区域,在每个区域处分别设置一个下螺栓连接孔9,用于穿装地脚锚栓,用于将下底板与固定基础固定装配在一起。本实施例中,在下底板1上总共设置有四个下螺栓连接孔,这四个下螺栓连接孔实际上沿下底板周向分布。在其他实施例中,下底板上的下螺栓连接孔沿下底板周向分布至少三个,这样可以形成安装平面,可有效保证下底板和固定基础的连接强度和稳定性。对于上顶板7来讲,其主要用于支撑装配骨架构件,例如装配钢柱和钢梁。本实施例中,为方便支撑放置相应骨架构件,在上顶板7上设有向上凸出布置的分隔板5,分隔板5焊接固连在上顶板7上,三块分隔板5呈十字形拼装在一起,以在上顶板7上分隔出四个支撑连接区4,四个支撑连接区4均处于同一水平面内,实际上,各支撑连接区4用于与各骨架构件一一对应地支撑装配。在各支撑连接区4上分别设有上螺栓连接孔3,用于与相应骨架构件上的螺栓安装孔对应贯通以穿装紧固螺栓,进而将相应骨架构件与上顶板7固定装配在一起。实际上,三块分隔板5均沿上下方向垂直布置,分隔板5的相应侧面形成挡止定位侧面50,以用于与固连在相应支撑连接区4的骨架构件顶压配合,这样一来,在安装时,可利用分隔板5的挡止定位侧面50作为挡止面,与骨架构件的相应侧面挡止配合,方便对应各支撑连接区4放置相应的骨架构件。本实施例中,在上顶板7上对应各支撑连接区4设置的上螺栓连接孔3均为长孔结构,且延伸方向一致,这样可以通过调整骨架构件相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集成房屋用转换支座,其特征在于,包括:/n下底板,用于压装在相应固定基础上,所述下底板上设有沿下底板周向分布的至少三个下螺栓连接孔,所述下螺栓连接孔用于穿装地脚锚栓,进而将下底板与相应固定基础固定装配在一起;/n上顶板,沿上下方向间隔布置于所述下底板上方,所述上顶板上设有至少两处支撑连接区,用于一一对应地支撑装配至少两个骨架构件,所有支撑连接区均处于同一水平面内,并且,各支撑连接区分别设有上螺栓连接孔,所述上螺栓连接孔用于与相应骨架构件上的螺栓安装孔对应贯通以穿装紧固螺栓,进而将相应骨架构件与所述上顶板固定装配在一起;/n支撑连接结构,支撑设置于所述上顶板和下底板之间。/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集成房屋用转换支座,其特征在于,包括:
下底板,用于压装在相应固定基础上,所述下底板上设有沿下底板周向分布的至少三个下螺栓连接孔,所述下螺栓连接孔用于穿装地脚锚栓,进而将下底板与相应固定基础固定装配在一起;
上顶板,沿上下方向间隔布置于所述下底板上方,所述上顶板上设有至少两处支撑连接区,用于一一对应地支撑装配至少两个骨架构件,所有支撑连接区均处于同一水平面内,并且,各支撑连接区分别设有上螺栓连接孔,所述上螺栓连接孔用于与相应骨架构件上的螺栓安装孔对应贯通以穿装紧固螺栓,进而将相应骨架构件与所述上顶板固定装配在一起;
支撑连接结构,支撑设置于所述上顶板和下底板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成房屋用转换支座,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顶板上设有向上凸出布置的分隔板,上顶板上的支撑连接区由所述分隔板在上顶板上分隔得到。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集成房屋用转换支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隔板焊接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旭禄刘淑华侯楠田磊朱世磊王桂鹏郝林梅杨琳琳余凤霞李素梅闫菲荆科伟
申请(专利权)人:河南天丰钢结构建设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