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用于定位地保持叠片铁芯连同接纳在其中的导体元件的方法和设备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定位固定叠片组连同至少一个接纳在叠片铁芯中的由多个分布地设置在叠片铁芯周边上并且构造成杆的导体元件构成的层的方法和设备,所述方法和装置用于形成电机的定子或转子。
技术介绍
US2,270,472A记载了一种用于制造电机部件、特别是转子的设备,其中,导体元件由所谓的发夹式导体(Hairpin)形成。要使以后为了构成电绕组而相互连接的自由的端部段在其连接过程之前沿以彼此相反定向的周向变形。为了避免在这个变形过程中导体元件的绝缘结构和叠片铁芯自身的绝缘层发生损坏,分别使支承指的端部移入导体元件之间的空隙中。此时,支承指贴靠在由叠片铁芯形成的端面上。在导体元件的端部段相互变形的过程中,各个支承指用作用于导体元件的弯曲支座。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方法和设备,借助于所述方法和设备,使用者能够实现位置固定地以及在两侧保持叠片铁芯连同接纳在叠片铁芯中的导体元件。所述目的通过根据各权利要求的方法和装置来实 ...
【技术保护点】
1.用于定位地保持叠片铁芯(2)连同至少一个接纳在叠片铁芯(2)中的由多个在叠片铁芯周边上分布设置并且构造成杆的导体元件(3、4)构成的层(9、10)的方法,所述方法用于形成电机的定子(1)或转子,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n-提供叠片铁芯(2),所述叠片铁芯由多个直接相互贴靠的并且限定纵轴线(6)的叠片组成,在叠片铁芯(2)中设置有多个设置在周边上分布设置的接纳槽(5),并且所述接纳槽(5)分别在第一端面(7)和第二端面(8)之间延伸,所述接纳槽(5)用于接纳电绕组的导线部段,/n-提供所述杆状的导体元件(3、4),所述导体元件分别具有第一端部段(11、12)并且分别具有与 ...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70901 AT A50737/20171.用于定位地保持叠片铁芯(2)连同至少一个接纳在叠片铁芯(2)中的由多个在叠片铁芯周边上分布设置并且构造成杆的导体元件(3、4)构成的层(9、10)的方法,所述方法用于形成电机的定子(1)或转子,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提供叠片铁芯(2),所述叠片铁芯由多个直接相互贴靠的并且限定纵轴线(6)的叠片组成,在叠片铁芯(2)中设置有多个设置在周边上分布设置的接纳槽(5),并且所述接纳槽(5)分别在第一端面(7)和第二端面(8)之间延伸,所述接纳槽(5)用于接纳电绕组的导线部段,
-提供所述杆状的导体元件(3、4),所述导体元件分别具有第一端部段(11、12)并且分别具有与第一端部段隔开间距设置的第二端部段(13、14),所述导体元件(3、4)用于形成所述电绕组,并且所述导体元件(3、4)构造成具有这样的杆长度,所述杆长度大于叠片铁芯(2)在其第一端面(7)和其第二端面(8)之间的厚度,
-将至少一个所述导体元件(3、4)中引入多个所述接纳槽(5)中,
-在沿轴向方向相对于叠片铁芯(2)的两个端面(7、8)中的至少一个端面对所述导体元件(3、4)进行定位地定向,导体元件(3、4)的第一端部段(11、12)分别突出于第一端面(7),而第二端部段(13、14)分别突出于第二端面(8),
其特征在于,
-使多个在周边上分布设置的、构造成杆状的第一支承元件(20)以其朝向纵轴线(6)的第一端部(24)从朝纵轴线(6)的方向没有覆盖叠片铁芯(2)的外周的位置以这样的程度移动到朝纵轴线(6)的方向上局部地覆盖第一端面(7)的位置,使得所述第一端部(24)位于背离纵轴线(6)的侧面上以及仍位于接纳在接纳槽(5)中的导体元件(3、4)之外,并且第一支承元件(20)分别在其朝向叠片铁芯(2)的侧面上构成沿竖直方向定向的第一止挡面(21),
-使叠片铁芯(2)连同已定位地定向的导体元件(3、4)沿轴向方向以其第一端面(7)贴靠在第一支承元件(20)的第一止挡面(21)上,所述已定位地定向的导体元件的纵轴线(6)具有水平定向,
-使多个在周边上分布设置的、构造成杆状的第二支承元件(22)以其朝向纵轴线(6)的第二端部(25)从朝纵轴线(6)的方向没有覆盖叠片铁芯(2)的外周的位置以这样的程度移动到朝纵轴线(6)的方向上局部地覆盖第二端面(8)的位置,使得所述第二端部(25)位于背离纵轴线(6)的侧面上并且仍位于接纳在接纳槽(5)中的导体元件(3、4)之外,并且第二支承元件(22)分别在其朝向叠片铁芯(2)的侧面上构成沿竖直方向定向的第二止挡面(23),
-使第二支承元件(22)以其第二止挡面(23)关于纵轴线(6)沿轴向方向朝叠片铁芯(2)的方向移动,直到大部分数量的第二止挡面(23)贴靠在第二端面(8)上,
-使第一支承元件(20)继续在朝纵轴线(6)的方向移动,并且此时优选将至少一个所述第一支承元件(20)移动到每个沿周向位于导体元件(3、4)之间的空隙中,以及
-使第二支承元件(22)同样继续在朝纵轴线(6)的方向上移动,并且此时优选将至少一个所述第二支承元件(22)移动到每个沿周向位于导体元件(3、4)之间的空隙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使所述第一支承元件(20)和/或第二支承元件(22)以这样的程度移动到分别沿周向位于导体元件之间(3、4)的空隙中,使得完全或至少几乎完全地填满各导体元件(3、4)之间的空隙。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一支承元件(20)和第二支承元件(22)的移动分别沿径向方向进行。
4.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叠片铁芯的第一端面(7)贴靠到第一支承元件(20)的第一止挡面(21)上之前,所述叠片铁芯(2)连同已定位地定向的导体元件(3、4)由保持装置(34)的保持臂(35)接纳,并且此时将位于保持臂(35)上的并且沿径向方向可移动的保持元件(36)压紧到叠片铁芯(2)的内表面上。
5.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层(9、10)的已定位地定向的导体元件(3、4)分别在其突出于叠片铁芯(2)的端部段(11、12;13、14)上由压力装置(33)的至少一个沿径向方向可移动的压力元件(32)加载利用所述至少一个压力元件(32)建立的压力并且由此沿接纳槽(5)的纵向延伸的方向相对于叠片铁芯(2)被定位地保持。
6.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叠片铁芯的第一端面(7)贴靠到第一支承元件(20)的第一止挡面(21)上之前,沿周向相对于期望位置对叠片铁芯(2)连同已定位地定向的导体元件(3、4)进行定位地定向。
7.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叠片铁芯的第一端面(7)贴靠到第一支承元件(20)的第一止挡面(21)上之前,使叠片铁芯(2)连同已定位地定向的导体元件(3、4)从纵轴线(6)具有竖直定向的位置摆动到纵轴线(6)具有水平定向的位置。
8.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一支承元件(20)分别至少成对地在第一滑动元件(26)上设置或构成,而第二支承元件(22)分别至少成对地在第二滑动元件(27)上设置或构成。
9.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第一支承元件(20)上、特别是在第一滑动元件(26)上分别设置或构成第一保持突起(28),而在第二支承元件(22)上、特别是在第二滑动元件(27)上分别设置或构成第二保持突起(29)。
10.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叠片铁芯(2)以其第一端面(7)贴靠和支承在第一支承元件(20)的第一止挡面(21)上之后并且在第一支承元件(20)处于沿周向分别位于导体元件(3、4)之间的空隙中的位置中时,使叠片铁芯(2)连同导体元件(3、4)由第一支承元件(20)和/或第一保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A·福克纳,MM·普里莫拉克,D·谢瑞,
申请(专利权)人:米巴自动化系统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奥地利;AT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