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压电机用新型超薄半绝缘铜扁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891555 阅读:4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14 18:1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高压电机用新型超薄半绝缘铜扁线,包括位于中间的铜导体,所述铜导体表面镀银,所述铜导体为扁平形导体,包括有两个宽面和两个窄面,所述铜导体的至少一个宽面和一个窄面上粘结有一薄膜复合结构,所述薄膜复合结构包括位于中间的一层聚酰亚胺薄膜层、涂覆在所述聚酰亚胺薄膜层正面的第一含氟聚合物胶粘剂层以及涂覆在所述聚酰亚胺薄膜层背面的第二含氟聚合物胶粘剂层,所述薄膜复合结构的外部涂敷有一聚酰胺酰亚胺漆层,所述铜导体至少有一个宽面或窄面为裸露的不粘结薄膜复合结构。减小电磁线的绝缘厚度,同时绝缘强度高,可以大大提高电机的槽满率,进而提升电机的功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高压电机用新型超薄半绝缘铜扁线
本专利技术属于电磁线
,涉及一种高压电机用新型超薄半绝缘铜扁线。
技术介绍
电磁线是一种具有绝缘层的导电金属电线,用以绕制电工产品的线圈或绕组,其原理是利用法拉第的电磁感应效应,通过电流产生磁场,或切割磁力线产生感应电流,实现电能和磁场能的相互转换,是电力设备、工业电机、家用电器、汽车电机、电动工具、仪器仪表等产品的重要构件,被誉为电机、电器工业产品的心脏。目前,高压电机线绝缘一般采用云母带绕包,绝缘厚度有0.36mm。电机属于F级,聚酰亚胺薄膜是很好的H级绝缘材料,一般采用50%叠包,绝缘厚度为0.15mm,可以减薄绝缘,但在电机中使用较少。如何使用更薄的绝缘材料是业内共同目标。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高压电机用新型超薄半绝缘铜扁线,目的在于减小电磁线的绝缘厚度,同时绝缘强度高,可以大大提高电机的槽满率,进而提升电机的功率。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高压电机用新型超薄半绝缘铜扁线,包括位于中间的铜导体,所述铜导体表面镀银,所述铜导体为扁平形导体,包括有两个宽面和两个窄面,所述铜导体的至少一个宽面和一个窄面上粘结有一薄膜复合结构,所述薄膜复合结构包括位于中间的一层聚酰亚胺薄膜层、涂覆在所述聚酰亚胺薄膜层正面的第一含氟聚合物胶粘剂层以及涂覆在所述聚酰亚胺薄膜层背面的第二含氟聚合物胶粘剂层,所述薄膜复合结构的外部涂敷有一聚酰胺酰亚胺漆层,所述铜导体至少有一个宽面或窄面为裸露的不粘结薄膜复合结构。依照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所述聚酰亚胺薄膜层的厚度为0.0265mm。依照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所述第一含氟聚合物胶粘剂层和第二含氟聚合物胶粘剂层的厚度分别为0.003mm。依照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所述聚酰胺酰亚胺漆层和自润滑尼龙面漆层的厚度分别为0.005mm。依照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所述第一含氟聚合物胶粘剂层和第二含氟聚合物胶粘剂层包括但不限于聚四氟乙烯或者氟46胶。依照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所述薄膜复合结构采用50%的叠包率绕包在所述铜导体的外部。依照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所述聚酰胺酰亚胺漆层的外部涂敷有一自润滑尼龙面漆层。由于采用上述方案,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一种高压电机用新型超薄半绝缘铜扁线,包括位于中间的铜导体,所述铜导体表面镀银,所述铜导体为扁平形导体,包括有两个宽面和两个窄面,所述铜导体的至少一个宽面和一个窄面上粘结有一薄膜复合结构,所述薄膜复合结构包括位于中间的一层聚酰亚胺薄膜层、涂覆在所述聚酰亚胺薄膜层正面的第一含氟聚合物胶粘剂层以及涂覆在所述聚酰亚胺薄膜层背面的第二含氟聚合物胶粘剂层,所述薄膜复合结构的外部涂敷有一聚酰胺酰亚胺漆层,所述铜导体至少有一个宽面或窄面为裸露的不粘结薄膜复合结构;采用镀银铜导体,高频电流下的电阻下降明显,具有更高的导电率。采用薄膜复合结构提供了优越的平衡,聚酰亚胺薄膜层的物理、电学、热学和耐化学性能优秀,含氟聚合物胶粘剂层高可靠且薄。薄膜复合结构螺旋缠绕,使用50%叠包的搭盖率,实现理想的电绝缘,同时绝缘厚度满足用户要求。采用自聚酰胺酰亚胺漆层可使得容擦系数降低30~50%。本专利技术可用于要求良好的粘接和介电性能的电磁线应用性能要求场合,本专利采用特别的半绝缘设计,将薄膜复合结构粘结于铜导体的一个宽面及两个窄面,另一个宽面是裸露的,没有绝缘;绕线时,绝缘的宽面与另一根裸露的宽面挨在一起,这样绝缘厚度只有0.0375mm,而绝缘强度达到4000V,满足电机线绝缘要求;与云母带相比,绝缘厚度降低85%以上,可以大大提高电机的槽满率,进而极大提高电机的功率,同时电机又可以升级为H级,耐温性能得到加强。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专利技术高压电机用新型超薄半绝缘铜扁线的截面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图1示出了本专利技术高压电机用新型超薄半绝缘铜扁线的截面图。如图1所示,包括位于中间的铜导体1,所述铜导体表面镀银7,所述铜导体为扁平形导体,包括有两个宽面和两个窄面,所述铜导体的至少一个宽面和一个窄面上粘结有一薄膜复合结构,所述薄膜复合结构包括位于中间的一层聚酰亚胺薄膜层3、涂覆在所述聚酰亚胺薄膜层正面的第一含氟聚合物胶粘剂层2以及涂覆在所述聚酰亚胺薄膜层背面的第二含氟聚合物胶粘剂层4,所述薄膜复合结构的外部涂敷有一聚酰胺酰亚胺漆层5,所述铜导体至少有一个宽面或窄面为裸露的不粘结薄膜复合结构。在实际应用中,铜导体1采用优质铜合金,表面镀银,经过多次拉轧韧炼而成,直流电阻率(20℃)≤0.01534,伸长率≥20%,表面光洁、无毛刺而且柔软以保证易于成型加工。成型后的铜导体1的截面积为0.2mm2,高度和厚度之比为1:2.5。在实际应用中,所述聚酰亚胺薄膜层的厚度为0.0265mm。在实际应用中,所述第一含氟聚合物胶粘剂层和第二含氟聚合物胶粘剂层的厚度分别为0.003mm。在实际应用中,所述聚酰胺酰亚胺漆层和自润滑尼龙面漆层的厚度分别为0.005mm。在实际应用中,所述第一含氟聚合物胶粘剂层和第二含氟聚合物胶粘剂层包括但不限于聚四氟乙烯或者氟46胶。在实际应用中,所述薄膜复合结构采用50%的叠包率绕包在所述铜导体的外部。在实际应用中,所述聚酰胺酰亚胺漆层的外部涂敷有一自润滑尼龙面漆层6。聚酰胺酰亚胺漆层5的外部涂敷有自润滑尼龙面漆层6,采用自润滑尼龙面漆层6可大幅度降低摩擦系数。上述的聚酰亚胺薄膜层3、第一含氟聚合物胶粘剂层2、第二含氟聚合物胶粘剂层4、聚酰胺酰亚胺漆层5、自润滑尼龙面漆层6均为市售商品。其中第一含氟聚合物胶粘剂层2、第二含氟聚合物胶粘剂层4为聚四氟乙烯或者氟46胶,均为市售商品。综上所述,本专利技术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一种高压电机用新型超薄半绝缘铜扁线,包括位于中间的铜导体,所述铜导体表面镀银,所述铜导体为扁平形导体,包括有两个宽面和两个窄面,所述铜导体的至少一个宽面和一个窄面上粘结有一薄膜复合结构,所述薄膜复合结构包括位于中间的一层聚酰亚胺薄膜层、涂覆在所述聚酰亚胺薄膜层正面的第一含氟聚合物胶粘剂层以及涂覆在所述聚酰亚胺薄膜层背面的第二含氟聚合物胶粘剂层,所述薄膜复合结构的外部涂敷有一聚酰胺酰亚胺漆层,所述铜导体至少有一个宽面或窄面为裸露的不粘结薄膜复合结构;采用镀银铜导体,高频电流下的电阻下降明显,具有更高的导电率。采用薄膜复合结构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高压电机用新型超薄半绝缘铜扁线,其特征在于,包括位于中间的铜导体,所述铜导体表面镀银,所述铜导体为扁平形导体,包括有两个宽面和两个窄面,所述铜导体的至少一个宽面和一个窄面上粘结有一薄膜复合结构,所述薄膜复合结构包括位于中间的一层聚酰亚胺薄膜层、涂覆在所述聚酰亚胺薄膜层正面的第一含氟聚合物胶粘剂层以及涂覆在所述聚酰亚胺薄膜层背面的第二含氟聚合物胶粘剂层,所述薄膜复合结构的外部涂敷有一聚酰胺酰亚胺漆层,所述铜导体至少有一个宽面或窄面为裸露的不粘结薄膜复合结构。/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压电机用新型超薄半绝缘铜扁线,其特征在于,包括位于中间的铜导体,所述铜导体表面镀银,所述铜导体为扁平形导体,包括有两个宽面和两个窄面,所述铜导体的至少一个宽面和一个窄面上粘结有一薄膜复合结构,所述薄膜复合结构包括位于中间的一层聚酰亚胺薄膜层、涂覆在所述聚酰亚胺薄膜层正面的第一含氟聚合物胶粘剂层以及涂覆在所述聚酰亚胺薄膜层背面的第二含氟聚合物胶粘剂层,所述薄膜复合结构的外部涂敷有一聚酰胺酰亚胺漆层,所述铜导体至少有一个宽面或窄面为裸露的不粘结薄膜复合结构。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压电机用新型超薄半绝缘铜扁线,其特征在于,所述聚酰亚胺薄膜层的厚度为0.0265mm。


3.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压电机用新型超薄半绝缘铜扁线,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奚骏顾新建刘明福宋安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申茂电磁线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