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折叠滤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887744 阅读:4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14 18:1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一种折叠滤芯,其包括中心杆,外壳和位于两者间的褶状滤膜,褶具有靠近中心杆侧的褶谷,靠近外壳侧的褶峰和连接褶谷和褶峰的腿,褶谷和褶峰以固定频率分别与中心杆和外壳间隔开,与中心杆间隔开的褶谷为第一褶谷,与中心杆接触的褶谷为第二褶谷,与外壳间隔开的褶峰为第一褶峰,与外壳接触的褶峰为第二褶峰。第一褶谷和第一褶峰所在的褶的两条腿的高度至少为中心杆和外壳间距的50%,使得褶的安装操作更简单,不易发生褶的变形,结构稳定性好。而第二褶谷附近的腿的内侧形成第一空隙和第二褶峰附近的腿的内侧形成第二空隙可减小进料流体和洁净滤液的流动压差,改善流体通过滤芯时的流动特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折叠滤芯
本技术涉及过滤
,特别是一种折叠滤芯。
技术介绍
如附图1所示的现有的折叠滤芯,所有的褶的褶高相等,在褶的整个高度范围内,褶的表面紧密贴在一起,且所有的褶峰和褶谷分别接触滤芯的中心杆和外壳。由于所有的褶高度相等并且褶表面在整个高度范围内紧紧地贴在一起,仅靠近褶峰和褶谷的比较小的面积的褶表面裸露出来。该滤芯在过滤过程中,假如流体的流向为由滤芯的外侧朝向内侧流动时,流体中的颗粒不断在褶峰附近裸露出来的褶表面上积累,容易导致褶峰端附近的滤膜过早堵塞问题。若流体的流动方向相反时,则容易导致褶谷端附近的滤膜过早堵塞,且由于褶的表面包括褶谷和褶峰的整个高度范围内紧紧挤压一起,还对流体流动造成较大的阻力,导致过滤速率小。为了解决以上问题,专利号为JP4634890B2的日本专利提供一种折叠滤芯,该折叠滤芯具有不与内芯或外壳接触的褶,使得进料流体能够与滤膜的更大的面积接触,并提供更大的有效过滤膜面积。如该日本专利附图所示,该折叠滤芯的褶的形式为,外壳侧褶单元包括至少两个接触外壳的褶峰及位于两褶峰之间的至少一个褶谷,该褶谷不与内芯接触;内芯侧褶单元,包含至少两个接触内芯的褶谷及位于两褶谷之间的至少一个褶峰,该褶峰不与外壳接触,且内芯侧褶单元的褶峰的高度高于外壳侧褶单元的褶谷高度,从而内芯侧褶单元的褶峰和外壳侧褶单元的褶谷形成部分重叠。该折叠滤芯安装在内芯和外壳之间后,内芯侧,褶谷间紧密接触,外壳侧,每相邻的两个褶峰之间留有较大的未填充空间,达到了使更大面积的滤膜裸露出来,增大了外壳侧用于截留进料流体中的颗粒污染物的膜面积的目的,以缓解褶峰端的滤膜过早堵塞的问题。但是,由于该滤芯的外壳侧存在较大的未被滤膜填充的空间,即外壳侧的空间未被充分利用,该折叠滤芯实际能够提供的滤膜面积比较小。此外,为了提高折叠滤芯整体的机械强度,内芯侧褶单元的不与外壳接触的褶峰和外壳侧褶单元的不与内芯接触的褶谷部分重叠,实际安装时,将折叠好的滤膜安装在内芯和外壳之间,要确保内芯侧褶单元的不与外壳接触的褶峰与外壳侧褶单元的不与内芯接触的褶谷正好形成部分重叠并保证褶结构稳定是不容易的,即该折叠滤芯的滤膜安装操作不方便,且外壳侧褶单元的不与内芯接触的褶谷较短,安装时容易被相邻的两个内芯侧褶单元的不与外壳接触的褶峰向外挤出,发生变形,即外壳侧褶单元的结构稳定性不好。因此,需要改善折叠滤芯的结构,解决现有折叠滤芯存在的过早堵塞的问题,同时减小对流体的流动阻力,增大过滤速率,并简化褶的安装操作,确保褶安装完成后,褶的结构稳定性好。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达到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折叠滤芯,以解决现有折叠滤芯存在的过早堵塞的问题,减小对流体的流动阻力,增大过滤速率,并简化褶的安装操作,确保褶安装完成后,褶的结构稳定性好。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折叠滤芯,包括中心杆,外壳和位于两者间的滤膜,所述的中心杆和外壳具有液体可透过的孔隙,所述的滤膜折叠形成褶,所述的褶具有靠近中心杆侧的褶谷,靠近外壳侧的褶峰和连接褶谷和褶峰的腿,所述的褶谷和褶峰以固定频率分别与中心杆和外壳间隔开,所述的与中心杆间隔开的褶谷为第一褶谷,所述的与中心杆接触的褶谷为第二褶谷,所述的与外壳间隔开的褶峰为第一褶峰,所述的与外壳接触的褶峰为第二褶峰,所述的第一褶谷与中心杆之间的距离为中心杆和外壳之间的间距的5%-50%,所述的第一褶峰与外壳之间的距离为中心杆和外壳之间的间距的5%-50%,所述的第二褶谷附近的腿的内侧形成第一空隙,所述的第二褶峰附近的腿的内侧形成第二空隙。现有的折叠滤芯,由于所有的褶的高度相等并且褶表面在整个高度范围内紧密贴在一起,仅靠近褶峰和褶谷的比较小的面积的褶表面裸露出来,外壳侧和内芯侧的褶峰端和褶谷端的滤膜容易过早堵塞,滤膜实际用于过滤的有效面积过小。本技术提供的折叠滤芯,在中心杆侧,存在与中心杆间隔开的第一褶谷,在外壳侧,存在与外壳间隔开的第一褶峰,因此两侧均有较大面积的滤膜裸露出来,用于截留颗粒污染物,增大中心杆侧和外壳侧滤膜的纳污容量,可解决现有折叠滤芯存在的过早堵塞的问题。日本专利JP4634890B2提供的折叠滤芯,虽然可解决滤膜过早堵塞的问题,但是其提供的滤膜在安装时,要确保内芯侧褶单元的不与外壳接触的褶峰与外壳侧褶单元的不与内芯接触的褶谷正好形成部分重叠,并确保结构稳定是不容易的,即该折叠滤芯的滤膜安装操作不方便;且外壳侧褶单元的不与内芯接触的褶谷较短,安装时容易被相邻的两个内芯侧褶单元的不与外壳接触的褶峰向外挤出,发生变形,即外壳侧的短褶的结构稳定性不好。本技术提供的折叠滤芯,第一褶谷与中心杆之间的距离为中心杆和外壳之间的间距的5%-50%,第一褶峰与外壳之间的距离为中心杆和外壳之间的间距的5%-50%,即所有第一褶谷和第一褶峰所在的褶的两条腿的高度至少为中心杆和外壳之间的间距的50%,因此可避免因为褶过短而容易发生变形的问题且安装操作也更简单,安装完成后,褶的结构稳定性好。此外,现有的折叠滤芯,由于所有的褶的高度相等,褶表面在整个高度范围内包括所有相邻的褶谷和所有相邻的褶峰紧密挤压,给进料流体和洁净滤液的流动造成较大的流动阻力,导致滤芯的过滤速率小。本技术提供的折叠滤芯,由于褶谷和褶峰以固定频率分别与中心杆和外壳间隔开,那么与所述的第一褶谷相邻的第二褶谷不被第一褶谷挤压,与所述的第一褶峰相邻的第二褶峰不被第一褶峰挤压,使得所有的第二褶谷和第二褶峰受到的挤压作用力大大减小,从而在第二褶谷附近的腿的内侧形成第一空隙,在第二褶峰附近的腿的内侧形成第二空隙,该第一和第二空隙可减小进料流体和洁净滤液的流动压差,减小其对流体的流动阻力,进而改善流体通过滤芯时的流动特性,并增大过滤速率;并且,增大了膜的实际用于过滤的有效面积,提高过滤效率。进一步的,所述的第一褶谷与中心杆之间形成第三空隙,所述的第一褶峰与外壳之间形成第四空隙,所述的第三空隙将其两侧的第二褶谷间隔开,所述的第四空隙将其两侧的第二褶峰间隔开。第一褶谷与中心杆之间形成第三空隙,第一褶峰与外壳之间形成第四空隙,第三空隙将其两侧的第二褶谷间隔开,第四空隙将其两侧的第二褶峰间隔开,其确保第一褶谷与中心杆间流体连通和第一褶峰与外壳间流体连通,避免给流体流动造成额外的阻力,提高过滤速率。进一步的,所述的第三空隙的最窄处至少为第一褶谷对应的两条腿的厚度的1/10,所述的第四空隙的最窄处至少为第一褶峰对应的两条腿的厚度的1/10。由于与第一褶谷相邻的第二褶谷不被第一褶谷挤压,与第一褶峰相邻的第二褶峰不被第一褶峰挤压,使得所有的第二褶谷和第二褶峰受到的挤压作用力大大减小,第二褶谷和第二褶峰分别向第三空隙和第四空隙的空间内鼓出,在第二褶谷附近的腿的内侧形成第一空隙,在第二褶峰附近的腿的内侧形成第二空隙,并使得第三空隙和第四空隙形状不规则,有些区域的空隙比较小。但是,本技术提供的折叠滤芯,确保第三空隙的最窄处至少为第一褶谷对应的两条腿的厚度的1/10,第四空隙的最窄处至少为第一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折叠滤芯,包括中心杆,外壳和位于两者间的滤膜,所述的中心杆和外壳具有液体可透过的孔隙,所述的滤膜折叠形成褶,所述的褶具有靠近中心杆侧的褶谷,靠近外壳侧的褶峰和连接褶谷和褶峰的腿,所述的褶谷和褶峰以固定频率分别与中心杆和外壳间隔开,所述的与中心杆间隔开的褶谷为第一褶谷,所述的与中心杆接触的褶谷为第二褶谷,所述的与外壳间隔开的褶峰为第一褶峰,所述的与外壳接触的褶峰为第二褶峰,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褶谷与中心杆之间的距离为中心杆和外壳之间的间距的5%-50%,所述的第一褶峰与外壳之间的距离为中心杆和外壳之间的间距的5%-50%,所述的第二褶谷附近的腿的内侧形成第一空隙,所述的第二褶峰附近的腿的内侧形成第二空隙。/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折叠滤芯,包括中心杆,外壳和位于两者间的滤膜,所述的中心杆和外壳具有液体可透过的孔隙,所述的滤膜折叠形成褶,所述的褶具有靠近中心杆侧的褶谷,靠近外壳侧的褶峰和连接褶谷和褶峰的腿,所述的褶谷和褶峰以固定频率分别与中心杆和外壳间隔开,所述的与中心杆间隔开的褶谷为第一褶谷,所述的与中心杆接触的褶谷为第二褶谷,所述的与外壳间隔开的褶峰为第一褶峰,所述的与外壳接触的褶峰为第二褶峰,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褶谷与中心杆之间的距离为中心杆和外壳之间的间距的5%-50%,所述的第一褶峰与外壳之间的距离为中心杆和外壳之间的间距的5%-50%,所述的第二褶谷附近的腿的内侧形成第一空隙,所述的第二褶峰附近的腿的内侧形成第二空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滤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褶谷与中心杆之间形成第三空隙,所述的第一褶峰与外壳之间形成第四空隙,所述的第三空隙将其两侧的第二褶谷间隔开,所述的第四空隙将其两侧的第二褶峰间隔开。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折叠滤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三空隙的最窄处至少为第一褶谷对应的两条腿的厚度的1/10,所述的第四空隙的最窄处至少为第一褶峰对应的两条腿的厚度的1/10。


4.根据权利要求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贾建东廖卫泉柯文静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科百特过滤器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