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折叠滤芯,其包括中心杆,外壳和位于两者间的滤膜,滤膜折叠形成褶,褶具有靠近中心杆侧的褶谷,接触外壳的褶峰和连接褶谷和褶峰的腿,褶谷以固定频率与中心杆间隔开,与中心杆间隔开的褶谷为第一褶谷,与中心杆接触的褶谷为第二褶谷,第一褶谷与中心杆的间距为中心杆和外壳间距的5%‑50%,使得褶谷的排列适当疏松、密度合理,安装时,褶能够很轻松地插入中心杆和外壳间的空隙,褶谷不会与中心杆的外周发生强烈的摩擦作用,大大减小中心杆的外周对褶谷的摩擦损伤。此外,在第二褶谷附近的腿的内侧形成第一空隙,该第一空隙形成了在滤芯在整个轴向高度范围内延伸的流体流道,其便于流体快速通过滤芯,加快过滤速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折叠滤芯
本技术涉及过滤
,特别是一种折叠滤芯。
技术介绍
现有的折叠滤芯,包括中心杆,外壳和位于中心杆和外壳间的滤膜,滤膜折叠形成褶,褶具有接触中心杆的褶谷,接触外壳的褶峰及连接褶谷和褶峰的腿。通常,通过增加容纳在中心杆和外壳间的褶的数目或增大褶高来增大过滤面积。但是,由于中心侧空间较小,当褶的数目过多时,会出现中心杆侧的褶谷间相互接触、挤压得过于紧密,安装时,不易将褶插在中心杆和外壳之间,并且,插入时,褶谷会与中心杆的外周间发生严重的摩擦作用,进而造成滤膜磨损,甚至可能造成滤膜破裂。此外,中心杆侧褶谷挤压得过于紧密,还给流体流动造成很大的阻力,流体难以通过中心杆侧滤膜,导致过滤器的过滤速率小。因此,需要改进现有滤芯的结构,解决在安装过程中,由于褶谷与中心杆的外周间发生的摩擦作用造成滤膜磨损及滤芯的过滤速率小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达到的目的是解决现有的滤芯在安装过程中,由于褶谷与中心杆的外周间发生严重的摩擦作用,造成滤膜磨损及滤芯的过滤速率小的问题,并提供一种折叠滤芯。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折叠滤芯,包括中心杆,外壳和位于两者间的滤膜,中心杆和外壳具有液体可透过的孔隙,滤膜折叠形成褶,褶具有靠近中心杆侧的褶谷,接触外壳的褶峰和连接褶谷和褶峰的腿,褶谷以固定的频率与中心杆间隔开,所述的与中心杆间隔开的褶谷为第一褶谷,所述的与中心杆接触的褶谷为第二褶谷,所述的第一褶谷与中心杆之间的距离为中心杆和外壳之间的间距的5%-50%,所述的第二褶谷附近的腿的内侧形成第一空隙。现有的折叠滤芯,褶的褶谷和褶峰分别接触中心杆和外壳,为了增大过滤面积而增加褶的数目,当褶的数目增加得过多时,而中心侧空间又比较小,会出现中心杆侧的褶谷间相互接触、挤压得过于紧密,安装时,不易将褶插在中心杆和外壳之间,并且,插入时,褶谷会与中心杆的外周间发生严重的摩擦作用,进而造成滤膜磨损,甚至可能造成滤膜破裂。此外,中心杆侧空间小,现有的折叠滤芯的所有褶谷相互接触挤压在一起时,靠近中心杆侧流体流动阻力非常大,造成过滤速率小。本申请提供的折叠滤芯,在中心杆侧,褶谷以固定的频率与中心杆间隔开,与中心杆间隔开的第一褶谷与中心杆的间距为中心杆和外壳间距的5%-50%,使得褶谷的排列适当疏松、密度合理化,并确保滤芯能够提供充分的过滤面积。安装时,褶能够很轻松地插入中心杆和外壳间的空隙,褶谷不会与中心杆的外周发生强烈的摩擦作用,褶的安装更容易,并且大大减小中心杆的外周对褶谷的摩擦损伤。此外,由于与第一褶谷相邻的第二褶谷不被第一褶谷挤压,使得所有的第二褶谷受到的挤压作用力大大减小,从而在第二褶谷附近的腿的内侧形成第一空隙,其可大幅减小流体流过第二褶谷附近的滤膜的流动阻力,并且,由于第一褶谷和第二褶谷错开,那么流体通过第一褶谷附近的滤膜的压降也相应减小,有利于加快过滤速率。进一步的,所述的第一空隙在折叠滤芯的整个轴向高度范围内延伸,所述的第一空隙的径向长度为第一褶谷与中心杆之间的距离的70%以上。第二褶谷附近的腿的内部的第一空隙在折叠滤芯的整个轴向高度范围内延伸,并且该第一空隙的径向长度至少为第一褶谷与中心杆之间的距离的70%,形成流体在褶内部流动的流道,其能够充分减小流体透过第二褶谷时的流动压差,减小流动阻力,并确保在滤芯的整个轴向高度范围内,流体可快速通过第二褶谷附近的滤膜。进一步的,所述的第一空隙在第二褶谷附近的腿的内侧形成流体流道,所述的流体流道在折叠滤芯的整个轴向高度范围内延伸。第二褶谷附近的腿的内侧的第一空隙形成流体流道,该流体流道在滤芯在整个轴向高度范围内延伸,大大降低流体通过第二褶谷附近的滤膜的流动阻力,提高滤芯的过滤速率。进一步的,所述的第一褶谷与中心杆之间形成第二空隙,所述的第二空隙将其两侧的第二褶谷间隔开。第一褶谷与中心杆之间形成第二空隙,该第二空隙将其两侧的第二褶谷间隔开,其确保第一褶谷与中心杆间流体连通,避免给流体流动造成额外的阻力,提高过滤速率。进一步的,所述的第二空隙的最窄处至少为第一褶谷对应的两条腿的厚度的1/10。第二空隙的最窄处至少为第一褶谷对应的两条腿的厚度的1/10,其保证了被第二空隙间隔开的两个的第二褶谷之间始终留有一定宽度的空隙,从而第一褶谷与中心杆间的流体通道不被截断,即保证第一褶谷与中心杆间的流体连通,以便于流体快速通过,加快过滤速率。进一步的,所述的第二空隙在折叠滤芯的整个轴向高度范围内延伸。第二空隙在折叠滤芯的整个轴向高度范围内延伸,从而在第一褶谷和中心杆之间形成流体流道,因此,该流体流道也在折叠滤芯的整个轴向高度范围内延伸,从而大大降低流体通过中心杆附近的阻力,加快过滤速率。进一步的,连接所述的褶谷和褶峰的腿由中心杆侧径向向外壳侧延伸;或者,连接所述的褶谷和褶峰的腿由中心杆侧以一定的曲率弯曲向外壳侧延伸。进一步的,在所述的中心杆侧,每个所述的第一褶谷后至少接续一个第二褶谷。进一步的,在所述的中心杆侧,每五个褶谷形成一组,第一个、第二个和第四个为所述的第二褶谷,第三个和第五个为所述的第一褶谷。进一步的,在所述的中心杆侧,每四个褶谷形成一组,第一个和第二个为所述的第二褶谷,第三个和第四个为所述的第一褶谷。本技术提供的折叠滤芯,在中心杆侧,褶谷以固定的频率与中心杆间隔开,与中心杆间隔开的第一褶谷与中心杆的间距为中心杆和外壳间距的5%-50%,使得褶谷的排列适当疏松、密度合理化,并确保滤芯能够提供充分的过滤面积。安装时,褶能够很轻松地插入中心杆和外壳间的空隙,褶谷不会与中心杆的外周发生强烈的摩擦作用,褶的安装更容易,并且大大减小中心杆的外周对褶谷的摩擦损伤。此外,由于与第一褶谷相邻的第二褶谷不被第一褶谷挤压,使得所有的第二褶谷受到的挤压作用力大大减小,从而在第二褶谷附近的腿的内侧形成第一空隙,该第一空隙形成在滤芯的整个轴向高度范围内延伸的流体流道,该流体流道大幅减小流体流过第二褶谷附近的滤膜的流动阻力,便于流体快速通过褶谷。并且,由于第一褶谷和第二褶谷错开,那么流体通过第一褶谷附近的滤膜的压降也相应减小,有利于加快过滤速率。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第一种折叠滤芯的俯视图;图2为本技术提供的第二种折叠滤芯的俯视图;图3为本技术提供的第三种折叠滤芯的俯视图;图4为本技术提供的第四种折叠滤芯的俯视图;图5为本技术提供的第五种折叠滤芯的俯视图;图6为本技术提供的第六种折叠滤芯的俯视图;图7为本技术提供的第七种折叠滤芯的俯视图;图8为图6的局部放大视图;图9为本技术提供的第八种折叠滤芯的俯视图;其中,1-中心杆,2-外壳,3-褶,31-褶谷,32-褶峰,311-第一褶谷,312-第二褶谷,313-第一空隙,314-第二空隙。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折叠滤芯,包括中心杆,外壳和位于两者间的滤膜,中心杆和外壳具有液体可透过的孔隙,滤膜折叠形成褶,褶具有靠近中心杆侧的褶谷,接触外壳的褶峰和连接褶谷和褶峰的腿,褶谷以固定的频率分别与中心杆间隔开,与中心杆间隔开的褶谷为第一褶谷,与中心杆接触的褶谷为第二褶谷,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褶谷与中心杆之间的距离为中心杆和外壳之间的间距的5%-50%,所述的第二褶谷附近的腿的内侧形成第一空隙。/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折叠滤芯,包括中心杆,外壳和位于两者间的滤膜,中心杆和外壳具有液体可透过的孔隙,滤膜折叠形成褶,褶具有靠近中心杆侧的褶谷,接触外壳的褶峰和连接褶谷和褶峰的腿,褶谷以固定的频率分别与中心杆间隔开,与中心杆间隔开的褶谷为第一褶谷,与中心杆接触的褶谷为第二褶谷,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褶谷与中心杆之间的距离为中心杆和外壳之间的间距的5%-50%,所述的第二褶谷附近的腿的内侧形成第一空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滤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空隙在折叠滤芯的整个轴向高度范围内延伸,所述的第一空隙的径向长度为第一褶谷与中心杆之间的距离的70%以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折叠滤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空隙在第二褶谷附近的腿的内侧形成流体流道,所述的流体流道在折叠滤芯的整个轴向高度范围内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折叠滤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褶谷与中心杆之间形成第二空隙,所述的第二空隙将其两侧的第二褶谷间隔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贾建东,廖卫泉,柯文静,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科百特过滤器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