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输送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88554 阅读:14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由气体配管(6)和液体配管(7)将可以与1次侧致冷剂回路(A)的1次侧热源热交换器(12)进行热交换的2次侧热源热交换器(1)和室内热交换器(3)相连结。在液体配管(7)上,连结着储存有液体致冷剂的箱(T)的下端。在箱(T)的上端,连结着加减压机构(18)。在箱(T)的相对于液体配管(7)的连结部的两侧上,设置有单向阀(CV1、CV2)。由加减压机构(18),交替地在使箱(T)内为高压状态和为低压状态之间进行切换;在为高压作用时,从箱(T)将液体致冷剂供给到室内热交换器(3)上,而在为低压作用时,从2次侧热源热交换器(1)将液体致冷剂回收到箱(T)中,由此在2次侧致冷剂回路(B)上使致冷剂产生循环。(*该技术在2016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热输送装置,例如为一种可以作为空气调节装置的致冷剂回路等而利用的热输送装置,特别是关于一种不必使用泵等驱动源、通过使热输送介质产生循环而进行热输送的热输送装置。
技术介绍
历来,在空气调节装置的致冷剂回路上,例如,如在日本专利特开昭62-238951号公报上所展示的那样,一种具有2系统的致冷剂回路为人们所知。这种致冷剂回路,具有1次侧致冷剂回路和2次侧致冷剂回路,其中,1次侧致冷剂回路由致冷剂配管顺序地接续上压缩机、第1热源侧热交换器、减压机构、和第1利用侧热交换器而构成,而2次侧致冷剂回路由致冷剂配管顺序地接续上泵、第2热源侧热交换器、和第2利用侧热交换器而构成。而且,在1次侧致冷剂回路的第1利用侧热交换器与2次侧致冷剂回路的第2热源侧热交换器之间进行热交换的同时,第2利用侧热交换器被配设在要进行空调的室内。在该致冷剂回路上,在进行室内的冷气运转时,在第1利用侧热交换器上进行致冷剂的蒸发,而在第2热源侧热交换器上进行致冷剂的冷凝。该冷凝了的致冷剂,在第2利用侧热交换器上与室内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而产生蒸发。由此,对室内进行冷气作用。另一方面,在进行室内的暖气运转时,在第1利用侧热交换器上进行致冷剂的冷凝,而在第2热源侧热交换器上进行致冷剂的蒸发。该蒸发了的致冷剂,在第2利用侧热交换器上与室内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而得到冷凝。由此,对室内进行暖气作用。这样,可以实现1次侧致冷剂回路的配管长度的短缩化,提高制冷能力。但是,在这样的构成上,在2次侧致冷剂回路上,需要作为用于使致冷剂产生循环的单个的驱动源的泵装置。其结果是,导致消耗电力的增加等。又,由于需要该驱动源,所以还存在发生故障的原因场所的增多、使作为装置全体的可靠信下降这一问题。作为为解决这些课题的致冷剂回路,有一种在2次侧致冷剂回路上没有驱动源的、所谓的无动力热输送方式的热输送装置。作为该热输送装置,在特开昭63-180022号公报上展示了该种热输送装置。该热输送装置上的2次侧致冷剂回路,由致冷剂配管顺序地接续上加热器、冷凝器和密闭容器而构成,且密闭容器被配置在比加热器要高的位置上。进一步,在加热器和密闭容器之间,由具有开闭阀的均压管所连接着。由这样的构成,在进行室内的暖气运转时,首先,使开闭阀为闭状态,使在加热器上被加热了的气体致冷剂在冷凝器上受到冷凝而液化后,将该液体致冷剂回收到密闭容器上。其后,使开闭阀开口,由均压管使加热器和密闭容器之间成为均压状态,从位于比加热器要高的位置上的密闭容器中将液体致冷剂返回到加热器。通过反复进行这种动作,就可以在2次侧致冷剂回路上不必设置泵等的驱动源而进行致冷剂的循环。要解决的课题但是,在这样的热输送装置上,在气体致冷剂从冷凝器流入到密闭容器的场合,由于该密闭容器内的压力上升,有可能使致冷剂的循环动作不能良好地进行。因此,为使气体致冷剂不从冷凝器中流出,就有必要在该冷凝器上预先使致冷剂处于过冷却状态。又,上述热输送装置,是通过对密闭容器内的构造进行改良,而对密闭容器内的压力上升进行控制的。并不能说具有了充分的可靠性。又,为了这样地将液体致冷剂可靠地导入到密闭容器内,就有必要将冷凝器配置在比密闭容器要高的位置上,这增大了对各机器的配设位置的限制,难以适用于大规模的系统和长配管的系统上。本专利技术,是鉴于这些问题点而进行的,其目的是,在不需要驱动源的无动力的热输送方式的热输送装置上,在减少对机器配设位置的制约的同时,得到高的可靠性和通用性。专利技术概述为达成上述目的,在本专利技术中,对利用侧致冷剂回路的致冷剂施予压力,利用该压力在该利用侧致冷剂回路上使致冷剂产生循环。又,以使利用侧热交换装置的规定动作得到进行的方式,对致冷剂的循环方向进行限制。具体来说,本专利技术所采取的第1解决装置是,如附图说明图1所示,首先,由气体配管(6)和液体配管(7)将热源侧热交换装置(1)和利用侧热交换装置(3)以可以进行致冷剂循环的方式相连接而构成,且具有其上述热源侧热交换装置(1)在与热源装置(A)之间进行热交换的致冷剂回路(B)。而且,具有与上述液体配管(7)相连通的、储存液体致冷剂的箱装置(T)。进一步,具有交替地进行使该箱装置(T)的内部压力上升的加压动作和使内部压力下降的减压动作的压力调节装置(18)。并且,还具有致冷剂控制装置(H),由该致冷剂控制装置(H),在进行该压力调节装置(18)的加压动作时,只允许从上述箱装置(T)将液体致冷剂供给到成为蒸发器的热交换装置上,而另一方面,在进行减压动作时,只允许从成为冷凝器的热交换装置将液体致冷剂回收到箱装置(T)上,由此使致冷剂回路(B)的致冷剂产生循环,使在利用侧热交换装置(3)上进行吸热或放热。在该第1解决装置上,在进行压力调节装置(18)的加压动作时,液体致冷剂从箱装置(T)中被供给到成为蒸发器的热交换装置上;另一方面,在进行压力调节装置(18)的减压动作时,液体致冷剂从成为冷凝器的热交换装置中被回收到箱装置(T)上。由此,在热源侧热交换装置(1)和利用侧热交换装置(3)之间进行具有规定方向的致冷剂循环,从而使利用侧热交换装置(3)的吸热或放热得到进行。这样,由从压力调节装置(18)作用于箱装置(T)上的压力而使致冷剂产生循环。又,从成为冷凝器的热交换装置向箱装置(T)的致冷剂的回收,由在箱装置(T)内发生的低压而得到进行。因此,依据该第1解决装置,由于是通过在与液体配管(7)相接续的箱装置(T)的内部的高压状态和低压状态之间交替地进行切换,而利用该压力在热源侧热交换装置(1)和利用侧热交换装置(3)之间使致冷剂产生循环的,所以为使致冷剂产生循环的致冷剂循环用泵等特别的输送装置就变得不必要了。其结果是,可以实现消耗电力的降低、发生故障的原因场所的减少、和作为装置全体的可靠性的确保。又,由于对成为冷凝器的热交换装置的液体致冷剂,是由箱装置(T)的低压而得到吸引的,所以将箱装置(T)配置在热交换装置的下方这一历来的对机器配设位置的限制也变得不必要了,从而可以具有高的实用性。又,由于在致冷剂回路(B)上的致冷剂循环的动作可以稳定地得到进行,所以即使使该回路全体大型化,也可以良好地进行致冷剂的循环,从而可以实现系统的扩大化。本专利技术所采取的第2解决装置是,如图1所示,在上述第1解决装置上,首先,利用侧热交换装置(3)为进行吸热的蒸发器。致冷剂控制装置(H),在进行压力调节装置(18)的加压动作时,允许从箱装置(T)将液体致冷剂供给到利用侧热交换装置(3)上,同时阻止从箱装置(T)向热源侧热交换装置(1)的液体致冷剂的供给;而另一方面,在进行压力调节装置(18)的减压动作时,允许从热源侧热交换装置(1)将液体致冷剂回收到箱装置(T)上,同时阻止从利用侧热交换装置(3)向箱装置(T)的液体致冷剂的回收。在该第2解决装置上,在进行利用侧热交换装置(3)的吸热运转时,液体致冷剂从箱装置(T)被供给到利用侧热交换装置(3)上,该液体致冷剂在利用侧热交换装置(3)上产生蒸发。而且,该气体致冷剂,当在热源侧热交换装置(1)上得到冷凝后,被回收到箱装置(T)上。因此,在利用侧热交换装置(3)上,由致冷剂的蒸发而进行吸热动作。因此,依据该第2解决装置,由于在进行压力调节装置(18)的加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热输送装置,包括: 由气体配管(6)和液体配管(7)在热源侧热交换装置(1)和利用侧热交换装置(3)构成的、在热源侧热交换装置(1)和利用侧热交换装置(3)之间进行致冷剂循环地接续着的、且上述热源侧热交换装置(1)与热源装置(A)之间进行热交换的致冷剂回路(B); 在上述液体配管(7)上并列地接续着、储存液体致冷剂的1个以上的第1箱装置(T1)和1个以上的第2箱装置(T2); 在使该第1箱装置(T1)的内部压力上升、同时使第2箱装置(T2)的内部压力下降的第1压力状态,和使第1箱装置(T1)的内部压力下降、同时使第2箱装置(T2)的内部压力上升的第2压力状态之间交替地进行切换的压力调节装置(18); 以及,在该压力调节装置(18)的第1压力状态时,从第1箱装置(T1)将液体致冷剂供给到成为蒸发器的热交换装置上、同时从成为冷凝器的热交换装置将液体致冷剂回收到第2箱装置(T2)上,而另一方面,在第2压力状态时,从第2箱装置(T2)将液体致冷剂供给到成为蒸发器的热交换装置上、同时从成为冷凝器的热交换装置将液体致冷剂回收到第1箱装置(T1)上的,通过使致冷剂回路(B)的致冷剂产生循环而在利用侧热交换装置(3)上进行连续的吸热和放热的致冷剂控制装置(H),其特征为: 压力调节装置(18),具有经管(19d、19e)而连结在各箱装置(T1、T2)上的产生压力的装置(18A、18B、D1、E1、E2);由该产生压力的装置(18A、18B、D1、E1、E2),在为第1压力状态时,对第1箱装置(T1)的内部作用着高压、而对第2箱装置(T2)的内部作用着低压,而另一方面,在为第2压力状态时,在第2箱装置(T2)的内部作用着高压、而在第1箱装置(T1)的内部作用着低压。...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佐田真理堀靖史前田哲史
申请(专利权)人: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