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一次性激痛针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885029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14 18:1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一次性激痛针。包括用于与一次性注射器连接的针柄,所述针柄中固定设置有针芯,所述针芯上套设有软管,所述针芯上等距离设置有至少1个刻度,所述刻度上涂有颜色标记。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在针芯上等间距设置刻度,保证施术者在治疗时,对软组织、骨关节等治疗部位进针的深浅得到直观的显示,为浮针治疗提供客观的安全保障,因此使得其便于施术者进针,同时采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与MTrP先进行湿针治疗,根据病情的需要可在湿针治疗结束后再MTrP处皮下疏松结缔组织埋针治疗,以增加治疗时间和疗效,避免而成伤害。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一次性激痛针
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具体是一种一次性激痛针。
技术介绍
肌筋膜激痛点(myofascialtriggerpoint,MTrP)是指骨骼肌内可触及的紧绷肌带所含的局部高度敏感的压痛点,按压它时,可激发特征性的整块肌肉痛,并扩散到周围或远隔部位的感传痛或称牵涉痛。采用肌电图检测,可发现紧绷带内的压痛点存在自发性电活动。根据其是否伴有自发性疼痛,可分为活性激痛点与隐性激痛点,前者可自发地引起疼痛,而后者在受压下才会引起疼痛。MTrP常常位于受累肌肉的中部或肌腹上,或肌肉与肌腱交界处、肌筋膜边缘易拉伤处、肌肉附着于骨突的部位等,其面积通常小于1cm2。持续压迫(10s)或针刺常可引起该肌肉相关区域的牵涉痛,此处亦可触及小结节。但有研究报道证实,MTrP与中国针灸的阿是穴如出一辙。Dosher研究发现92%的MTrP与针灸穴位在解剖上相对应。针灸穴位中有79.5%的穴位所主治的局部疼痛与其对应的MTrP相似。在相互对应的针灸腧穴与MTrP中,其肌筋膜疼痛感传路线与相应的经穴所在的经络分布完全或基本完全一致的占76%,另外至少有14%属部分一致。除了感传性疼痛以外,机械刺激MTrP还可诱发出相应路径的神经血管反应,这与循经感传现象也十分相似。MTrP针刺后也会出现类似得气的针感,多表现为钝性痛或锐痛、酸痛、胀痛等。MTrP也包含有多种感受器成分,既有运动小点,又有感觉小点。目前有关激痛点的有效刺激方法也有很多,如干针疗法、注射疗法(湿针疗法)、肌肉伸展疗法、按摩疗法、激光疗法、热疗法等。浮针疗法于1996年首创的一种侵入性物理治疗方法,该法最早报道见于《针灸临床杂志》1997年第2期。它是用一次性针具在激痛点(肌筋膜触发点,myofascialtriggerpoint,MTrp)周围的皮下浅筋膜进行扫散,并留针较长时间,以减除病痛。因其针刺时不像传统针刺一样深入肌层,而是只平行在皮下疏松结缔组织,像浮在皮肤表面一样,故而取名“浮针”。该方法获得第一军医大学“九五”科技成果,2001年度解放军医疗成果二等奖,所使用的的针具为“浮针”即塑胶套管针(国家专利技术专利申请号:97114318.8),临床应用更方便,疗效佳,具有很高的临床推广使用价值。浮针在英文中多被称为Fu'sSubcutaneousNeedling(简称FSN),所用针具称为FSNNeedle。我们在长期的临床治疗中发现,现有的浮针现存的缺点:1、在激痛点(肌筋膜触发点,myofascialtriggerpoint,MTrp)周围的皮下浅筋膜进行扫散,因皮下疏松结缔组织层存在不同数量的神经、血管、淋巴管,扫散常常引起局部的皮下出血、肿胀,造成症状加重。故现在南京中医药大学的刘教授在传统经脉理论的基础上专利技术了“筋针”,此法安全、速效,高效。该法同样是将一次性针灸针刺入筋脉层(即同浮针相同层次的皮下疏松结缔组织层),但极少出现皮下出血、肿胀,症状加重的情况。但刘农虞治疗所采用的是“筋针”,即不锈钢材质的针灸针,这样的材质,患者不能进行长留针。2、对于软组织损伤性病变和骨关节病变,治疗部位深浅不一,浮针长短不一,但浮针针身上无刻度,施术者不能准确的知晓自己进针的深浅;3、部分患者在经浮针治疗,效果不缓解,需要局部药物治疗,在浮针剥离后需拔出,另外采用注射器重新针刺后注射,这样存在的问题有:①反复针刺加重患者的痛苦;②浮针拔出前后,部分患者需要针刺注药治疗,但针刺通路不可能与浮针通路完全一致,大大降低了治疗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本技术旨在提供一种便于施术者进针、避免造成二次伤害的一次性激痛针。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一种一次性激痛针,包括用于与一次性注射器连接的针柄,所述针柄中固定设置有针芯,所述针芯上套设有软管,所述针芯上等距离设置有至少1个刻度,所述刻度上涂有颜色标记。还包括保护套管,所述保护套管将所述针芯、软管套设于其中,且与所述针柄可拆卸连接。所述刻度包括第一刻度、第二刻度及第三刻度,且所述第一刻度、第二刻度及第三刻度之间的距离均为2cm。所述第一刻度为红色标记,所述第二刻度为橙色标记,所述第三刻度为黄色标记。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本技术通过在针芯上等间距设置刻度,保证施术者在治疗时,对软组织、骨关节等治疗部位进针的深浅得到直观的显示,为浮针治疗提供客观的安全保障,因此使得其便于施术者进针,同时采用本技术与MTrP先进行湿针治疗,根据病情的需要可在湿针治疗结束后再MTrP处皮下疏松结缔组织埋针治疗,以增加治疗时间和疗效,避免而成伤害。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针柄与针芯的连接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软管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保护套管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与注射器的连接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请参照图1-5,本技术的一种一次性激痛针,包括用于与一次性注射器连接的针柄1,所述针柄1中固定设置有针芯2,所述针芯2上套设有软管3,所述针芯2上等距离设置有至少1个刻度4,所述刻度4上涂有颜色标记。还包括保护套管5,所述保护套管5将所述针芯2、软管3套设于其中,且与所述针柄1可拆卸连接。所述刻度4包括第一刻度41、第二刻度42及第三刻度43,且所述第一刻度41、第二刻度42及第三刻度43之间的距离均为2cm。所述第一刻度41为红色标记,所述第二刻度42为橙色标记,所述第三刻度43为黄色标记。具体的,本技术在使用时,需要与一次性注射器连接(如图5所示),本技术通过在针芯上等间距设置刻度,保证施术者在治疗时,对软组织、骨关节等治疗部位进针的深浅得到直观的显示,为浮针治疗提供客观的安全保障,因此使得其便于施术者进针,同时采用本技术与MTrP先进行湿针治疗,根据病情的需要可在湿针治疗结束后再MTrP处皮下疏松结缔组织埋针治疗,以增加治疗时间和疗效,避免而成伤害。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一次性激痛针,包括用于与一次性注射器连接的针柄(1),其特征在于:所述针柄(1)中固定设置有针芯(2),所述针芯(2)上套设有软管(3),所述针芯(2)上等距离设置有至少1个刻度(4),所述刻度(4)上涂有颜色标记。/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一次性激痛针,包括用于与一次性注射器连接的针柄(1),其特征在于:所述针柄(1)中固定设置有针芯(2),所述针芯(2)上套设有软管(3),所述针芯(2)上等距离设置有至少1个刻度(4),所述刻度(4)上涂有颜色标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次性激痛针,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保护套管(5),所述保护套管(5)将所述针芯(2)、软管(3)套设于其中,且与所述针柄(1)可拆卸...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顾春蕾刘定芬严丽君
申请(专利权)人:贵州省骨科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贵州;5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