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煤制油循环泵。它包括泵壳、承压壳体,所述承压壳体底部设置有下端盖,顶部安装有泵壳,承压壳体下端外壁设置有防爆接线盒,所述承压壳体内部设置有主轴,主轴中段设置有转子,转子外设置有定子,定子上方和下方均设置有耐油绕组,主轴下端设置有推力轴承,推力轴承上方设置有下导向轴承,主轴的转子上方还设置有上导向轴承,所述主轴的顶端安装有叶轮,所述下端盖底部和承压壳体中段外壁均设置有排污口,所述转子和定子之间设置有循环油路。本发明专利技术无论螺栓拧的紧或者拧的松,接线柱和自密封引出线接头都处于连接状态,而且能保证良好电性连接,自密封引出线接头与循环泵壳体的密封性不受螺栓的松紧程度影响,始终能保持良好的密封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煤制油循环泵
本专利技术涉及循环泵
,具体来说,涉及一种煤制油循环泵。
技术介绍
煤制油(Coal-to-liquids,CTL)是以煤炭为原料,通过化学加工过程生产油品和石油化工产品的一项技术,包含煤直接液化和煤间接液化两种技术路线。煤的直接液化将煤在高温高压条件下,通过催化加氢直接液化合成液态烃类燃料,并脱除硫、氮、氧等原子。煤的间接液化工艺是先对原料煤进行气化,再做净化处理后,得到一氧化碳和氢气的原料气,然后在270C~350C左右,2.5MPa以及催化剂的作用下合成出有关油品或化工产品。即先将煤气化为合成气(CO+H2),合成气经脱除硫、氮和氧净化后,经水煤气反应使H2/CO比调整到合适值,再Fischer-Tropsch催化反应合成液体燃料,典型的(Fischer-Tropsch)催化反应合成柴油工艺包括:煤的气化及煤气净化、变换和脱碳;F-T合成反应;油品加工等3个步骤。气化装置产出的粗煤气经除尘、冷却得到净煤气,净煤气经CO宽温耐硫变换和酸性气体脱除,得到成分合格的合成气.合成气进入合成反应器,在一定温度、压力及催化剂作用下,H2和CO转化为直链烃类、水及少量的含氧有机化合物.其中油相采用常规石油炼制手段。F-T合成柴油的特点是:合成条件较温和,无论是固定床、流化床还是浆态床,反应温度均低于350℃,反应压力为2.0~3.0MPa,且转化率高,间接液化几乎不依赖于煤种(适用于天然气及其它含碳资源),而且反应及操作条件温和,间接法虽然流程复杂、投资较高,但对煤种要求不高,产物主要由链状烃构成,因此所获得的十六烷值很高,几乎不含硫和芳香烃。由煤炭气化生产合成气、再经费-托合成生产合成油称之为煤炭间接液化技术,采用煤炭气化技术和费-托法合成技术,可生产汽油、煤油、柴油、合成蜡、氨、乙烯、丙烯、α-烯烃等石油和化工产品。煤炭间接液化过程中需要用到循环泵,煤制油循环泵的泵和电机都是一体的,油的热量高,会使泵组温度长期处于高温状态,而其内部的电机却不能承受高温,因此电机内需要降温并保持在一定的温度内,但是当前是采用内部循环降温,其热量高,降温慢,形成的高温会对电机的绝缘、都有着不利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相关技术中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煤制油循环泵,将循环油路与排污口、热交换器之间连接形成一个内外循环的回路,通过在外部进行热交换散热,从而可快速散发电机内部热量,降低电机环境温度,无论螺栓拧的紧或者拧的松,接线柱和自密封引出线接头都处于连接状态,而且能保证良好电性连接,自密封引出线接头与循环泵壳体的密封性不受螺栓的松紧程度影响,始终能保持良好的密封效果。为实现上述专利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煤制油循环泵,它包括泵壳、承压壳体,所述承压壳体底部设置有下端盖,顶部安装有泵壳,承压壳体下端外壁设置有防爆接线盒,所述承压壳体内部设置有主轴,主轴中段设置有转子,转子外设置有定子,定子上方和下方均设置有耐油绕组,主轴下端设置有推力轴承,推力轴承上方设置有下导向轴承,主轴的转子上方还设置有上导向轴承,所述主轴的顶端安装有叶轮,所述下端盖底部设置有排污口,所述承压壳体中段外壁也设置有排污口,所述转子和定子之间设置有循环油路,所述循环油路一端与下端盖底部排污口连接,另一端与承压壳体中段外壁排污口连接,两个排污口通过管路与热交换器连接,所述循环油路、排污口、热交换器之间形成一个循环回路。进一步的,所述防爆接线盒固定在承压壳体上,自密封引出线接头从电机引出后固定于防爆接线盒内的承压壳体上,自密封引出线接头与承压壳体接触处密封,所述防爆接线盒内壁中间位置设置有两个固定座,两个固定座之间设置有压板,压板通过两个螺栓固定在固定座,所述压板中间开有通孔,通孔中穿有接线柱,所述接线柱朝向自密封引出线接头一端中间设置有接触槽,所述接触槽的形状与自密封引出线接头前端形状相同,两者的尺寸相匹配,接触槽的深度满足自密封引出线接头前端能够实现一定的位移仍能保持良好的电性连接。进一步的,所述压板的通孔呈“凸”字形,朝向自密封引出线接头一侧比另一侧直径大,所述接线柱中部剖面也呈“凸”字形,朝向自密封引出线接头一端比另一端直径大。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本专利技术转子和定子之间设置循环油路,并将循环油路与排污口、热交换器之间连接形成一个循环回路,形成一个内外循环的回路,通过在外部进行热交换散热,从而可快速散发电机内部热量,降低电机环境温度无论螺栓拧的紧或者拧的松,接线柱和自密封引出线接头都处于连接状态,而且能保证良好电性连接,同时压板能够限制接线柱的晃动,让其保持稳定,从而给两者良好的电性连接提供了保障,另外自密封引出线接头与循环泵壳体的密封性不受螺栓的松紧程度影响,始终能保持良好的密封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防爆接线盒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煤制油循环泵。参照图1-2,它包括泵壳1、承压壳体2,所述承压壳体2底部设置有下端盖3,顶部安装有泵壳1,承压壳体2下端外壁设置有防爆接线盒4,所述承压壳体2内部设置有主轴,主轴中段设置有转子5,转子5外设置有定子6,定子6上方和下方均设置有耐油绕组7,主轴下端设置有推力轴承8,推力轴承8上方设置有下导向轴承9,主轴的转子5上方还设置有上导向轴承10,所述主轴的顶端安装有叶轮11,所述下端盖3底部设置有排污口12,所述承压壳体2中段外壁也设置有排污口12,所述转子5和定子6之间设置有循环油路,所述循环油路一端与下端盖3底部排污口12连接,另一端与承压壳体2中段外壁排污口12连接,两个排污口12通过管路与热交换器连接,所述循环油路、排污口、热交换器13之间形成一个循环回路。所述防爆接线盒4固定在承压壳体2上,自密封引出线接头14从电机引出后固定于防爆接线盒4内的承压壳体2上,自密封引出线接头14与承压壳体2接触处密封,所述防爆接线盒4内壁中间位置设置有两个固定座15,两个固定座15之间设置有压板16,压板16通过两个螺栓17固定在固定座15,所述压板16中间开有通孔,通孔中穿有接线柱18,所述接线柱18朝向自密封引出线接头14一端中间设置有接触槽19,所述接触槽19的形状与自密封引出线接头14前端形状相同,两者的尺寸相匹配,以能够满足两者良好的电性连接为准,接触槽19的深度需满足自密封引出线接头14前端能够实现一定的位移仍能保持良好的电性连接,所述压板16的通孔呈“凸”字形,朝向自密封引出线接头14一侧比另一侧直径大,所述接线柱18中部剖面也呈“凸”字形,朝向自密封引出线接头14一端比另一端直径大。本专利技术在转子和定子之间设置有循环油路,并将循环油路与排污口、热交换器之间连接形成一个循环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煤制油循环泵,其特征在于,它包括泵壳、承压壳体,所述承压壳体底部设置有下端盖,顶部安装有泵壳,承压壳体下端外壁设置有防爆接线盒,所述承压壳体内部设置有主轴,主轴中段设置有转子,转子外设置有定子,定子上方和下方均设置有耐油绕组,主轴下端设置有推力轴承,推力轴承上方设置有下导向轴承,主轴的转子上方还设置有上导向轴承,所述主轴的顶端安装有叶轮,所述下端盖底部设置有排污口,所述承压壳体中段外壁也设置有排污口,所述转子和定子之间设置有循环油路,所述循环油路一端与下端盖底部排污口连接,另一端与承压壳体中段外壁排污口连接,两个排污口通过管路与热交换器连接,所述循环油路、排污口、热交换器之间形成一个循环回路。/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煤制油循环泵,其特征在于,它包括泵壳、承压壳体,所述承压壳体底部设置有下端盖,顶部安装有泵壳,承压壳体下端外壁设置有防爆接线盒,所述承压壳体内部设置有主轴,主轴中段设置有转子,转子外设置有定子,定子上方和下方均设置有耐油绕组,主轴下端设置有推力轴承,推力轴承上方设置有下导向轴承,主轴的转子上方还设置有上导向轴承,所述主轴的顶端安装有叶轮,所述下端盖底部设置有排污口,所述承压壳体中段外壁也设置有排污口,所述转子和定子之间设置有循环油路,所述循环油路一端与下端盖底部排污口连接,另一端与承压壳体中段外壁排污口连接,两个排污口通过管路与热交换器连接,所述循环油路、排污口、热交换器之间形成一个循环回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循环泵,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成,姚荣祥,周巧霞,丁孟良,
申请(专利权)人:合肥皖化电机技术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