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轮椅车多连杆折叠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883943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14 18:12
一种轮椅车多连杆折叠结构,包括靠背杆、后斜杆、扶手杆、上后连杆、限位块、中连杆、连杆轴、上前连杆、座垫外框、下连杆、前斜杆、前后桥拉杆;后斜杆顶端与靠背杆底端实现转动;扶手杆一端与靠背杆中端实现转动;上后连杆顶端与靠背杆中端实现转动;上前连杆顶端与扶手杆一端联结配合实现转动;中连杆顶端与上前连杆底端联结配合,中连杆顶端通过连杆轴与上前连杆底端实现转动,实现中连杆与扶手杆转动连接;限位块设置于连杆轴外侧;座垫外框设置于两侧中连杆之间,中连杆底端联结配合实现与座垫外框一端两侧实现转动;前斜杆顶端与下连杆底端实现转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展开时稳定性强,折叠时体积小,便于收纳,收放过程简单。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轮椅车多连杆折叠结构
本技术涉及轮椅车领域,特别是一种轮椅车多连杆折叠结构。
技术介绍
轮椅车,是一种用于下肢残疾者的专用代步工具。轮椅车根据驱动方式可以分为电动轮椅车和手动轮椅车;手动轮椅车因其轮径较大,所以能适应多种道路行驶,主要是在户外作为较长距离的代步工具,并可以适当装栽货物;它具有行驶速度较快、省力等特点。电动轮椅车备有靠背、扶手和安全带限位,以保持使用者的身体稳定,并具有短距离手动装置,以便故障时可手动移至安全或无碍交通地段。机动性强、燃料补充便捷、操作方便等特点。为了将轮椅车携带方便通常将轮椅车的支架形式制作成可折叠的形式,减小整体设备的体积,达到易存取的目的。现在的轮椅车,包括手动轮椅车和电动轮椅车一般都是利用交叉杆实现左右折叠或者收合,减小了左右方向的空间,在轮椅车高度方向没有折叠,使得轮椅车在高度方向的存储空间没有减小,轮椅车的整体体积较大,将轮椅车难以放在空间高度较小的地方,比如汽车后备箱、书桌底下等,轮椅车收纳的局限性强。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本技术公开了一种轮椅车多连杆折叠结构,其具体技术方案如下:一种轮椅车多连杆折叠结构,包括靠背杆、后斜杆、扶手杆、上后连杆、限位块、中连杆、连杆轴、上前连杆、座垫外框、下连杆、前斜杆、前后桥拉杆;所述靠背杆数量为两个,呈对称设置;所述后斜杆设置于所述靠背杆底端,所述后斜杆顶端通过紧固件与所述靠背杆底端实现转动;所述扶手杆设置于每个所述靠背杆一侧,所述扶手杆一端通过紧固件与所述靠背杆中端实现转动;所述上后连杆设置于每个所述靠背杆一侧,呈斜向设置,所述上后连杆底端呈凹槽状,所述上后连杆顶端通过紧固件与所述靠背杆中端实现转动;所述上前连杆设置于所述扶手杆底端一侧,呈斜向设置,所述上前连杆顶端通过紧固件与所述扶手杆一端联结配合实现转动;所述中连杆设置于所述上前连杆底端,所述中连杆顶端通过紧固件与上前连杆底端联结配合,所述中连杆顶端通过连杆轴与所述上前连杆底端实现转动,实现中连杆与所述扶手杆转动连接;所述限位块设置于所述连杆轴外侧,所述上后连杆底端凹槽卡入所述限位块外侧,实现上后连杆与上前连杆、中连杆固定;所述座垫外框设置于两侧所述中连杆之间,所述中连杆底端通过紧固件联结配合实现与所述座垫外框一端两侧实现转动,所述靠背杆底端通过紧固件实现与所述座垫外框另一端两侧实现转动;所述下连杆设置于所述座垫外框两侧,所述下连杆顶端通过紧固件与所述座垫外框实现转动;所述前斜杆设置于所述座垫外框两侧底端,呈斜向设置,所述前斜杆顶端通过紧固件与所述下连杆底端实现转动;所述前后桥拉杆一端通过紧固件与所述前斜杆中段实现转动,所述前后桥拉杆另一端通过紧固件与后斜杆实现转动。进一步的,所述靠背杆的中段呈弯曲弧状。进一步的,所述后斜杆顶端呈圆弧状凹槽,所述靠背杆底端卡入所述后斜杆顶端凹槽内。进一步的,所述上后连杆中心凸台呈腰型台阶状,所述上后连杆顶端与所述扶手杆一端呈同轴转动。进一步的,所述中连杆中心凸台呈腰型台阶状。进一步的,所述上后连杆长度略大于所述中连杆长度。进一步的,所述上前连杆中心凸台呈腰型台阶状。进一步的,所述限位块呈筒状结构,所述限位块套于所述连杆轴外侧;所述限位块外形大小与所述上后杆底端凹槽形状大小相适应。进一步的,所述下连杆中心凸台呈腰型台阶状,所述下连杆顶端与所述上前连杆底端呈同轴转动。进一步的,所述下连杆长度略小于所述上前连杆长度。进一步的,所述紧固件为转轴、螺栓、螺母、螺钉中的一种或多种。本技术的结构原理是:当本折叠结构由展开状态变为折叠状态时,将限位块与连杆(轴)松开连接;将靠背杆向座垫外框侧翻折,靠背杆底端向外转动,带动后斜杆转动,后斜杆底端向座垫外框侧侧翻折,前后桥拉杆抵住前斜杆转动,前斜杆贴合于座垫外框两侧底端,下连杆与座垫外框自适应转动;同时扶手杆转动向座垫外框贴近,上前连杆顶端转动,带动中连杆和上后连杆向座垫外框两侧转动,扶手杆高度经转动下降至与座垫外框贴合;完成对本折叠结构的收折。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本折叠装置向将轮椅车提供了一种多连杆式折叠方式,与现有的轮椅车折叠方式相比,本折叠装置对高度方向上进行收折,轮椅车折叠后具有更小的整体体积,减小了轮椅车所需的储存空间,对轮椅车的收纳、转运更为便捷,提高了轮椅车使用的灵活性,且折叠装置结构巧妙,收放过程顺畅,操作简单。(2)本折叠装置将轮椅车进行展开后,通过限位块与上后连杆底端的凹槽配合支撑,可将各连杆之间结构进行有效固定,折叠装置展开后结构牢固,轮椅行驶的稳定性强。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展开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折叠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列表:靠背杆1、后斜杆2、扶手杆3、上后连杆4、限位块5、上前连杆6、连杆轴7、中连杆8、座垫外框9、下连杆10、前斜杆11、前后桥拉杆12。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更加清晰明确,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描述,任何对本技术技术方案的技术特征进行等价替换和常规推理得出的方案均落入本技术保护范围。结合附图可见,一种轮椅车多连杆折叠结构,包括靠背杆、后斜杆、扶手杆、上后连杆、限位块、中连杆、连杆轴、上前连杆、座垫外框、下连杆、前斜杆、前后桥拉杆;所述靠背杆数量为两个,呈对称设置;所述后斜杆设置于所述靠背杆底端,所述后斜杆顶端通过紧固件与所述靠背杆底端实现转动;所述扶手杆设置于每个所述靠背杆一侧,所述扶手杆一端通过紧固件与所述靠背杆中端实现转动;所述上后连杆设置于每个所述靠背杆一侧,呈斜向设置,所述上后连杆底端呈凹槽状,所述上后连杆顶端通过紧固件与所述靠背杆中端实现转动;所述上前连杆设置于所述扶手杆底端一侧,呈斜向设置,所述上前连杆顶端通过紧固件与所述扶手杆一端联结配合实现转动;所述中连杆设置于所述上前连杆底端,所述中连杆顶端通过紧固件与上前连杆底端联结配合,所述中连杆顶端通过连杆轴与所述上前连杆底端实现转动,实现中连杆与所述扶手杆转动连接;所述限位块设置于所述连杆轴外侧,所述上后连杆底端凹槽卡入所述限位块外侧,实现上后连杆与上前连杆、中连杆固定;所述座垫外框设置于两侧所述中连杆之间,所述中连杆底端通过紧固件联结配合实现与所述座垫外框一端两侧实现转动,所述靠背杆底端通过紧固件实现与所述座垫外框另一端两侧实现转动;所述下连杆设置于所述座垫外框两侧,所述下连杆顶端通过紧固件与所述座垫外框实现转动;所述前斜杆设置于所述座垫外框两侧底端,呈斜向设置,所述前斜杆顶端通过紧固件与所述下连杆底端实现转动;所述前后桥拉杆一端通过紧固件与所述前斜杆中段实现转动,所述前后桥拉杆另一端通过紧固件与后斜杆实现转动。进一步的,所述靠背杆的中段呈弯曲弧状。进一步的,所述后斜杆顶端呈圆弧状凹槽,所述靠背杆底端卡入所述后斜杆顶端凹槽内。进一步的,所述上后连杆中心凸台呈腰型台阶状,所述上后连杆顶端与所述扶手杆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轮椅车多连杆折叠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靠背杆、后斜杆、扶手杆、上后连杆、限位块、中连杆、连杆轴、上前连杆、座垫外框、下连杆、前斜杆、前后桥拉杆;所述靠背杆数量为两个,呈对称设置;所述后斜杆设置于所述靠背杆底端,所述后斜杆顶端通过紧固件与所述靠背杆底端实现转动;所述扶手杆设置于每个所述靠背杆一侧,所述扶手杆一端通过紧固件与所述靠背杆中端实现转动;所述上后连杆设置于每个所述靠背杆一侧,呈斜向设置,所述上后连杆底端呈凹槽状,所述上后连杆顶端通过紧固件与所述靠背杆中端实现转动;所述限位块设置于所述上前连杆底端的联结销轴上,与所述上后连杆呈一体式配合结构;所述上前连杆设置于所述扶手杆底端一侧,呈斜向设置,所述上前连杆顶端通过紧固件与所述扶手杆一端联结配合实现转动;所述中连杆设置于所述上前连杆底端,所述中连杆顶端通过紧固件与上前连杆底端联结配合,所述中连杆顶端通过连杆轴与所述上前连杆底端实现转动,实现中连杆与所述扶手杆转动连接;所述限位块设置于所述连杆轴外侧,所述上后连杆底端凹槽卡入所述限位块外侧,实现上后连杆与上前连杆、中连杆固定;所述座垫外框设置于两侧所述中连杆之间,所述中连杆底端通过紧固件联结配合实现与所述座垫外框一端两侧实现转动,所述靠背杆底端通过紧固件实现与所述座垫外框另一端两侧实现转动;所述下连杆设置于所述座垫外框两侧,所述下连杆顶端通过紧固件与所述座垫外框实现转动;所述前斜杆设置于所述座垫外框两侧底端,呈斜向设置,所述前斜杆顶端通过紧固件与所述下连杆底端实现转动;所述前后桥拉杆一端通过紧固件实现与所述前斜杆中段实现转动,所述前后桥拉杆另一端通过紧固件实现与后斜杆实现转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轮椅车多连杆折叠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靠背杆、后斜杆、扶手杆、上后连杆、限位块、中连杆、连杆轴、上前连杆、座垫外框、下连杆、前斜杆、前后桥拉杆;所述靠背杆数量为两个,呈对称设置;所述后斜杆设置于所述靠背杆底端,所述后斜杆顶端通过紧固件与所述靠背杆底端实现转动;所述扶手杆设置于每个所述靠背杆一侧,所述扶手杆一端通过紧固件与所述靠背杆中端实现转动;所述上后连杆设置于每个所述靠背杆一侧,呈斜向设置,所述上后连杆底端呈凹槽状,所述上后连杆顶端通过紧固件与所述靠背杆中端实现转动;所述限位块设置于所述上前连杆底端的联结销轴上,与所述上后连杆呈一体式配合结构;所述上前连杆设置于所述扶手杆底端一侧,呈斜向设置,所述上前连杆顶端通过紧固件与所述扶手杆一端联结配合实现转动;所述中连杆设置于所述上前连杆底端,所述中连杆顶端通过紧固件与上前连杆底端联结配合,所述中连杆顶端通过连杆轴与所述上前连杆底端实现转动,实现中连杆与所述扶手杆转动连接;所述限位块设置于所述连杆轴外侧,所述上后连杆底端凹槽卡入所述限位块外侧,实现上后连杆与上前连杆、中连杆固定;所述座垫外框设置于两侧所述中连杆之间,所述中连杆底端通过紧固件联结配合实现与所述座垫外框一端两侧实现转动,所述靠背杆底端通过紧固件实现与所述座垫外框另一端两侧实现转动;所述下连杆设置于所述座垫外框两侧,所述下连杆顶端通过紧固件与所述座垫外框实现转动;所述前斜杆设置于所述座垫外框两侧底端,呈斜向设置,所述前斜杆顶端通过紧固件与所述下连杆底端实现转动;所述前后桥拉杆一端通过紧固件实现与所述前斜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政华梅彬冯宏信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顺泰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