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巨型溶洞的一体化结构体系及其施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4883765 阅读:3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14 18:1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穿越巨型溶洞的一体化结构体系及其施工方法,该结构体系包括顶部加固结构,用于加固溶洞大厅顶部;基底加固结构,用于加固溶洞大厅的弃渣回填体的开挖基底;挡护结构,设于弃渣回填体上并连接于溶洞大厅顶部,挡护结构底部设有竖向注浆通道,竖向注浆通道沿线方向呈间隔布置,竖向注浆通道伸入基底加固结构所在的弃渣回填体中;桥梁结构,设置在挡护结构与溶洞大厅顶部岩壁之间范围内,为列车及道床荷载承载结构;轻型钢棚洞结构,底部两端支承于桥梁结构之上。本发明专利技术各结构受力明确,荷载分开传递,避免结构的不均匀沉降,保证运营期间的安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穿越巨型溶洞的一体化结构体系及其施工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隧道施工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穿越巨型溶洞的一体化结构体系及其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为满足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迫切需要大规模发展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同时我国是世界上岩溶分布面积最广的国家之一,随着交通基础设施大规模建设,将不可避免的出现大量穿越各类型溶洞的隧道工程。目前,公路、铁路穿越溶洞时大都采用浆砌片石或混凝土回填、桩筏或桥梁结构跨越等处理方案。而采用上述施工方案,均是基于中小型溶洞提出的。但对于穿越空腔巨大、洞壁稳定性极差、高度和跨度极大的巨型溶洞时,采用传统的回填方案,无论采用浆砌片石还是混凝土回填,其回填量达到巨大,造价太高;若单纯采用弃渣回填,由于回填深度达几十米甚至上百米,必然会产生较大的工后沉降,造成隧道结构受力不均、开裂破坏等病害,严重影响隧道工程运营安全;若单纯采用桥梁结构跨越,溶洞顶部危岩落石将对桥梁结构及列车运营造成巨大威胁。显然传统方案不能有效解决隧道穿越巨型溶洞的施工及运营安全问题。因此,为合理控制工程造价,有效控制基础沉降,同时确保施工和运营安全,本专利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穿越巨型溶洞的一体化结构体系,其特征在于,包括:/n顶部加固结构,用于加固溶洞大厅顶部;/n基底加固结构(214),用于加固所述溶洞大厅的弃渣回填体(100)的开挖基底;/n挡护结构,设于所述弃渣回填体(100)上并连接于所述溶洞大厅顶部,所述挡护结构底部设有竖向注浆通道(12),所述竖向注浆通道(12)沿线方向呈间隔布置,所述竖向注浆通道(12)伸入所述基底加固结构(214)所在的所述弃渣回填体(100)中;/n桥梁结构(10),设置在所述挡护结构与所述溶洞大厅顶部岩壁之间范围内,为列车及道床荷载承载结构;/n轻型钢棚洞结构(11),底部两端支承于所述桥梁结构(10)之上。/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穿越巨型溶洞的一体化结构体系,其特征在于,包括:
顶部加固结构,用于加固溶洞大厅顶部;
基底加固结构(214),用于加固所述溶洞大厅的弃渣回填体(100)的开挖基底;
挡护结构,设于所述弃渣回填体(100)上并连接于所述溶洞大厅顶部,所述挡护结构底部设有竖向注浆通道(12),所述竖向注浆通道(12)沿线方向呈间隔布置,所述竖向注浆通道(12)伸入所述基底加固结构(214)所在的所述弃渣回填体(100)中;
桥梁结构(10),设置在所述挡护结构与所述溶洞大厅顶部岩壁之间范围内,为列车及道床荷载承载结构;
轻型钢棚洞结构(11),底部两端支承于所述桥梁结构(10)之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穿越巨型溶洞的一体化结构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护结构包括U型挡墙结构(8)和混凝土回填结构(9),所述U型挡墙结构(8)的底部设于所述弃渣回填体(100)上,所述U型挡墙结构(8)的两侧设于所述弃渣回填体(100)的开挖边坡上,所述U型挡墙结构(8)两侧顶面分别设置所述混凝土回填结构(9),所述混凝土回填结构(9)的一侧设于所述弃渣回填体(100)的开挖边坡上,所述混凝土回填结构(9)的顶部连接于所述溶洞大厅顶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穿越巨型溶洞的一体化结构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U型挡墙结构(8)底部设置所述竖向注浆通道(12)。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穿越巨型溶洞的一体化结构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凝土回填结构(9)位于所述施工明洞一侧的侧壁设有钢筋混凝土坡面层(14)。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穿越巨型溶洞的一体化结构体系,...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卿伟宸郑杰元殷召念朱勇喻渝汪勇郑伟吴华刘明付敏王能袁伟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