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医疗用品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医用敷料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医用敷料贴包括接触层、吸收层和保护层。接触层具有修复层和黏贴层,吸收层具有吸液层和锁水层,修复层、吸液层和锁水层上具有相连通的气孔。该医用敷料贴为自粘性敷料,可稳定地固定在创面上,尤其适于需多次掀开换药的情形;修复层直接与创面接触,有助于创面组织再生、康复,并防止创面肉芽组织进入吸收层,不粘连创面;吸液层能够吸收大量的渗出液,锁水层能够快速吸取吸液层中的渗出液并将其“锁住”,以促使吸液层继续快速吸收渗出液,不但提升了吸液层的吸液能力,还提升了吸液层的吸液速率,同时该结构的医用敷料贴还具有良好的透气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医用敷料贴
本技术属于医疗用品
,具体涉及一种医用敷料贴。
技术介绍
皮肤是人类的第一道免疫屏障,当皮肤创伤、烧伤或溃疡后,皮肤创面往往会产生渗出液、脓液、毒素等,其中渗出液中含有大量的炎症因子、蛋白酶和自由基等,若长期停留在皮肤表面会减缓创面的康复。医用敷料适于创面肉芽形成期,能够吸收多余的创面渗出液,同时能够阻隔外界异物和部分细菌,保护暴露的神经末梢,减轻疼痛。目前,临床上用于护理的医用敷料主要有普通纱布敷料和泡沫敷料。普通纱布敷料价格低廉,其功能也较为单一,如:脱脂纱布吸湿性好,但易与创面粘连;凡士林纱布与创面不粘连,但不具有抗菌性;盐水湿纱抗菌性好,但吸湿性差。与普通纱布敷料相比,泡沫敷料因其与创面不粘连、抗菌性好、吸液性能优于普通纱布敷料等优点而成为当下应用最广泛的医用敷料。临床上常用的多为聚氨酯泡沫敷料,其外层为聚氨酯薄膜,以阻止微生物的侵入;中间层(吸收层)为聚氨酯泡沫,吸水率高;内层为聚氨酯薄膜,其上分布大量直径均小于20微米的微孔,以阻止新生上皮细胞长进孔内。但该结构的聚氨酯泡沫敷料透气性较差,长时间接触创面会导致创面变白,甚至溃烂,不利于肉芽的形成;再者,其吸液能力及吸液速度也有限,当创面渗出液较多时需及时更换,若不及时更换易导致渗出液污染创面,而且市场上聚氨酯泡沫敷料价格比较高,给患者增加经济负担;另外,其外形结构也较为单一,对于气切手术需要插入气管套管以及胸部、腹部等手术需引入引流管的患者,需将泡沫敷料剪裁为中间带孔状,增加医护人员工作量,且剪裁所用的剪刀等器械需反复消毒,造成资源浪费。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技术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的泡沫敷料会导致创面变白甚至溃烂、渗出液不能完全并快速吸收、价格高的缺陷,从而提供一种透气性好、吸液能力更好且吸液速率快、成本低廉的医用敷料贴。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本技术提供一种医用敷料贴,包括接触层、吸收层和保护层;其中,所述接触层具有以与创面接触的修复层以及设置在所述修复层一侧表面以将所述医用敷料贴固定的黏贴层;所述吸收层具有设置在所述修复层远离所述黏贴层的另一侧表面的吸液层以及设置在所述吸液层远离所述修复层的一侧表面的锁水层;所述保护层设置在所述吸收层远离所述接触层的一侧表面上;所述修复层、所述吸收层和所述保护层具有相连通的气孔。优选地,该结构的医用敷料贴,所述黏贴层为环状结构,所述黏贴层环状结构的最外侧边缘与所述修复层的最外侧边缘平齐;所述黏贴层的厚度由环状结构最外侧边缘至环状结构最内侧边缘逐渐减小至零。进一步优选地,该结构的医用敷料贴,所述黏贴层环状结构最外侧边缘的厚度为0.05~5mm,所述黏贴层环状结构最外侧边缘至环状结构最内侧边缘的宽度为1~50mm。优选地,该结构的医用敷料贴,所述修复层的厚度为0.05~5mm。优选地,该结构的医用敷料贴,所述吸液层的厚度为2~5mm;所述锁水层的厚度为1~5mm,所述锁水层的气孔孔径为所述锁水层厚度的2~15倍。优选地,该结构的医用敷料贴,还包括贯穿所述接触层、所述吸收层以及所述保护层的通孔以及连通所述通孔与所述医用敷料贴边缘的开口。优选地,该结构的医用敷料贴,所述医用敷料贴的形状为矩形、圆形、菱形、椭圆形中的任意一种。优选地,该结构的医用敷料贴,所述接触层远离所述保护层的一侧表面上设置有离型层。优选地,该结构的医用敷料贴,所述黏贴层为硅酮凝胶层或CMC水胶体层;所述修复层为可降解聚乳酸层;所述吸液层为水性聚氨酯泡沫层;所述锁水层为丙烯酰胺-纤维素接枝共聚物层。进一步优选地,该结构的医用敷料贴,所述保护层为透明的聚氨酯薄膜层。本技术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1.本技术提供的医用敷料贴,包括接触层、吸收层和保护层。其中,接触层具有以与创面接触的修复层以及设置在修复层一侧表面以将医用敷料贴固定的黏贴层;吸收层具有设置在修复层远离黏贴层的另一侧表面的吸液层以及设置在吸液层远离修复层的一侧表面的锁水层,修复层、吸液层和锁水层上具有相连通的气孔。该结构的医用敷料贴为自粘性敷料,可稳定地固定在患者创面,无需另外设置固定装置,尤其适于需多次掀开换药的情形;修复层直接与创面接触,有助于创面组织的再生、康复,并防止创面肉芽组织进入吸收层,不粘连创面;吸液层能够吸收大量的渗出液,锁水层能够快速吸取吸液层中的渗出液并将其“锁住”,以促使吸液层继续快速吸收渗出液,提升了吸液层的吸液能力和吸液速率,从而使得接触层表面几乎无渗出液残留,减少人工擦洗次数。修复层、吸液层和保护层上具有相连通的气孔,增加了该医用敷料贴的透气性。2.本技术提供的医用敷料贴,黏贴层为环状结构,以使修复层中心区域露出并更好地贴附在创面。黏贴层的厚度由环状结构最外侧边缘至环状结构最内侧边缘逐渐减小至零,以与修复层平滑过渡,提升了患者的舒适度;环状结构外侧边缘较厚,增加了对创面的压力,与创面黏贴紧密,形成密闭创面环境,避免细菌侵入,并防止渗出液侧漏,换药时间长(7-10天)。3.本技术提供的医用敷料贴,锁水层可垂直吸收吸液称层中的渗出液,并将渗出液“锁住”,不会浸渍创面周围皮肤,减少并发症;锁水层具有气孔,在保证吸收层具有较强的吸液能力和较快的吸液速率的同时,还能提升医用敷料贴整体的透气性,有利于创面的呼吸作用,促进创面的愈合。4.本技术提供的医用敷料贴,还包括贯穿接触层、吸收层和保护层的通孔以及连通该通孔和医用敷料贴边缘的开口,适于气切手术需要插入气管套管以及胸部、腹部等手术需引入引流管的患者,可实现对气管套管或引流管外周进行良好的密封,有效防止渗出液及痰液渗漏,无需进行人工修剪,节约资源。5.本技术提供的医用敷料贴,接触层远离保护层的一层表面上设置有离型层,保护创面接触层表面不受污染,揭开离型层即可使用,简单易行。6.本技术提供的医用敷料贴,黏贴层为硅酮凝胶层或CMC水胶体层,修复层为可降解聚乳酸层,吸液层为水性聚氨酯泡沫层,锁水层为丙烯酰胺-纤维素接枝共聚物层。硅酮凝胶层具有很好的抑制疤痕生长的作用;CMC水胶体层能够促进微血管的增生和肉芽组织的形成,从而加速创面愈合;可降解聚乳酸层能够可根据创面不同部位渗出液分泌量的大小而发生不同程度的降解,继而来控制创面不同部位皮肤生长的愈合程度,并最终起到减少疤痕的效果;水性聚氨酯泡沫层和丙烯酰胺-纤维素接枝共聚物层均为吸湿性能非常好的化合物,吸液能力强,吸液速度快。而且,上述材料来源广泛,价廉易得,降低了该医用敷料贴的制造成本。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医用敷料贴,其特征在于,包括接触层、吸收层和保护层;/n其中,所述接触层具有以与创面接触的修复层以及设置在所述修复层一侧表面以将所述医用敷料贴固定的黏贴层;/n所述吸收层具有设置在所述修复层远离所述黏贴层的另一侧表面的吸液层以及设置在所述吸液层远离所述修复层的一侧表面的锁水层;/n所述保护层设置在所述吸收层远离所述接触层的一侧表面上;/n所述修复层、所述吸收层和所述保护层具有相连通的气孔。/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医用敷料贴,其特征在于,包括接触层、吸收层和保护层;
其中,所述接触层具有以与创面接触的修复层以及设置在所述修复层一侧表面以将所述医用敷料贴固定的黏贴层;
所述吸收层具有设置在所述修复层远离所述黏贴层的另一侧表面的吸液层以及设置在所述吸液层远离所述修复层的一侧表面的锁水层;
所述保护层设置在所述吸收层远离所述接触层的一侧表面上;
所述修复层、所述吸收层和所述保护层具有相连通的气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医用敷料贴,其特征在于,所述黏贴层为环状结构,所述黏贴层环状结构的最外侧边缘与所述修复层的最外侧边缘平齐;所述黏贴层的厚度由环状结构最外侧边缘至环状结构最内侧边缘逐渐减小至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医用敷料贴,其特征在于,所述黏贴层环状结构最外侧边缘的厚度为0.05~5mm,所述黏贴层环状结构最外侧边缘至环状结构最内侧边缘的宽度为1~50mm。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医用敷料贴,其特征在于,所述修复层的厚度为0.05~5mm。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庞雪丽,赵瑾,张前前,陈铭洲,钱一新,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科技城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