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层转换结构及建筑结构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883260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14 18:1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跨层转换结构及建筑结构体,包括:转换层,包括第一梁体及设于所述第一梁体下方的第二梁体;桁架本体,设于所述第一梁体与所述第二梁体之间,用于承载所述第一梁体的载荷并传递至与所述桁架本体相连的主体结构,且所述桁架本体可沿所述第一梁体或所述第二梁体的表面滑移。本实施例此方案结构受力及传力路径明确,桁架本体只承载竖向载荷,水平方向对转换层不产生约束,解决了传统的刚性连接方案中转换桁架带来的薄弱层、软弱层问题,消除了其对结构整体扭转控制的恶劣影响,从而可以满足抗震概念设计的要求,不需要再另外设置多余的结构加强措施,节约了成本;抗震设计概念清晰,是一种良好的抗震概念设计方案。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跨层转换结构及建筑结构体
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结构设计领域,特别是涉及跨层转换结构及建筑结构体。
技术介绍
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迅猛,多高层建筑规模愈发大型化,建筑功能日趋多样化,建筑造型愈发复杂化。基于此,大跨度转换结构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建筑结构设计中,用于满足上下层不同的建筑功能需求或建筑立面复杂的造型要求。其中,对于大跨度转换或上部荷载较大的转换结构,跨层转换桁架为最传统的主流解决方案。传统的跨层转换桁架弦杆与主体结构基本采用刚性连接方案,即转换桁架的上、下弦杆与上、下层主体结构梁融为一体,并且上、下弦杆和通过斜腹杆连接形成整体的跨层转换桁架。采用此方案的跨层转换桁架竖向刚度及承载力较好且构造简单。但竖向承载能力良好的跨层转换桁架同时具有巨大的水平抗侧刚度及水平抗剪承载力,因而转换桁架所在的楼层(下文简称转换层)的层顶和层底相对错动变形受到很大的限制,同时转换桁架大大增强了转换层抵抗水平力的能力。而转换层的下一个楼层层顶与层底之间可以正常水平变形、水平错动变形能力与转换层相比明显较大,同时下一个楼层抵抗水平力的能力明显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跨层转换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n转换层,包括第一梁体及设于所述第一梁体下方的第二梁体;/n桁架本体,设于所述第一梁体与所述第二梁体之间,用于承载所述第一梁体的载荷并传递至与所述桁架本体相连的主体结构,且所述桁架本体可沿所述第一梁体或所述第二梁体的表面滑移。/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跨层转换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转换层,包括第一梁体及设于所述第一梁体下方的第二梁体;
桁架本体,设于所述第一梁体与所述第二梁体之间,用于承载所述第一梁体的载荷并传递至与所述桁架本体相连的主体结构,且所述桁架本体可沿所述第一梁体或所述第二梁体的表面滑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层转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桁架本体包括上下布置且相连的第一弦体和第二弦体,所述第一弦体与所述第一梁体的下表面滑动连接,所述第二弦体与所述第二梁体固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层转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桁架本体包括上下布置且相连的第一弦体和第二弦体,所述第一弦体与所述第一梁体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弦体与所述第二梁体的表面滑移配合。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跨层转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弦体平行设于所述第二梁体的上方且可沿所述第二梁体的上表面平移。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跨层转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弦体包括弦板,所述弦板的表面与所述第二梁体的上表面相平行。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跨层转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弦体包括:
弦杆,置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浩晋张涛孟春光李丰晨
申请(专利权)人: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