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杨佳魏专利>正文

一种基于救生浮板的救生控制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4880334 阅读:4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14 18:0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救生浮板的救生控制方法,所述救生浮板包括壳体、腰带、微型压缩气瓶、硬管和气囊,所述壳体的顶端固定有外轴,所述微型压缩气瓶固定在壳体的底部外侧,所述排出管的边侧设置有密封层,所述硬管贯穿壳体,且硬管与软管相互连接,并且软管贯穿活动窗,所述硬管与密封层的外侧相互连接,所述软管与气囊的底端相互连接,且气囊安装在壳体的外侧。该可自动展开的游泳教学用救生浮板,采用新型的结构设计,使得本装置的装配不会影响使用者正常的游泳活动的进行,不会对使用者的泳姿造成影响,并且在使用者遇到紧急情况需要自救时,可以快速的触发展开,面积较大且浮力足够,可以为腿部抽筋的使用者提供足够的浮力以及支撑。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救生浮板的救生控制方法本申请是申请日为2019年01月24日提交的申请号为201910070091.9,专利技术名称为一种可自动展开的游泳教学用救生浮板的中国专利技术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本专利技术涉及教育
,具体为一种基于救生浮板的救生控制方法。
技术介绍
游泳是一项对人身体的心肺功能和肌肉等方面都有一定锻炼的运动,长期游泳可以改善心血管系统,可以提高肺活量,肌肉的力量、速度、耐力和关节的灵活性都能够得到提高,并且游泳特别适合初、高中的学生,有利于增强初、高中学生的体质,并且目前初、高中都在不同程度的推广游泳学习,越来越多的初、高中学生参与到学习游泳的活动中,在初、高中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就需要用到相关的教学救援装置,以保证初、高中学生在学习游泳过程中的安全。在对初、高中学生进行游泳教学的过程中发现,现有的一些保护装置,如充气游泳圈、水袖和浮板等,虽然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但是由于体积和佩戴位置的原因,无法令初、高中学生形成正确的游泳姿势,并在实际使用中发现以下问题:1.充气游泳圈和水袖由于均需要充气,所以体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救生浮板的救生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救生浮板包括壳体(1)、腰带(7)、微型压缩气瓶(11)、硬管(14)和气囊(16),所述壳体(1)的顶端连接有外轴(2),且外轴(2)的顶端安装有旋转板(21),所述旋转板(21)通过外轴(2)与壳体(1)构成转动机构,并且旋转板(21)的下端面固定有功能弹簧(22)和背板(23),所述功能弹簧(22)为涡旋弹簧,且套设于外轴(2)上;所述功能弹簧(22)的底端固定在壳体(1)的上端面,且背板(23)与触发杆(3)的顶端相互连接,所述触发杆(3)的顶端高于背板(23)的底端;所述触发杆(3)固定在连接齿轮(31)的边侧,且连接齿轮(31)安...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救生浮板的救生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救生浮板包括壳体(1)、腰带(7)、微型压缩气瓶(11)、硬管(14)和气囊(16),所述壳体(1)的顶端连接有外轴(2),且外轴(2)的顶端安装有旋转板(21),所述旋转板(21)通过外轴(2)与壳体(1)构成转动机构,并且旋转板(21)的下端面固定有功能弹簧(22)和背板(23),所述功能弹簧(22)为涡旋弹簧,且套设于外轴(2)上;所述功能弹簧(22)的底端固定在壳体(1)的上端面,且背板(23)与触发杆(3)的顶端相互连接,所述触发杆(3)的顶端高于背板(23)的底端;所述触发杆(3)固定在连接齿轮(31)的边侧,且连接齿轮(31)安装在壳体(1)的内壁顶端,并且连接齿轮(31)的底端与弹出板(4)的上端面相互连接,所述连接齿轮(31)与弹出板(4)为啮合连接;所述弹出板(4)的上端面与限位板(17)的下端面滑动连接,且限位板(17)固定在壳体(1)的内壁边侧,并且弹出板(4)贯穿壳体(1)的侧壁,所述弹出板(4)的内边侧固定有工作弹簧(41),且工作弹簧(41)与安装板(42)相互连接,并且安装板(42)上安装有卷筒(43),所述弹出板(4)上开设有活动窗(44),且弹出板(4)的下端面固定有卡板(45),并且卡板(45)的边侧安装有贯穿针(46),所述贯穿针(46)为中空结构,贯穿针(46)在触发后其尖锐不仅贯穿排出管(12)和壳体(1)进入硬管(14)中,利用其中空结构将微型压缩气瓶(11)中的气体输送进硬管(14)中;所述卷筒(43)上固定有拉绳(5),且拉绳(5)上固定有固定板(6),并且拉绳(5)贯穿密封套(10),同时密封套(10)固定在壳体(1)的底端,所述拉绳(5)与腰带(7)相互连接,所述壳体(1)的内壁上固定有内轴(8)和上板(9),且上板(9)与安装板(42)的底端相互连接,所述微型压缩气瓶(11)固定在壳体(1)的底部外侧,且微型压缩气瓶(11)上安装有排出管(12),并且排出管(12)贯穿壳体(1),所述排出管(12)的边侧设置有密封层(13),所述硬管(14)贯穿壳体(1),且硬管(14)与软管(15)相互连接,并且软管(15)贯穿活动窗(44),所述硬管(14)与密封层(13)的外侧相互连接,所述软管(15)与气囊(16)的底端相互连接,且气囊(16)安装在壳体(1)的外侧;
所述内轴(8)上安装有下板(81),且下板(81)的下端面固定有第一连接轴(82),并且第一连接轴(82)与推拉杆(83)的顶端相互连接,所述推拉杆(83)的底端安装在侧轴(84)上,且侧轴(84)安装在垂直板(85)的边侧,并且垂直板(85)安装在第二连接轴(86)上,所述第二连接轴(86)固定在壳体(1)的内壁上;
所述下板(81)和上板(9)均在壳体(1)内对称分布有2个,且2个下板(81)之间的间距大于2个上板(9)之间的间距,并且2个下板(81)之间的间距和2个上板(9)之间的间距均小于固定板(6)的长度;
所述推拉杆(83)通过第一连接轴(82)与下板(81)构成转动机构,且下板(81)通过内轴(8)与壳体(1)构成转动机构,并且推拉杆(83)通过侧轴(84)与垂直板(85)构成转动机构,同时垂直板(85)通过第二连接轴(86)与壳体(1)构成转动机构;
稳定未触发状态下固定板(6)位于上板和下板之间,垂直板(85)挡住卡板(45)从而阻止弹出板(4)的弹出,触发状态下垂直板85的顶端旋转并推动卡板(45),在推动到一个较小距离后,垂直板(85)的顶端由于旋转,在垂直方向上下位置下降,并与卡板(45)滑动脱离,卡板(45)不再被限制,弹出板(4)弹出;
所述救生控制方法包括:
(1)通过装有尼龙粘扣的腰带7,将腰带7固定在腰上,拉绳5的长度可以根据使用者的习惯调节,将拉绳5缠绕在腰带7上或者从腰带7上取下,将装置整体投入水中,装置整体会漂浮在水面上,并距离使用者一定距...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佳魏
申请(专利权)人:杨佳魏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