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发动机增压器回油管油气分离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877392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14 18:02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应用于增压发动机技术领域的发动机增压器回油管油气分离装置,所述的发动机增压器回油管油气分离装置的油气分离部件壳体(1)内的隔板Ⅰ(2)将油气分离部件(1)分为腔体Ⅰ(3)和腔体Ⅱ(4),增压器回油管(5)与腔体Ⅰ(3)连通,隔板Ⅰ(2)上设置缝隙部(6),腔体Ⅱ(4)内还设置隔板Ⅱ(7),隔板Ⅱ(7)一侧的腔体Ⅱ(4)上设置分离气体出口管(8),隔板Ⅱ(7)另一侧的腔体Ⅱ(4)上设置分离油液出口管(9),本发明专利技术所述的发动机增压器回油管油气分离装置,能够有效解决增压器回油管的油气分离问题,从而获得增压器回油管漏气量,保障增压发动机的曲通专项试验测量数据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发动机增压器回油管油气分离装置
本专利技术属于增压发动机
,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发动机增压器回油管油气分离装置。
技术介绍
增压发动机在进行曲通专项试验时,需要测量活塞漏气量参数。试验时,台架测试设备连接发动机罩盖上的曲通接口,其漏气量为活塞漏气量加上增压器回油管漏气量的总和。因此,无法单独测出活塞漏气量和增压器回油管漏气量。为准确测量活塞漏气量,需在测量曲通总漏气量的基础上减去增压器回油管漏气量。由于增压器回油管内为油气混合物,无法直接接到活塞漏气仪上,无法准确减去增压器回油管漏气量。因此,无法有效准确获得活塞漏气量的参数数值。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能够有效解决增压器回油管的油气分离问题,从而获得增压器回油管漏气量,最终保障增压发动机的曲通专项试验测量数据的准确性和有效性的发动机增压器回油管油气分离装置。要解决以上所述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为:本专利技术为一种发动机增压器回油管油气分离装置,包括油气分离部件壳体,油气分离部件壳体内设置隔板Ⅰ,隔板Ⅰ将油气分离部件分为腔体Ⅰ和腔体Ⅱ,增压器回油管与腔体Ⅰ连通,隔板Ⅰ上设置连通腔体Ⅰ和腔体Ⅱ的缝隙部,腔体Ⅱ内还设置隔板Ⅱ,隔板Ⅱ一侧的腔体Ⅱ上设置分离气体出口管,隔板Ⅱ另一侧的腔体Ⅱ上设置分离油液出口管。所述的腔体Ⅱ内的隔板Ⅱ上按间隙设置多个分离气体通孔,隔板Ⅱ上表面设置隔板Ⅱ迷宫,隔板Ⅱ迷宫的迷宫出口与隔板Ⅱ上的泄油孔连通。r>所述的隔板Ⅰ上部与油气分离部件壳体顶部连接,隔板Ⅰ下部与油气分离部件壳体底部设置缝隙部。所述的隔板Ⅱ一侧与隔板Ⅰ连接,隔板Ⅰ另一侧与油气分离部件壳体侧部连接,隔板Ⅱ倾斜布置。所述的隔板Ⅱ与油气分离部件壳体侧部呈锐角夹角结构,泄油孔设置在隔板Ⅱ与油气分离部件壳体侧部结合部位。所述的分离气体出口管与漏气量测量仪连通,分离油液出口管与发动机油底壳连通。所述的隔板Ⅱ包括多个,多个隔板Ⅱ从靠近分离气体出口管位置到分离油液出口管位置按间隙布置。每相邻两个隔板Ⅱ按间隙布置,每相邻两个隔板Ⅱ平行布置。所述的分离气体出口管一端延伸到油气分离部件壳体内部,分离气体出口管另一端延伸到油气分离部件壳体外部,分离油液出口管一端延伸到油气分离部件壳体内部,分离油液出口管另一端延伸到油气分离部件壳体外部。所述的油气分离部件壳体顶部设置与腔体Ⅰ连通的油液进油管,油液进油管一端延伸到油气分离部件壳体内部,油液进油管另一端延伸到油气分离部件壳体外部,增压器回油管与油液进油管连通。采用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能得到以下的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发动机增压器回油管油气分离装置,在进行增压器回油管漏气量测量时,需要将发动机增压器回油管油气分离装置的腔体Ⅰ与增压发动机的增压器回油管连通,而将分离气体出口管与漏气量测量仪连通,将分离油液出口管与油底壳连通。这样,增压发动机在台架测试设备上启动后,增压发动机的回油(油气混合物)先通过增压器回油管进入腔体Ⅰ,隔板Ⅰ阻止回油,使得回油向下移动,而后,回油从位于腔体Ⅰ下部的缝隙部进入腔体Ⅱ下部,此时,回油中的油液进入分离油液出口管,再流回油底壳,而回油中的气体上浮,经过隔板Ⅱ,隔板Ⅱ再次对气体中的油液进行分离,气体一直上浮,直到进入分离气体出口管,再进入漏气量测量仪实现收集测量。而经过隔板Ⅱ再次分离的油液,则从隔板Ⅱ上流下,流到腔体Ⅱ下部,再进入分离油液出口管,流回油底壳。这样,能够方便快捷实现增压器回油的油气分离,准确获得增压器回油的气体,从而获得增压器回油管漏气量数据,提高漏气量试验精准度。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发动机增压器回油管油气分离装置,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制造成本低,能够有效解决增压器回油管的油气分离问题,从而获得增压器回油管漏气量,最终保障增压发动机的曲通专项试验测量数据的准确性和有效性。附图说明下面对本说明书各附图所表达的内容及图中的标记作出简要的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发动机增压器回油管油气分离装置的原理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发动机增压器回油管油气分离装置的内部结构示意图;附图中标记分别为:1、油气分离部件壳体;2、隔板Ⅰ;3、腔体Ⅰ;4、腔体Ⅱ;5、增压器回油管;6、缝隙部;7、隔板Ⅱ;8、分离气体出口管;9、分离油液出口管;10、分离气体通孔;11、油底壳;12、油液进油管;13、漏气量测量仪。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对照附图,通过对实施例的描述,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如所涉及的各构件的形状、构造、各部分之间的相互位置及连接关系、各部分的作用及工作原理等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如附图1、附图2所示,本专利技术为一种发动机增压器回油管油气分离装置,包括油气分离部件壳体1,油气分离部件壳体1内设置隔板Ⅰ2,隔板Ⅰ2将油气分离部件1分为腔体Ⅰ3和腔体Ⅱ4,增压器回油管5与腔体Ⅰ3连通,隔板Ⅰ2上设置连通腔体Ⅰ3和腔体Ⅱ4的缝隙部6,腔体Ⅱ4内还设置隔板Ⅱ7,隔板Ⅱ7一侧的腔体Ⅱ4上设置分离气体出口管8,隔板Ⅱ7另一侧的腔体Ⅱ4上设置分离油液出口管9。上述结构,在进行增压器回油管漏气量测量时,需要将发动机增压器回油管油气分离装置的腔体Ⅰ3与增压发动机的增压器回油管5连通,而将分离气体出口管8与漏气量测量仪连通,将分离油液出口管9与油底壳连通。这样,增压发动机在台架测试设备上启动后,增压发动机的回油(油气混合物)先通过增压器回油管5进入腔体Ⅰ3,隔板Ⅰ2阻止回油,使得回油向下移动,而后,回油从位于腔体Ⅰ3下部的缝隙部6进入腔体Ⅱ4下部,此时,回油中的油液进入分离油液出口管9,再流回油底壳,而回油中的气体上浮,经过隔板Ⅱ7,隔板Ⅱ7再次对气体中的油液进行分离,气体一直上浮,直到进入分离气体出口管8,再进入漏气量测量仪实现收集测量。而经过隔板Ⅱ7再次分离的油液,则从隔板Ⅱ7上流下,流到腔体Ⅱ下部,再进入分离油液出口管,流回油底壳。这样,能够方便快捷实现增压器回油的油气分离,准确获得增压器回油的气体,从而获得增压器回油管漏气量数据,提高漏气量试验精准度。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发动机增压器回油管油气分离装置,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制造成本低,能够有效解决增压器回油管的油气分离问题,从而获得增压器回油管漏气量,最终保障增压发动机的曲通专项试验测量数据的准确性和有效性。所述的腔体Ⅱ4内的隔板Ⅱ7上按间隙设置多个分离气体通孔10,隔板Ⅱ7上表面设置隔板Ⅱ迷宫,隔板Ⅱ迷宫的迷宫出口与隔板Ⅱ7上的泄油孔连通。上述结构,从腔体Ⅱ下部上浮的气体通过隔板Ⅱ7时,从分离气体通孔10通过,而气体中仍然残留的油液,则落在隔板Ⅱ7上表面,沿着隔板Ⅱ迷宫流动,直到流动到迷宫出口,然后油液进入隔板Ⅱ7上的泄油孔,从泄油孔落下,落到腔体Ⅱ下部。这部分油液进入分离油液出口管9,再流回油底壳,实现二次分离。所述的隔板Ⅰ2上部与油气分离部件壳体1顶部连接,隔板Ⅰ2下部与油气分离部件壳体1底部设置缝隙部6。上述结构,隔板Ⅰ2实际上处于垂直状态,增压器回油管的回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发动机增压器回油管油气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油气分离部件壳体(1),油气分离部件壳体(1)内设置隔板Ⅰ(2),隔板Ⅰ(2)将油气分离部件(1)分为腔体Ⅰ(3)和腔体Ⅱ(4),增压器回油管(5)与腔体Ⅰ(3)连通,隔板Ⅰ(2)上设置连通腔体Ⅰ(3)和腔体Ⅱ(4)的缝隙部(6),腔体Ⅱ(4)内还设置隔板Ⅱ(7),隔板Ⅱ(7)一侧的腔体Ⅱ(4)上设置分离气体出口管(8),隔板Ⅱ(7)另一侧的腔体Ⅱ(4)上设置分离油液出口管(9)。/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发动机增压器回油管油气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油气分离部件壳体(1),油气分离部件壳体(1)内设置隔板Ⅰ(2),隔板Ⅰ(2)将油气分离部件(1)分为腔体Ⅰ(3)和腔体Ⅱ(4),增压器回油管(5)与腔体Ⅰ(3)连通,隔板Ⅰ(2)上设置连通腔体Ⅰ(3)和腔体Ⅱ(4)的缝隙部(6),腔体Ⅱ(4)内还设置隔板Ⅱ(7),隔板Ⅱ(7)一侧的腔体Ⅱ(4)上设置分离气体出口管(8),隔板Ⅱ(7)另一侧的腔体Ⅱ(4)上设置分离油液出口管(9)。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增压器回油管油气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腔体Ⅱ(4)内的隔板Ⅱ(7)上按间隙设置多个分离气体通孔(10),隔板Ⅱ(7)上表面设置隔板Ⅱ迷宫,隔板Ⅱ迷宫的迷宫出口与隔板Ⅱ(7)上的泄油孔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发动机增压器回油管油气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隔板Ⅰ(2)上部与油气分离部件壳体(1)顶部连接,隔板Ⅰ(2)下部与油气分离部件壳体(1)底部设置缝隙部(6)。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动机增压器回油管油气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隔板Ⅱ(7)一侧与隔板Ⅰ(2)连接,隔板Ⅰ(2)另一侧与油气分离部件壳体(1)侧部连接,隔板Ⅱ(7)倾斜布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发动机增压器回油管油气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隔板Ⅱ(7)与油气分离部件壳体(1)侧部呈锐角夹角结构,泄油孔设置在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辉崔克天狄小祥田文化罗丰伟
申请(专利权)人:宜宾凯翼汽车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