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口径天线均载支撑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871956 阅读:10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10 19:2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一种大口径天线均载支撑结构,由平面框架、中央圆环、抗扭梁、支脚梁、V型梁、驱动齿弧、空间支撑、平衡箱、伞形支撑组成。中央圆环连接在平面框架中心,抗扭梁连接于平面框架四个端点处,同时在平面框架四个端点处设计有用来连接副面撑腿的支脚梁。V型梁和驱动齿弧均为平面结构,两者相互垂直,且均连接于平面框架下方。V型梁两端连接于平面框架横向两端点处,驱动齿弧两端连接于平面框架竖向两端点处。V型梁和驱动齿弧相交于V型梁顶点处。空间支撑连接在V型梁两端和驱动齿弧腰部两侧。平衡箱设计在V型梁顶点处。该种形式的支撑,与天线结构浑然一体,代替了传统大天线的四座和八边框支撑结构,结构合理、紧凑,重量轻。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大口径天线均载支撑结构
本技术涉及一种大口径天线,特别是涉及一种大口径天线均载支撑结构,属于天线结构

技术介绍
传统大天线结构设计中,常常需要设计空间八边框和四座结构,天线反射体载荷通过八边框结构传递给四座架构,进而才能传递到天线的支撑结构:俯仰轴承座和驱动齿弧。为尽量使天线主反射体的变形均匀化,八边框结构一般结构尺寸庞大且很重。这样的结构使得天线总重量增加,天线成本升高,更重要的是,由于俯仰轴和驱动齿弧对八边框结构的支撑刚度不一致,直接导致反射体变形出现区域化不均匀现象。除此之外,在传统天线结构设计中,副面及撑调机构直接支撑在反射体上,导致反射体变形出现局部突变的情况,而且还会导致反射体变形程“船型”的趋势,这种反射体非均匀变形将天线的性能指标大大降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克服上述不足之处,提供一种大口径天线均载支撑结构,实现天线反射体均匀支撑和变形,提高大口径天线的性能指标。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为:所述一种大口径天线均载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平面框架(1)、中央圆环(2)、抗扭梁(3)、支脚梁(4)、伞形支撑(5)、V型梁(6)、驱动齿弧(7)、空间支撑(8)、平衡箱(9);所述平面框架(1)包括横梁(1.1)、竖梁(1.2)、菱形梁(1.3)、旋转轴(1.4);横梁(1.1)与竖梁(1.2)呈十字分布形式固定连接,菱形梁(1.3)将横梁(1.1)与竖梁(1.2)四角依次固定相连;旋转轴(1.4)处于横梁(1.1)内;所述中心圆环(2)固定于平面框架(1)的中心位置,为周向对称结构;所述抗扭梁(3)共有四处,对称分布于平面框架(1)中横梁(1.1)与竖梁(1.2)的四个端点靠内的位置处,提供天线的抗扭刚度,提高整个天线系统的固有频率;所述支脚梁(4)共有四处,对称分布于平面框架(1)中横梁(1.1)与竖梁(1.2)的四个端点靠外的位置处,用于支撑天线的副面及撑调机构;所述伞形支撑(5)呈周向均匀分布,分散的外端连接天线底面,集中的内端相交于平衡箱(9)中心;所述V型梁(6)顶端交汇于驱动齿弧(7)中点,两个末端与横梁(1.1)两端固定连接;所述驱动齿弧(7)两端连接在竖梁(1.2)两端,为整个天线俯仰转动提供接口;所述空间支撑(8)由4根单梁构成,连接V型梁(6)末端与驱动齿弧(7)中间腰部位置,起提高驱动齿弧(7)侧向稳定的作用;所述平衡箱(9)连接于V型梁(6)顶点处,在天线俯仰运动时,平衡箱(9)用于平衡天线对转动轴(1.4)的力矩并减小驱动电机负载。进一步的优选方案,所述一种大口径天线均载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旋转轴(1.4)为整个天线俯仰运动的旋转中心,承受整个天线俯仰部分的载荷。进一步的优选方案,所述一种大口径天线均载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心圆环(2)能够连接到天线底面中心轴线处,作为天线支撑面之一;当天线位于指平或者低仰角姿态时,中央圆环(2)为主要传力点。进一步的优选方案,所述一种大口径天线均载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伞形支撑(5)包括伞骨(5.1)和加强骨架(5.2),伞骨(5.1)呈周向均匀分布,环形的加强骨架(5.2)固定在伞骨中间位置。进一步的优选方案,所述一种大口径天线均载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伞形支撑(5)承受沿天线轴向的载荷。有益效果本技术提出的大口径天线均载支撑结构,由平面框架、中央圆环、抗扭梁、支脚梁、V型梁、驱动齿弧、空间支撑、平衡箱、伞形支撑组成。平面框架为平面菱形桁架,菱形对角线分别形成的两个通轴相交于平面框架中心,此中心为天线方位旋转中心,其中横向通轴为天线俯仰旋转轴。中央圆环连接在平面框架中心,抗扭梁连接于平面框架四个端点处,同时在平面框架四个端点处设计有用来连接副面撑腿的支脚梁。V型梁和驱动齿弧均为平面结构,两者相互垂直,且均连接于平面框架下方。V型梁平面、驱动齿弧平面、平面框架之间形成空间两两垂直的位置关系,其中V型梁两端连接于平面框架横向两端点处,驱动齿弧两端连接于平面框架竖向两端点处。V型梁和驱动齿弧相交于V型梁顶点处。空间支撑连接在V型梁两端和驱动齿弧腰部两侧。平衡箱设计在V型梁顶点处,同时连接在该点处的还有伞形支撑。伞形支撑上表面、抗扭梁上表面、中央圆环上表面共同形成大口径天线的均载支撑面,伞形支撑主要承受天线轴向载荷,中央圆环和抗扭梁主要承担天线水平载荷,支脚梁仅承受副面及撑调机构的载荷。该种形式的支撑,与天线结构浑然一体,代替了传统大天线的四座和八边框支撑结构,具有结构合理、紧凑,重量轻,成本低,外观优美的特点。本专利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专利技术的实践了解到。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图1为技术天线均载支撑结构的主视图。图2为技术天线均载支撑结构的侧视图。图3为技术天线均载支撑结构的俯视图。图4为技术天线均载支撑结构的轴测视图。图5为平面框架俯视图。图6为伞形支撑主视图。图7为伞形支撑俯视图。图8为V型梁正视图。附图标记说明:1-平面框架、1.1-横梁、1.2-竖梁、1.3-菱形梁、1.4-旋转轴、2-中央圆环、3-抗扭梁、4-支脚梁、5-伞形支撑、5.1-伞骨、5.2-加强骨架、6-V型梁、6.1-第一侧梁、6.2-第二侧梁、7-驱动齿弧、8-空间支撑、9-平衡箱。具体实施方式下面本技术将结合附图中的实例作进一步描述:如图1至图4所示,本技术主要包括平面框架、中央圆环、抗扭梁、支脚梁、伞形支撑、V型梁、驱动齿弧、空间支撑、平衡箱,平面框架1上平面焊接有中央圆环2、抗扭梁3和支脚梁4,下平面上焊接有V型梁6、驱动齿弧7,V型梁6和抗扭梁7之间连接有空间支撑8,同时在V型梁6、驱动齿弧7交点处连接有伞形支撑5和平衡箱9。平面框架1、V型梁6、驱动齿弧7、空间支撑8形成空间对称的四棱锥形刚性结构;中央圆环2、抗扭梁3、伞形支撑5共同形成大口径天线的均载支撑平面;支脚梁4辅助形成大口径天线均载支撑平面。所述平面框架1包括横梁1.1、竖梁1.2、菱形梁1.3、旋转轴1.4,如图5所示,横梁1.1与竖梁1.2呈十字分布形式固定连接,菱形梁1.3将横梁1.1与竖梁1.2四角依次固定相连;旋转轴1.4处于横梁1.1内;旋转轴1.4为整个天线俯仰运动的旋转中心,承受整个天线俯仰部分的载荷。所述中央圆环2固定于平面框架1的中心,确切的说是固定于横梁1.1和竖梁1.2的相交处,为周向对称结构,连接到天线底面中心处,是天线支撑面之一;当天线位于指平或者低仰角姿态时,中央圆环2为主要传力点。所述抗扭梁3共有四处,对称分布于平面框架1的四个端点处,抗扭梁支撑在天线底面四个对称位置处,为整个天线提供很好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大口径天线均载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平面框架(1)、中央圆环(2)、抗扭梁(3)、支脚梁(4)、伞形支撑(5)、V型梁(6)、驱动齿弧(7)、空间支撑(8)、平衡箱(9);/n所述平面框架(1)包括横梁(1.1)、竖梁(1.2)、菱形梁(1.3)、旋转轴(1.4);横梁(1.1)与竖梁(1.2)呈十字分布形式固定连接,菱形梁(1.3)将横梁(1.1)与竖梁(1.2)四角依次固定相连;旋转轴(1.4)处于横梁(1.1)内;/n所述中央圆环(2)固定于平面框架(1)的中心位置,为周向对称结构;/n所述抗扭梁(3)共有四处,对称分布于平面框架(1)中横梁(1.1)与竖梁(1.2)的四个端点靠内的位置处,提供天线的抗扭刚度,提高整个天线系统的固有频率;/n所述支脚梁(4)共有四处,对称分布于平面框架(1)中横梁(1.1)与竖梁(1.2)的四个端点靠外的位置处,用于支撑天线的副面及撑调机构;/n所述伞形支撑(5)呈周向均匀分布,分散的外端连接天线底面,集中的内端相交于平衡箱(9)中心;/n所述V型梁(6)顶端交汇于驱动齿弧(7)中点,两个末端与横梁(1.1)两端固定连接;/n所述驱动齿弧(7)两端连接在竖梁(1.2)两端,为整个天线俯仰转动提供接口;/n所述空间支撑(8)由4根单梁构成,连接V型梁(6)末端与驱动齿弧(7)中间腰部位置,起提高驱动齿弧(7)侧向稳定的作用;/n所述平衡箱(9)连接于V型梁(6)顶点处,在天线俯仰运动时,平衡箱(9)用于平衡天线对转动轴(1.4)的力矩并减小驱动电机负载。/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大口径天线均载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平面框架(1)、中央圆环(2)、抗扭梁(3)、支脚梁(4)、伞形支撑(5)、V型梁(6)、驱动齿弧(7)、空间支撑(8)、平衡箱(9);
所述平面框架(1)包括横梁(1.1)、竖梁(1.2)、菱形梁(1.3)、旋转轴(1.4);横梁(1.1)与竖梁(1.2)呈十字分布形式固定连接,菱形梁(1.3)将横梁(1.1)与竖梁(1.2)四角依次固定相连;旋转轴(1.4)处于横梁(1.1)内;
所述中央圆环(2)固定于平面框架(1)的中心位置,为周向对称结构;
所述抗扭梁(3)共有四处,对称分布于平面框架(1)中横梁(1.1)与竖梁(1.2)的四个端点靠内的位置处,提供天线的抗扭刚度,提高整个天线系统的固有频率;
所述支脚梁(4)共有四处,对称分布于平面框架(1)中横梁(1.1)与竖梁(1.2)的四个端点靠外的位置处,用于支撑天线的副面及撑调机构;
所述伞形支撑(5)呈周向均匀分布,分散的外端连接天线底面,集中的内端相交于平衡箱(9)中心;
所述V型梁(6)顶端交汇于驱动齿弧(7)中点,两个末端与横梁(1.1)两端固定连接;
所述驱动齿弧(7)...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东伟赵武林张萍李燕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九研究所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陕西;6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