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换热器元件(30)由内铜管(32)和外铜管(34)形成。内管(32)的整个外表面大致与外管(34)的整个内表面接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换热器元件以及利用该换热器元件的水加热器和 热泵。本专利技术主要用于家用热水加热器,并且在下文中将参照该应用来 对本专利技术进行描述。然而,本专利技术不限于该特定用途,并且换热器还 适用于在各种换热器应用中加热除水以外的流体。
技术介绍
在包括澳大利亚、欧洲和美国的许多管辖区域中的监管机构要求 在家用热水加热器中所用的换热器元件具有将循环流经换热器的加热 流体与在热水罐中被加热的水分隔开的两层金属。这是为了确保即使 金属层中的一层损坏也不会^吏换热器流体与供IH吏用者的水混合。一种已知的"双壁式"热水加热器利用缠绕在圆筒形钢制7jC罐的 外侧的铜管。经过铜管泵送换热器流体。然而,该装置难于制造并且制造成;M目对较高,尤其是绕大约600 mm直径的罐滚轧管的步骤。 该装置还具有相对较差的热交换效率,因为作为导体,钢比铜的效果 小几乎三十倍。另一种已知的"双壁式"热水加热器利用定位于水罐内的管的内 侧的一巻铜管。该装置也是制造困难并且制造成4^目对较高。确保铜 管与管内部进行良好的面-面接触是困难的,而良好的面-面接触对 于良好的热交换效率来说是必需的。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克服或基本改进至少一个或多个上述现有技术的缺陷。因此,第一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由内铜管和外铜管所形成的换 热器元件,其中内管的整个外表面大致与外管的整个内表面接触。在一种形式中,外管的内径大致等于内管的外径,使得外管的大约100 %的内表面与内管的外表面接触。在另一种形式中,外管的内表面包括凹紋或沟槽并且外管的最小直径大致等于内管的外径,使得外管的大约80%的内表面与内管的外 表面接触。在实施方式中,该元件优选地大致为圆筒形形状,并且极优选地 具有由螺旋形的内管及外管所形成的圆筒形壁。在再一实施方式中,该元件优选地为大致圆筒形形状,并具有由 螺旋形的内管和外管所形成的圆筒形壁,并且该元件包括附连到螺旋 形的外管的外部的外圆筒形壁。在另一实施方式中,该元件优选地为大致圆筒形形状,并具有由 螺旋形的内管及外管所形成的圆筒形壁,并且该元件包括附连到螺旋 形外管的内部的内圆筒形壁。在又一实施方式中,该元件优选地为大致圆筒形状,并具有由螺 旋形的内管及外管所形成的圆筒形壁,并且该元件包括分别附连到螺 旋形外管的内圆筒形壁的内部和螺旋形外管的外部的外圆筒形壁。该元件优选地具有两个大致纵向的入口部和出口部, 一个从圆筒 的第一端部延伸,并且另一个穿过圆筒内部从圆筒的第二端部延伸至 圆筒的第一端部。第二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包括罐和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面的换 热器元件的水加热器。第三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形成换热器元件的方法,该方法包括 以下步骤a. 拉伸第一铜管和第二铜管,第一管的外径小于第二管的内径;b. 将第一管插入到第二管内;c. 使管穿过适于将第二管挤压到第一管上的辊轧成形机,使得第一管的整个外表面大致与第二管的整个内表面接触;d. 将经过挤压的管退火;e. 将所述管弯曲成所需的构造;以及f. 将经过弯曲的管退火。步骤e.优选地包括将管弯曲成大致圆筒形形状,极优选地具有由 螺旋形的管形成圆筒形壁的步骤。步骤a.优选地包括拉伸具有内凹紋或沟槽的第二管。第四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热水热泵,其包括热泵回路,该热泵回路包括蒸发器盘管、压缩机、与7jc体成热交 换关系的冷凝器盘管以及恒温膨胀阀(TX阀),该回路适合容纳制冷剂 糾,其中,冷凝器盘管^l: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的换热器元件的形式。 附图说明现仅以举例方式并参照附图来描述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其中图1A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水加热器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示意性横截面 侧视图,该水加热器具有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换热器元件的第一实施方式;图1B是图1A示出的换热器元件的横截面端视图;图2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水加热器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示意性横截面侧视图;图3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水加热器的第三实施方式的示意性横截面侧视图;图4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水加热器的第四实施方式的示意性横截面侧视图;图5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换热器元件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横截面端视图; 图6是4艮据本专利技术的热水热泵的实施方式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图1A示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家用热水加热器10的第一实施方式。该 水加热器10包括分别带有常形上端部14和,形下端部16的250升容 积的绝热钢制圆筒形罐12。罐12以其纵向轴线成大致竖直的方式安 装。常形上端部14具有带有外凸缘20的中央颈缩开口 18。使用时, 罐12几乎完全充满水。罐12还具有位于,形上端部14内的第一热水出口 22以及位于官 形下端部16中的第一冷水入口 24。操作时,出口22连接到家用管道 设备。操作时,入口 24连接到自来7jC供源。罐12还具有第二热水出 口 26和第二冷水入口 20,第二热水出口 26和第二冷水入口 20例如 能够用来,12并联连接到太阳能热水加热器。换热器元件30的第一实施方式穿过开口 18插入到罐内部。如图 1B最佳示出的,元件30分别形成有内铜管32和外铜管34。内管32 的外径大致等于外管34的内径,4吏得内管32的整个外表面大致与外 管34的整个内表面接触。大致接触的该内表面和该外表面使通过内管 32内部所泵送的高温制冷剂流体(例如,水或乙二醇或它们的混合物) 到罐12内的水的热传递最大化。换热器元件30还具有入口部38和出 口部40。由被供能的加热元件30所引起的罐12内的7jMt环由箭头标 示出。水加热器10的一个优点在于,由于经由开口 18将元件30引入 到罐12内,所以其成4^目对较低并且制造简单。另一优点在于,由于 制冷流体经由具有相对较高导热性的铜管32和34对水直接进行热传 递,所以本专利技术具有较高的效率。构建加热元件30包括以下步骤。首先,将两个铜管拉伸至大约19 米的长度。小直径管32具有5.0 mm的内径以及5.5 mm的外径。大 直径外管34具有5.7 mm的内径以及6.3 mm的外径。内管32的外径 与外管34的内径之间的差异容许内管32插入到外管34内。在此阶段, 内管32的外表面与外管34的内表面之间存在小间隙。然后,将两个 管32和34馈送通过辊轧成形机,辊轧成形机挤压外管34使其接触内 管32以消除间隙。辊轧成形还9WU^伸了外管34的长度,如果需要, 可在初始时将外管34制造成稍短于内管32以4吏外管34延长到共同长度。可替代地,可裁减外管34的超出量。辊轧成形还硬化了管32和 34。然后,将(辊轧成形/挤压的)管32和34退火以使它们软化,从 而接下来能够将它们弯曲并螺旋缠绕成如图1所示的形状。然后,再 次将(弯曲/螺旋的)管32和34退火。最后,将合适的连接配件(例 如,黄铜配件)附连到入口部38和出口部40。图2示出7jC加热器210的第二实施方式。利用相似的附图标号标 示与用来描述第一实施方式的特^目似的特征。水加热器210在结构 和操作方面与图1中示出的水加热器10非常相似,除了该加热元件 30由外圆筒或管42包绕,外圆筒或管42起到增加换热器元件30的 导热面积的作用并且因此增加了从加热流体36到罐12内的水的传热。图3示出水加热器310的第三实施方式。利用相似的附图标号标 示与用来描述前述实施方式的特糾目似的特征。水加热器310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由内铜管和外铜管形成的换热器元件,其中,所述内管的整个外表面大致与所述外管的整个内表面接触。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帕特里克普塞尔,
申请(专利权)人:达克斯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AU[澳大利亚]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