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级并联式真空泵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863959 阅读:4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10 19:1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双级并联式真空泵装置,属于抽真空设备领域,包括底板,设在底板上的第一真空泵和第二真空泵,第一真空泵和第二真空泵平行且错位设置,第一真空泵的输入端设有第一电机,第一真空泵的进气口端连接第一进气支路,第二真空泵的输入端设有第二电机,第二真空泵的进气口端连接第二进气支路,第一进气支路远离第一真空泵的一端和第二进气支路远离第二真空泵的一端汇合为进气总路,底板上设有对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降温的冷却系统,控制中心,控制第一真空泵和第二真空泵的启停和调节。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现对大流量抽真空的需求,效率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双级并联式真空泵装置
本技术属于造纸设备领域,涉及抽真空设备,尤其涉及双级并联式真空泵装置。
技术介绍
真空泵在造纸行业中应用多多,在造纸的加工过程中,需要进行真空脱水,主要涉及以下几个过程,1、棕浆洗衣机垫圈的鼓形内部能够产生真空,该真空允许材料粘附到鼓表面并允许在鼓在浆料浆料中操作时从材料中洗掉黑液;2、沉积物过滤器纸浆和造纸厂中的沉积物过滤器是水平鼓式过滤器,其中可以在滚筒内部产生真空条件以从滤液中收集颗粒;3、真空脱水机真空脱水机可用于原料制备阶段的脱水。它是一种水平鼓式过滤器,可实现纸浆的比例脱水,并提高原料浓度;4、流浆箱压缩机或真空泵流浆箱压缩机或真空泵用于浆料罐中,通过一系列阀门,可以将压力或真空添加到流浆箱的原料罐中以控制材料排放速率;5、吸水箱抽吸箱应用于纸张的成形部分,并可直接从纸浆中脱水,罗茨真空泵用于在吸水箱真空箱中产生真空条件;6、伏辊,很多时候,伏辊是成形段上的最后的真空点,被称作造纸机最重要的脱水部分,出伏辊后进入压榨部时,纸张的干燥度影响压榨部的脱水性能和干燥部的蒸汽消耗,伏辊是静止的,带有转动的多孔的外壳,伏辊可以有1或2个真空区,吸移辊和传递辊,吸移辊将纸张从在成形阶的网布上吸开,并将其导入压榨部,然后,在压榨部,传递辊将纸张从一个毛布转移到另一个毛布上,这些过程都不正式脱水,但是可以从纸张中去除少量的水;7、真空按压真空压力机机械地从纸张中提取水分,造纸机通常具有一到三个压榨区,当纸张输送和垫时,水分被压入压榨毛毯;8、防喷箱防风箱在纸张被转移之前被固定,并且可以用于在压榨部的上部区域中产生真空;真空泵广泛应用于造纸工业。传统造纸生产普遍使用水循环真空泵,该水循环真空泵噪音大、效率低、能耗高、实际使用效果较差,怎样提高一定真空度范围内的抽真空流量及提高其运行效率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问题是在于提供双级并联式真空泵装置,实现对大流量抽真空的需求,效率高。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双级并联式真空泵装置,包括底板,设在底板上的第一真空泵和第二真空泵,所述第一真空泵和第二真空泵平行且错位设置,所述第一真空泵的输入端设有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真空泵的进气口端连接第一进气支路,所述第二真空泵的输入端设有第二电机,所述第二真空泵的进气口端连接第二进气支路,所述第一进气支路远离第一真空泵的一端和所述第二进气支路远离所述第二真空泵的一端汇合为进气总路;所述底板上设有对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降温的冷却系统;控制中心,控制所述第一真空泵和第二真空泵的启停和调节。进一步的,所述进气总路通过三通阀与所述第一进气支路和第二进气支路连通设置。进一步的,所述冷却系统为循环水泵或者散热器结构。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均为磁悬浮轴承永磁同步电机。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真空泵和第二真空泵均为透平真空泵。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电机通过第一支架固定在所述底座上,所述第一电机与所述第一支架之间设有减震垫,所述第二电机通过第二支架固定在所述底座上,所述第二电机与所述第二支架之间设有减震垫。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真空泵与所述第一进气支路之间设有第一集流器,所述第一集流器与所述第一进气支路之间设有金属波纹管,所述第二真空泵与所述第二进气支路之间设有第二集流器,所述第二集流器与所述第二进气支路之间设有金属波纹管。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进气支路和第二进气支路均为水平设置,所述第一真空泵和第二真空泵的出气口设置方向一致且水平设置。进一步的,所述控制中心为PLC控制程序,所述控制中心通过变频器控制所述第一电机和/或第二电机启停和调节。进一步的,所述底座由钢板型材焊接为一体结构,所述底座的上端设有吊装用的吊环。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的优点和积极效果如下。1、本技术同时设置第一真空泵和真空泵,该结构提高整个该真空装置的运行效率及防喘振、防过载等功能,通过第一真空泵和第二真空泵实现二级并联抽真空结构,提高系统真空作业流量,满足一定真空度范围内大流量的需求,适用于大型纸机真空系统;2、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均为磁悬浮轴承永磁同步电机,节能高效,无摩擦,无振动,低噪音,无润滑油,免维护,透平真空泵,具有抽吸量大、效率高、无需工作液、设备无腐蚀结垢等优点;3、金属波纹管的挠性结构为补偿因温度差与机械振动对管道造成的附加应力,保证系统稳定性,设置第一集流器和第二集流器可提升抽真空的效率;4、设置变频器的频率,频率越高抽真空的效率越高,如果抽真空的量不是很大,可以设置较低的频率,根据不同的抽真空情况,设置不同的频率,更加节约能耗。附图说明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是本技术双级并联式真空泵装置的正视图;图2是本技术双级并联式真空泵装置的俯视图;图3是本技术双级并联式真空泵装置不含三通阀的正视图。附图标记:1、底板;11、吊环;2、第一真空泵;21、第一进气支路;22、第一电机;23、第一集流器;24、第一支架;3、第二真空泵;31、第二进气支路;33、第二电机;33、第二集流器;34、第二支架;4、进气总路;5、三通阀;6、控制中心;7、冷却系统;8、金属波纹管;9、减震垫。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通过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说明。如图1~图3所示,本技术为双级并联式真空泵装置,包括底板1,设在底板1上的第一真空泵2和第二真空泵3,第一真空泵2和第二真空泵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双级并联式真空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板,设在底板上的第一真空泵和第二真空泵,所述第一真空泵和第二真空泵平行且错位设置,所述第一真空泵的输入端设有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真空泵的进气口端连接第一进气支路,所述第二真空泵的输入端设有第二电机,所述第二真空泵的进气口端连接第二进气支路,所述第一进气支路远离第一真空泵的一端和所述第二进气支路远离所述第二真空泵的一端汇合为进气总路;/n所述底板上设有对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降温的冷却系统;/n控制中心,控制所述第一真空泵和第二真空泵的启停和调节。/n

【技术特征摘要】
1.双级并联式真空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板,设在底板上的第一真空泵和第二真空泵,所述第一真空泵和第二真空泵平行且错位设置,所述第一真空泵的输入端设有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真空泵的进气口端连接第一进气支路,所述第二真空泵的输入端设有第二电机,所述第二真空泵的进气口端连接第二进气支路,所述第一进气支路远离第一真空泵的一端和所述第二进气支路远离所述第二真空泵的一端汇合为进气总路;
所述底板上设有对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降温的冷却系统;
控制中心,控制所述第一真空泵和第二真空泵的启停和调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级并联式真空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总路通过三通阀与所述第一进气支路和第二进气支路连通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级并联式真空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系统为循环水泵或者散热器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级并联式真空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均为磁悬浮轴承永磁同步电机。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级并联式真空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真空泵和第二真空泵均为透平真空泵。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孟翠何毅沙宏磊俞天野张志华孙吉松赵旭辉王胜迎王红梅赵宇坤
申请(专利权)人:亿昇天津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天津;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