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螺旋真空泵的冷却装置,包括泵体和螺旋转子,泵体由泵体外壳和泵体内壳组成,且泵体外壳与泵体内壳之间形成第一冷却腔,螺旋转子上盘旋设有螺旋齿,螺旋转子内部开有第二冷却腔,第一冷却腔和第二冷却腔通过冷却水通道连通,冷却水通道上依次设有冷却器、增压泵、进水部,进水部连接外部进水管,进水部的进水端设有可拆卸的过滤网,螺旋转子的一端伸出所述泵体并连接驱动电机的一端,驱动电机的另一端连接有若干个散热扇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设置循环的冷却水系统,并配有散热扇叶,采用多种散热方式同时进行,能够大大提高散热效率和散热效果,提升设备的使用寿命和产品稳定性,具有极高的实用价值。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螺旋真空泵的冷却装置
本技术涉及螺旋真空泵
,具体为一种螺旋真空泵的冷却装置。
技术介绍
螺杆真空泵是真空泵中比较普遍的一种,其工作原理是利用一对螺杆,在泵壳中作同步高速反向旋转而产生的吸气和排气作用的抽气设备。由于两个螺杆转子在在高速旋转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热量,这些热量需要能够及时的散发出去,否则将影响螺杆真空泵的使用寿命,严重时将造成安全隐患。现有的螺杆真空泵通常在泵体内设置一个冷却水腔,直接冷却泵壳,这种方式冷却效果相对较差,散热效率低,而且热气分布不均,很容易堆积,如何有效地提高散热性能,已经成为延长螺旋真空泵的使用寿命、提高稳定可靠性的重点。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螺旋真空泵的冷却装置,具有多种途径的冷却方式,散热降噪效果好的优点,解决了现有的螺旋真空泵冷却效果不佳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螺旋真空泵的冷却装置,包括泵体和设置在泵体内的螺旋转子,所述泵体由泵体外壳和泵体内壳组成,且所述泵体外壳与所述泵体内壳之间形成第一冷却腔,所述螺旋转子上盘旋设有螺旋齿,所述螺旋转子内部开有第二冷却腔,所述第一冷却腔和所述第二冷却腔通过冷却水通道连通,所述冷却水通道上依次设有冷却器、增压泵、进水部,所述进水部连接外部进水管,所述进水部的进水端设有可拆卸的过滤网,所述螺旋转子的一端伸出所述泵体并连接驱动电机的一端,所述驱动电机的另一端连接有若干个散热扇叶。优选的,所述泵体外壳的内壁上间隔设有若干个第一导流凸起,所述泵体内壳的内壁上设有与所述第一导流凸起相对错位排布的第二导流凸起。优选的,所述第一导流凸起与所述第二导流凸起均呈锥形。优选的,还包括一罩体,所述泵体、所述驱动电机和所述冷却水通道均内置于所述罩体内,所述罩体的内壁上涂覆有消音材料。优选的,所述泵体内壳的两端外壁沿长度方向具有连接挡板,所述泵体外壳包括两个且相对环抱连接在两个连接挡板上。优选的,所述泵体外壳的两端边沿与所述连接挡板之间焊接密封连接,形成第一焊缝,两相邻所述泵体外壳之间焊接密封连接,形成第二焊缝。优选的,所述泵体内壳采用防腐蚀金属制作而成。优选的,所述连接挡板的四周端边设有第一弧形倒角,所述泵体外壳的对应端边设有相适配的第二弧形倒角。优选的,所述第一冷却腔和所述第二冷却腔内均设有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与所述冷却器连接。优选的,所述第二冷却腔开设在所述螺旋转子位于所述泵体内的部分,所述螺旋转子穿出所述泵体的部分为实体机构。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本技术通过在泵壳内设置第一冷却腔,在螺旋转子内设置第二冷却腔,且两冷却腔之间循环连通,大大提升了散热面积;冷却水通道上设置冷却器,能够保证循环的水流均经过冷却,进水部的进水端设置过滤网,避免杂质进入冷却腔,泵壳或螺旋转子造成损伤,提高产品的使用寿命。同时,在驱动电机的另一端设置有若干个散热扇叶,散热扇叶随着螺旋转子的转动进行旋转,能够将壳体内的热气及时的吹散,保持空气顺畅。本技术,通过多种散热方式同时进行,能够大大提高散热效率和散热效果,提升设备的使用寿命和产品稳定性,具有极高的实用价值。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中泵体的拆分示意图;图3为图1中A处的放大图。图中:1、罩体;2、泵体;21、泵体外壳;22、泵体内壳;221、泵腔;222、连接挡板;223、弧形倒角;23、第一导流凸起;24、第二导流凸起;25、第一冷却腔;26、第一焊缝;3、螺旋转子;31、螺旋齿;32、第二冷却腔;4、驱动电机;41、散热扇叶;5、冷却水通道;51、冷却器;52、增压泵;53、进水部;54、过滤网。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图2,本技术提供的一种螺旋真空泵的冷却装置,包括泵体2和设置在泵体2内的一对螺旋转子3,泵体2由泵体外壳21和泵体内壳22组成,泵体内壳22内开有泵腔221,其中一对螺旋转子3分别内置于该泵腔221中,并可以在泵腔221中作高速反向旋转,从而实现吸气和排气的功能。泵体外壳21与泵体内壳22之间形成第一冷却腔25,冷却液注入第一冷却腔25内对泵体2进行散热降温。螺旋转子3上盘旋设有螺旋齿31,螺旋转子3内部开有第二冷却腔32,冷却液注入第二冷却腔32,对螺旋转子进行散热降温。本技术中第一冷却腔25和第二冷却腔32通过冷却水通道5连通,形成冷却水循环,大大提高了冷却液的散布面积,提升散热效率。冷却水通道5上依次设有冷却器51、增压泵52和进水部53,冷却器51用于对循环水进行降温,使之保持合适的温度,冷却器51的型号可采用列管式冷却器。具体的,第一冷却腔25和第二冷却腔32内均设有温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通过线路与冷却器51相连接,温度传感器可以采用防水刺入/浸入式温度探头(Pt100),冷却器51内设有信号处理板,信号处理板的型号可以采用PCIE总线信号处理系列,该信号处理板可接受温度传感器传来的信号,并控制冷却器的启闭,当温度传感器检测到冷却液体的温度高于预设值时,将该信号传递给信号处理板,信号处理板控制冷却器51启动,从而对冷却液体进行降温。温度的预设值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置,例如,温度高于-10度则冷却器开启,这种结构提高了产品的智能控制化。增压泵52用于在启动冷却器51时增大水压,利于水流循环。进水部53连接外部水管,进水部的进水端设有可拆卸的过滤网54,过滤网54用于筛除杂质,避免杂质进入冷却水循环系统中,对产品的内壁造成损害,提高了产品的使用寿命。螺旋转子3的一端伸出泵体2并连接驱动电机4的一端,驱动电机4的另一端连接有若干个散热扇叶41,散热扇叶41均匀排布,当驱动电机4驱动螺旋转子3旋转时,散热扇叶41同步旋转,吹动空气气流流动。本技术还包括一罩体1,泵体2、驱动电机4和冷却水通道5均内置于罩体1内,罩体1的内壁上涂覆有消音材料,例如吸音棉、玻璃纤维棉、发泡胶等,可以极大的消除螺杆真空泵在工作状态下产生的噪音,利于环保和创设无音工作环境。第二冷却腔32开设在螺旋转子3位于泵体2内的部分,螺旋转子3穿出泵体2的部分为实体机构,这样一方面实现冷却水循环,另一方面可以提高螺旋转子3的强度。参见图1、图3,泵体内壳22的两端外壁沿长度方向具有连接挡板222,泵体外壳21包括两个且相对环抱连接在两个连接挡板222上。泵体外壳21的两端边沿与连接挡板222之间焊接密封连接,形成第一焊缝26,两相邻泵体外壳21之间焊接密封连接,形成第二焊缝(图中未显示)。这种结构的泵体外壳21和泵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螺旋真空泵的冷却装置,包括泵体和设置在泵体内的螺旋转子,所述泵体由泵体外壳和泵体内壳组成,且所述泵体外壳与所述泵体内壳之间形成第一冷却腔,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旋转子上盘旋设有螺旋齿,所述螺旋转子内部开有第二冷却腔,所述第一冷却腔和所述第二冷却腔通过冷却水通道连通,所述冷却水通道上依次设有冷却器、增压泵、进水部,所述进水部连接外部进水管,所述进水部的进水端设有可拆卸的过滤网,/n所述螺旋转子的一端伸出所述泵体并连接驱动电机的一端,所述驱动电机的另一端连接有若干个散热扇叶。/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螺旋真空泵的冷却装置,包括泵体和设置在泵体内的螺旋转子,所述泵体由泵体外壳和泵体内壳组成,且所述泵体外壳与所述泵体内壳之间形成第一冷却腔,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旋转子上盘旋设有螺旋齿,所述螺旋转子内部开有第二冷却腔,所述第一冷却腔和所述第二冷却腔通过冷却水通道连通,所述冷却水通道上依次设有冷却器、增压泵、进水部,所述进水部连接外部进水管,所述进水部的进水端设有可拆卸的过滤网,
所述螺旋转子的一端伸出所述泵体并连接驱动电机的一端,所述驱动电机的另一端连接有若干个散热扇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螺旋真空泵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泵体外壳的内壁上间隔设有若干个第一导流凸起,所述泵体内壳的内壁上设有与所述第一导流凸起相对错位排布的第二导流凸起。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螺旋真空泵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流凸起与所述第二导流凸起均呈锥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螺旋真空泵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罩体,所述泵体、所述驱动电机和所述冷却水通道均内置于所述罩体内,所述罩体的内壁上涂覆有消音材料。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晶晶,
申请(专利权)人:海门市晶盛真空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