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下弹簧与载体及底座的结构及组装方法、音圈马达,其技术方案要点是:一种下弹簧与载体及底座的结构,包括底座、载体、下弹簧,所述载体侧壁设置有线圈,所述载体侧壁设置有凸环,所述底座四个边角位置设置有凸台,所述下弹簧包括与所述载体连接的内连接部、与所述底座连接的外连接部、设置于所述内连接部与外连接部之间的悬臂,所述内连接部固定于所述凸环背离底座的表面,所述外连接部固定于所述凸台端面,所述凸环上表面与所述凸台端面齐平。本发明专利技术达到减少组装工艺步骤,降低成本,且提高所述组装的音圈马达合格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下弹簧与载体及底座的结构及组装方法、音圈马达
本专利技术涉及照相装置领域,尤其涉及到一种下弹簧与载体及底座的结构及组装方法、音圈马达。
技术介绍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相机模组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目前,除了相机,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上都配备了相机模组,以方便人们随时随地拍照,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方便和乐趣。相机模组包括固定焦距(FF)相机模组和自动对焦(AF)相机模组,在自动对焦(AF)相机模组中,可通过镜头驱动装置(AF马达)驱动镜头移动,实现对焦。现有的AF马达主要包括底座、载体、外壳、磁石、线圈、设置于载体与外壳之间的上弹片、设置于载体与底座之间的下弹片。并且在组装载体、底座、下弹簧时,需要先将载体进行倒置,使载体下端面朝上,然后下弹簧的一端端部固定于载体对应下端面,然后将载体及下弹簧翻转,并将下弹簧另一端固定于底座。在组装时,需要翻转载体进行组装下弹簧,导致工艺步骤多,相关组立治具复杂,并且在翻转过程中,容易到组织下弹簧出现损伤,影响AF马达成品的合格率。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这样一种结构进行改善,以克服上述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下弹簧与载体及底座的结构及组装方法、音圈马达,达到减少组装工艺步骤,降低成本,且提高所述组装的音圈马达合格率。本专利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下弹簧与载体及底座的结构,包括底座、载体、下弹簧,所述载体侧壁设置有线圈,所述载体侧壁设置有凸环,所述底座四个边角位置设置有凸台,所述下弹簧包括与所述载体连接的内连接部、与所述底座连接的外连接部、设置于所述内连接部与外连接部之间的悬臂,所述内连接部固定于所述凸环背离底座的表面,所述外连接部固定于所述凸台端面,所述凸环上表面与所述凸台端面齐平。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凸台截面呈等腰直角三角形设置,所述载体四个边角位置均设置有与所述凸台相对应的倒角面。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下弹簧分设为呈对称设置的下弹簧A和下弹簧B,所述下弹簧A与下弹簧B的结构一致,所述内连接部两端均设置有与所述倒角面相对应的斜连接部,所述内连接部与两端的斜连接部连接呈U形,所述下弹簧A的悬臂及外连接部均设置为两个,两个所述悬臂分别连接于所述斜连接部,且所述外连接部呈直角三角形设置;每个所述斜连接部与所述凸环之间均设置有第一定位组件,每个所述外连接部与凸台之间均设置有第二定位组件;所述第一定位组件包括两个开设于所述斜连接部的第一定位孔、两个一体成型于凸环上表面并穿设于对应第一定位孔的第一定位柱,所述第一定位柱上端面与所述斜连接部上表面齐平或高于所述斜连接部上表面;所述第二定位组件包括两个开设于所述外连接部的第二定位孔、两个一体成型于所述凸台上端面并穿设于所述第二定位孔的第二定位柱,所述第二定位柱上端面与所述外连接部上表面齐平或高于所述外连接部上表面。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凸环下表面与所述载体下表面齐平,且所述载体下表面抵接于所述底座上表面。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外连接部上表面面积小于所述凸台上表面面积,所述外连接部侧壁与所述凸台对应侧壁之间留有一定间距。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内连接部上表面位于所述线圈下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设置为:一种下弹簧与载体及底座的结构的组装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一、将下弹簧放置于载体的凸环上,使第一定位孔套设于第一定位柱;步骤二、对内连接部与凸环进行点胶固定;步骤三、将载体放置于底座,并使第二定位孔套设于第二定位柱;且外连接部抵接于凸台上端面。步骤四、对外连接部与凸台进行点胶固定,从而实现载体、底座及下弹簧之间固定。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设置为:一种音圈马达,具有上述的下弹簧与载体及底座的结构,且载体连接有上弹簧,所述上弹簧位于下弹簧上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设置为:一种照相设备,其特征在于,具有上述的下弹簧与载体及底座的结构。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设置为:一种电子产品,其特征在于,具有上述的下弹簧与载体及底座的结构。综上所述,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在组装载体、底座及下弹簧时,先将下弹簧A及下弹簧B呈对称安装于载体的凸环上表面,并通过点胶固定,然后将载体放置于底座,并使载体与底座的中心线位于同一直线位置,并将下弹簧A及下弹簧B的外连接部安装与对应的凸台上端面,并通过点胶固定,实现组装完成载体、底座、下弹簧,并且避免组装时翻转载体的问题;同时由于所组装后的AF马达为非中置马达,即非工作时,载体抵接与底座内壁,因此在将载体放置于底座时,凸环上表面与凸台上端面齐平,方便下弹簧进行安装,并避免在安装固定下弹簧时,下弹簧悬臂出现扭曲情况。通过两个斜连接部达到有效定位内连接部相对于载体的位置,可避免内连接部与载体相对活动。在将内连接部安装于凸环时,将第一定位孔套设于第一定位柱,可以有效定位内连接部相对活动,提高下弹簧与载体的安装精度;在将外连接部安装于凸台时,通过第二定位孔套设于第二定位柱,同样达到定位为外连接部的位置,提高下弹簧与底座的安装精度。附图说明图1是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实施例1的剖视图;图3是实施例1的爆炸示意图;图4是下弹簧的示意图。图中数字所表示的相应部件名称:1、底座;2、载体;3、线圈;4、凸环;5、凸台;6、下弹簧;7、下弹簧A;8、下弹簧B;9、内连接部;10、外连接部;11、悬臂;12、斜连接部;13、第一定位孔;14、第一定位柱;15、第二定位孔;16、第二定位柱。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专利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图示与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如图1至图4所示,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下弹簧与载体及底座的结构,包括底座1、载体2、下弹簧6,载体2侧壁设置有线圈3,在载体2侧壁设置有凸环4,底座1四个边角位置设置有凸台5。凸台5截面呈等腰直角三角形设置,载体2四个边角位置均设置有与凸台5相对应的倒角面,并且凸环4的侧壁平行于载体2的侧壁,凸环4上表面低于线圈3的下表面。并且本实施例中选用,载体2下表面抵接于底座1上表面,凸环4下表面与载体2下表面齐平,即本实施例中所加工的AF马达为非中置马达。下弹簧6包括与载体2连接的内连接部9、与底座1连接的外连接部10、设置于内连接部9与外连接部10之间的悬臂11。并且在本实施例中,下弹簧6分设为两个呈对称设置的下弹簧A7和下弹簧B8,下弹簧A7与下弹簧B8的结构一致,并且下弹簧A7与下弹簧B8呈分隔设置,下弹簧A7、下弹簧B8分别与线圈3两端连接。下弹簧A7及下弹簧B8均有一个内连接部9、两个悬臂11及两个外连接部10,悬臂11两端与外连接部10及内连接部9一体成型设置。并且下弹簧A7以及下弹簧B8的内连接部9固定于凸环4上表面,外连接部10固定于凸台5端面,凸环4上表面与凸台5端面齐平;并且在内连接部9固定于凸环4上表面时,内连接部9低于线圈3的下端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下弹簧与载体及底座的结构,包括底座(1)、载体(2)、下弹簧(6),所述载体(2)侧壁设置有线圈(3),其特征在于:所述载体(2)侧壁设置有凸环(4),所述底座(1)四个边角位置设置有凸台(5),所述下弹簧(6)包括与所述载体(2)连接的内连接部(9)、与所述底座(1)连接的外连接部(10)、设置于所述内连接部(9)与外连接部(10)之间的悬臂(11),所述内连接部(9)固定于所述凸环(4)背离底座(1)的表面,所述外连接部(10)固定于所述凸台(5)端面,所述凸环(4)上表面与所述凸台(5)端面齐平。/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下弹簧与载体及底座的结构,包括底座(1)、载体(2)、下弹簧(6),所述载体(2)侧壁设置有线圈(3),其特征在于:所述载体(2)侧壁设置有凸环(4),所述底座(1)四个边角位置设置有凸台(5),所述下弹簧(6)包括与所述载体(2)连接的内连接部(9)、与所述底座(1)连接的外连接部(10)、设置于所述内连接部(9)与外连接部(10)之间的悬臂(11),所述内连接部(9)固定于所述凸环(4)背离底座(1)的表面,所述外连接部(10)固定于所述凸台(5)端面,所述凸环(4)上表面与所述凸台(5)端面齐平。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下弹簧与载体及底座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凸台(5)截面呈等腰直角三角形设置,所述载体(2)四个边角位置均设置有与所述凸台(5)相对应的倒角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下弹簧与载体及底座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弹簧(6)分设为呈对称设置的下弹簧A(7)和下弹簧B(8),所述下弹簧A(7)与下弹簧B(8)的结构一致,所述内连接部(9)两端均设置有与所述倒角面相对应的斜连接部(12),所述内连接部(9)与两端的斜连接部(12)连接呈U形,所述下弹簧A(7)的悬臂(11)及外连接部(10)均设置为两个,两个所述悬臂(11)分别连接于所述斜连接部(12),且所述外连接部(10)呈直角三角形设置;每个所述斜连接部(12)与所述凸环(4)之间均设置有第一定位组件,每个所述外连接部(10)与凸台(5)之间均设置有第二定位组件;
所述第一定位组件包括两个开设于所述斜连接部(12)的第一定位孔(13)、两个一体成型于凸环(4)上表面并穿设于对应第一定位孔(13)的第一定位柱(14),所述第一定位柱(14)上端面与所述斜连接部(12)上表面齐平或高于所述斜连接部(12)上表面;
所述第二定位组件包括两个开设于所述外连接部(10)的第二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潘寅,
申请(专利权)人:新思考电机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