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应用于水环境治理的污水处理装置,包括箱体,所述箱体内腔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活性炭过滤箱,所述活性炭过滤箱的内腔固定连接有第三过滤层,所述活性炭过滤箱的顶端连通有第一通水管,所述第一通水管的右侧连通有出水管,所述第一通水管的顶端连通有活性炭吸附箱,所述活性炭吸附箱顶部的中心处固定连接有电机箱。通过向活性炭注入管中加入活性炭粉末,活性炭粉末划入活性炭吸附箱的内腔,再开启电机,电机的输出轴带动搅拌轴转动,使活性炭在污水中的分布更加均匀,进而提高了活性炭的吸附效率,从而能够有效的将污水中的具有刺激性气味和毒性的有机物去除,提高了该污水处理装置的实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应用于水环境治理的污水处理装置
本技术涉及水环境
,具体为一种应用于水环境治理的污水处理装置。
技术介绍
水环境是指自然界中水的形成、分布和转化所处空间的环境。是指围绕人群空间及可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水体,其正常功能的各种自然因素和有关的社会因素的总体。也有的指相对稳定的、以陆地为边界的天然水域所处空间的环境。在地球表面,水体面积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水是由海洋水和陆地水二部分组成,分别与总水量的97.28%和2.72%。后者所占总量比例很小,且所处空间的环境十分复杂。水在地球上处于不断循环的动态平衡状态。天然水的基本化学成分和含量,反映了它在不同自然环境循环过程中的原始物理化学性质,是研究水环境中元素存在、迁移和转化和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与水质评价的基本依据。水环境主要由地表水环境和地下水环境两部分组成。地表水环境包括河流、湖泊、水库、海洋、池塘、沼泽、冰川等,地下水环境包括泉水、浅层地下水、深层地下水等。水环境是构成环境的基本要素之一,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场所,也是受人类干扰和破坏最严重的领域。水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已成为当今世界主要的环境问题之一。污水中含有大量具有具有刺激性气味和毒性的有机物,现有的水环境治理的污水处理装置,仅仅只能将水中固体垃圾去除,具有刺激性气味和毒性的有机物不能够有效的去除,为此,提出一种应用于水环境治理的污水处理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应用于水环境治理的污水处理装置,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应用于水环境治理的污水处理装置,包括箱体,所述箱体内腔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活性炭过滤箱,所述活性炭过滤箱的内腔固定连接有第三过滤层,所述活性炭过滤箱的顶端连通有第一通水管,所述第一通水管的右侧连通有出水管,所述第一通水管的顶端连通有活性炭吸附箱,所述活性炭吸附箱顶部的中心处固定连接有电机箱,所述电机箱的内腔固定连接有电机,所述电机的输出轴固定连接有搅拌轴,所述搅拌轴的顶端贯穿至活性炭吸附箱的内腔,所述搅拌轴表面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搅拌叶,所述活性炭吸附箱顶部的左侧连通有第二通水管,所述第二通水管的顶端连通有砂石过滤箱,所述砂石过滤箱内腔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一过滤层,所述砂石过滤箱内腔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二过滤层,所述砂石过滤箱的顶端连通有第三通水管。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箱体的顶部固定连接有集水箱,所述集水箱的顶部开设有集水槽,所述第三通水管的顶端贯穿至集水槽的内腔,所述第三通水管的顶端连通有垃圾滤网,所述垃圾滤网的目数为5-10目,所述垃圾滤网为铁丝网。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第一过滤层为无纺布过滤层,所述第一过滤层的目数为50-80目。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第二过滤层为玻璃纤维过滤层,所述第二过滤层的目数为140-180目。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选的:所述活性炭吸附箱的右侧连通有活性炭注入管,所述活性炭注入管远离活性炭吸附箱的一端贯穿箱体,所述活性炭注入管的形状为漏斗状。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第三过滤层为聚酯纤维过滤层,所述第三过滤层的目数为120-160目。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选的:所述活性炭吸附箱表面的右侧固定连接有开关,所述电机的电性输入端与开关的电性输出端电性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向活性炭注入管中加入活性炭粉末,活性炭粉末划入活性炭吸附箱的内腔,再开启电机,电机的输出轴带动搅拌轴转动,使活性炭在污水中的分布更加均匀,进而提高了活性炭的吸附效率,从而能够有效的将污水中的具有刺激性气味和毒性的有机物去除,提高了该污水处理装置的实用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砂石过滤箱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活性炭吸附箱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活性炭过滤箱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中:1、箱体;2、活性炭过滤箱;3、第一通水管;4、活性炭吸附箱;5、第二通水管;6、电机箱;7、砂石过滤箱;8、第三通水管;9、集水箱;10、集水槽;11、垃圾滤网;12、活性炭注入管;13、开关;14、第一过滤层;15、第二过滤层;16、电机;17、搅拌轴;18、搅拌叶;19、第三过滤层;20、出水管。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实施例请参阅图1-4,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应用于水环境治理的污水处理装置,包括箱体1,箱体1内腔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活性炭过滤箱2,活性炭过滤箱2的内腔固定连接有第三过滤层19,活性炭过滤箱2的顶端连通有第一通水管3,第一通水管3的右侧连通有出水管20,第一通水管3的顶端连通有活性炭吸附箱4,活性炭吸附箱4顶部的中心处固定连接有电机箱6,电机箱6的内腔固定连接有电机16,电机16的输出轴固定连接有搅拌轴17,搅拌轴17的顶端贯穿至活性炭吸附箱4的内腔,搅拌轴17表面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搅拌叶18,活性炭吸附箱4顶部的左侧连通有第二通水管5,第二通水管5的顶端连通有砂石过滤箱7,砂石过滤箱7内腔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一过滤层14,砂石过滤箱7内腔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二过滤层15,砂石过滤箱7的顶端连通有第三通水管8。本实施例中,具体的:箱体1的顶部固定连接有集水箱9,集水箱9的顶部开设有集水槽10,第三通水管8的顶端贯穿至集水槽10的内腔,第三通水管8的顶端连通有垃圾滤网11,垃圾滤网11的目数为5-10目,垃圾滤网11为铁丝网,通过以上设置,垃圾滤网11可以将大型漂浮垃圾去除。本实施例中,具体的:第一过滤层14为无纺布过滤层,第一过滤层14的目数为50-80目,通过以上设置,可以将污水中直径大于50目的泥沙滤除。本实施例中,具体的:第二过滤层15为玻璃纤维过滤层,第二过滤层15的目数为140-180目,通过以上设置,可以将污水中直径大于140目的泥沙滤除。本实施例中,具体的:活性炭吸附箱4的右侧连通有活性炭注入管12,活性炭注入管12远离活性炭吸附箱4的一端贯穿箱体1,活性炭注入管12的形状为漏斗状。本实施例中,具体的:第三过滤层19为聚酯纤维过滤层,第三过滤层19的目数为120-160目,通过以上设置,可以将吸附完具有刺激性气味和毒性的有机物的活性炭粉末滤除。本实施例中,具体的:活性炭吸附箱4表面的右侧固定连接有开关13,电机16的电性输入端与开关13的电性输出端电性连接。本实施例中,具体的:电机16的型号为Y160L-2。工作原理或者结构原理,使用时,通过向集水箱9内灌入污水,通过垃圾滤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应用于水环境治理的污水处理装置,包括箱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1)内腔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活性炭过滤箱(2),所述活性炭过滤箱(2)的内腔固定连接有第三过滤层(19),所述活性炭过滤箱(2)的顶端连通有第一通水管(3),所述第一通水管(3)的右侧连通有出水管(20),所述第一通水管(3)的顶端连通有活性炭吸附箱(4),所述活性炭吸附箱(4)顶部的中心处固定连接有电机箱(6),所述电机箱(6)的内腔固定连接有电机(16),所述电机(16)的输出轴固定连接有搅拌轴(17),所述搅拌轴(17)的顶端贯穿至活性炭吸附箱(4)的内腔,所述搅拌轴(17)表面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搅拌叶(18),所述活性炭吸附箱(4)顶部的左侧连通有第二通水管(5),所述第二通水管(5)的顶端连通有砂石过滤箱(7),所述砂石过滤箱(7)内腔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一过滤层(14),所述砂石过滤箱(7)内腔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二过滤层(15),所述砂石过滤箱(7)的顶端连通有第三通水管(8)。/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应用于水环境治理的污水处理装置,包括箱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1)内腔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活性炭过滤箱(2),所述活性炭过滤箱(2)的内腔固定连接有第三过滤层(19),所述活性炭过滤箱(2)的顶端连通有第一通水管(3),所述第一通水管(3)的右侧连通有出水管(20),所述第一通水管(3)的顶端连通有活性炭吸附箱(4),所述活性炭吸附箱(4)顶部的中心处固定连接有电机箱(6),所述电机箱(6)的内腔固定连接有电机(16),所述电机(16)的输出轴固定连接有搅拌轴(17),所述搅拌轴(17)的顶端贯穿至活性炭吸附箱(4)的内腔,所述搅拌轴(17)表面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搅拌叶(18),所述活性炭吸附箱(4)顶部的左侧连通有第二通水管(5),所述第二通水管(5)的顶端连通有砂石过滤箱(7),所述砂石过滤箱(7)内腔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一过滤层(14),所述砂石过滤箱(7)内腔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二过滤层(15),所述砂石过滤箱(7)的顶端连通有第三通水管(8)。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应用于水环境治理的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1)的顶部固定连接有集水箱(9),所述集水箱(9)的顶部开设有集水槽(10),所述第三通水管(8)的顶端贯穿至集水槽(10)的内腔,所述第三通水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高锋,刘彦霞,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科森纳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