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镜驱动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851057 阅读:6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10 19:05
本公开内容涉及一种透镜驱动装置。实施方式包括:壳体,其支承第一线圈;线圈架,其支承磁体,线圈架通过磁体与第一线圈之间的电磁相互作用而在壳体内部沿平行于光轴的第一方向移动;弹性构件,其耦接至线圈架和壳体;第一电路板,其电连接至弹性构件;第二电路板,其布置在壳体的下方;第二线圈,其布置在第二电路板上;以及支承构件,其将第一电路板与第二电路板电连接或者将弹性构件与第二电路板电连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透镜驱动装置本申请为于2017年1月24日提交、申请号为201580041240.9、专利技术名称为“透镜驱动装置”的中国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所述母案申请的国际申请日为2015年6月23日,国际申请号为PCT/KR2015/006343。
各实施方式涉及透镜移动设备。
技术介绍
已经研制出了配备有用于捕捉对象并将所捕捉对象存储为图像或视频的摄像机模块的蜂窝电话或智能电话。一般而言,摄像机模块可以包括透镜、图像传感器模块以及用于调节透镜与图像传感器模块之间的距离的音圈马达(VCM)。在捕捉对象时,摄像机模块可能由于用户的手的抖动而细微地颤动,从而不能捕捉到期望的图像或视频。已经研制出了具有光学图像稳定器(OIS)功能的音圈马达来校正由用户的手的这种抖动引起的图像或视频的失真。
技术实现思路
【技术问题】各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透镜移动设备,该透镜移动设备能够被小型化,不管方向如何都能够执行图像校正,并且能够精确地识别并控制透镜的位置。【技术方案】在一个实施方式中,透镜移动设备包括:壳体,用于支承第一线圈;线圈架,用于支承磁体,线圈架被配置成由于磁体与第一线圈之间的电磁相互作用而在壳体中沿平行于光轴的第一方向移动;弹性构件,其耦接至线圈架和壳体;第一电路板,其连接至弹性构件;第二电路板,其布置在壳体的下方;第二线圈,其布置在第二电路板上;以及支承构件,用于将第一电路板与第二电路板电连接或者将弹性构件与第二电路板电连接。弹性构件可以包括:上弹性构件,其耦接至线圈架的上部和壳体的上部;以及下弹性构件,其耦接至线圈架的下部和壳体的下部。第一电路板可以包括:第一上表面,其布置在上弹性构件上;第一端子表面,其从第一上表面弯折,该第一端子表面具有多个第一端子;以及第一焊盘,其布置在第一上表面上,支承构件的一个端部连接至第一焊盘。第二电路板可以包括:第二上表面,第二线圈布置在该第二上表面上;以及第二焊盘,其布置在第二上表面上,支承构件的另一端部电连接至第二焊盘。壳体可以包括:上端部,第一电路板布置在该上端部上;多个支承部,其连接至上端部的下表面,用于支承第一线圈;以及贯穿凹部,其形成在上端部的角部中,支承构件穿过贯穿凹部。壳体可以包括:上端部,第一电路板布置在该上端部上;多个支承部,其连接至上端部的下表面,用于支承第一线圈;以及贯穿凹部,其形成在上端部的角部中,支承构件穿过贯穿凹部。第一电路板的第一上表面可以包括至少一个第一角部区域,第二电路板的第二上表面可以包括对应于第一角部区域的至少一个第二角部区域,支承构件中的至少一个支承构件可以布置在第一角部区域与第二角部区域之间,第一角部区域可以是距第一电路板的第一上表面的角部在预定距离内的区域,并且第二角部区域可以是距第二电路板的第二上表面在预定距离内的区域。线圈架可以由于磁体与第一线圈之间的电磁相互作用而从初始位置沿平行于光轴的第一方向向上或向下移动。线圈架的下部在初始位置处可以与第二电路板间隔开。在另一实施方式中,透镜移动设备包括:壳体,用于支承第一磁体;线圈架,该线圈架具有安装在其外周表面上的第一线圈,线圈架被配置成由于第一磁体与第一线圈之间的电磁相互作用而在壳体中沿第一方向移动;上弹性构件和下弹性构件,该上弹性构件和该下弹性构件耦接至线圈架和壳体;第一电路板,其连接至上弹性构件;第二电路板,其布置在壳体的下方;第二线圈,其布置在第二电路板上;弹性支承构件,用于将第一电路板与第二电路板电连接或者将弹性构件与第二电路板电连接;以及第一阻尼器,其布置在弹性支承构件的一部分上。透镜移动设备还可以包括第二阻尼器,该第二阻尼器设置在弹性支承构件与第二电路板电连接至彼此的部分上。壳体可以包括:上端部,第一电路板布置在该上端部上;多个支承部,其连接至上端部的下表面并且支承第一线圈;以及贯穿凹部,其形成在上端部的角部中,支承构件穿过贯穿凹部,并且其中,透镜移动设备还可以包括第三阻尼器,该第三阻尼器设置在壳体的贯穿凹部与弹性支承构件之间。上弹性构件和下弹性构件中的每一者均可以包括:内框架,其连接至线圈架;外框架,其连接至壳体;以及连接部,用于将内框架与外框架连接,并且透镜移动设备还可以包括第四阻尼器,该第四阻尼器设置在内框架与壳体之间。在另一实施方式中,透镜移动设备包括:壳体,用于支承第一磁体;线圈架,该线圈架具有安装在其中的至少一个透镜,线圈架在其外周表面上设置有第一线圈,线圈架被配置成由于第一磁体与第一线圈之间的电磁相互作用而在壳体中沿第一方向移动;第二磁体,其布置在线圈架的外周表面上;第一位置传感器,用于感测线圈架的位置;上弹性构件和下弹性构件,该上弹性构件和该下弹性构件耦接至线圈架和壳体;第一电路板,其连接至上弹性构件;第二电路板,其布置在壳体的下方;第二线圈,其布置在第二电路板上;以及弹性支承构件,用于将第一电路板与第二电路板电连接或者将弹性构件与第二电路板电连接,其中,第二磁体是布置成与第一位置传感器对置的双极磁化磁体。第二磁体可以包括:第一侧表面,其面向第一位置传感器,该第一侧表面具有第一极性;以及第二侧表面,其面向第一位置传感器,该第二侧表面被布置成与第一侧表面在与光轴方向平行的方向上彼此间隔开,或者在与光轴方向平行的方向上邻接第一侧表面,第二侧表面具有与第一侧表面的极性相反的第二极性。第一侧表面在光轴方向上的长度可以等于或大于第二侧表面在光轴方向上的长度。第二磁体可以包括:第一感测磁体和第二感测磁体,该第一感测磁体和该第二感测磁体被布置成彼此间隔开;以及非磁性分隔壁,其布置在第一感测磁体与第二感测磁体之间。非磁性分隔壁可以包括孔隙或非磁性材料。第一感测磁体和第二感测磁体可以被布置成在与光轴方向平行的方向上彼此间隔开,或者可以被布置成在与光轴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彼此间隔开。非磁性分隔壁可以具有以下长度:该长度相当于第二磁体在与光轴方向平行的方向上的长度的10%或更大或者50%或更小。第一侧表面可以位于第二侧表面的上方,并且第一位置传感器的中心的高度在透镜沿光轴方向移动之前的初始状态下可以等于或高于从第一侧表面的上端部沿磁化方向延伸的假想水平面的高度。【有益效果】透镜移动设备能够被小型化,不管方向如何都能够执行图像校正,并且能够精确地识别并控制透镜的位置。附图说明图1是根据实施方式的透镜移动设备的示意性立体图;图2是图1中示出的透镜移动设备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图1中示出的透镜移动设备的立体图,其中,盖构件被移除;图4是图3的平面图;图5是图2中示出的线圈架的第一立体图;图6是图2中示出的线圈架的第二立体图;图7是图2中示出的壳体的第一立体图;图8是图2中示出的壳体的第二立体图;图9是图2中示出的上弹性构件和下弹性构件的立体图;图10是图2中示出的线圈架和上弹性构件的组装立体图;图11是图2中示出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透镜移动设备,包括:/n壳体;/n线圈架,其布置在所述壳体中;/n第一磁体,其布置在所述壳体上;/n第一线圈,其布置在所述线圈架上;/n第二磁体,其布置在所述线圈架上;/n第一电路板,其布置在所述壳体上;/n第一位置传感器,其布置在所述壳体上并且面向所述第二磁体;/n第二电路板,其布置在所述壳体的下方;/n第二线圈,其面向所述第一磁体并且电连接至所述第二电路板;/n支承构件,其将所述第一电路板与所述第二电路板电连接;以及/n阻尼器,其布置在弹性支承构件的一部分上。/n

【技术特征摘要】
20140703 KR 10-2014-0082957;20140822 KR 10-2014-011.一种透镜移动设备,包括:
壳体;
线圈架,其布置在所述壳体中;
第一磁体,其布置在所述壳体上;
第一线圈,其布置在所述线圈架上;
第二磁体,其布置在所述线圈架上;
第一电路板,其布置在所述壳体上;
第一位置传感器,其布置在所述壳体上并且面向所述第二磁体;
第二电路板,其布置在所述壳体的下方;
第二线圈,其面向所述第一磁体并且电连接至所述第二电路板;
支承构件,其将所述第一电路板与所述第二电路板电连接;以及
阻尼器,其布置在弹性支承构件的一部分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移动设备,包括:下弹性构件,其耦接至所述线圈架的下部和所述壳体的下部,
其中,所述下弹性构件包括第一弹性构件和与所述第一弹性构件间隔开的第二弹性构件,并且
其中,所述第一线圈的一个端部通过所述第一弹性构件电连接至所述第一电路板,并且所述第一线圈的另一端部通过所述第二弹性构件电连接至所述第一电路板。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移动设备,其中,在所述线圈架的外周表面中设置凹部,并且在所述线圈架的所述凹部中布置所述第二磁体。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移动设备,其中,所述第一线圈被缠绕成沿关于光轴的旋转方向围绕所述线圈架的圆周表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移动设备,其中,所述第一线圈布置在所述第二磁体下面。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移动设备,其中,所述第一位置传感器被配置成与所述第二磁体一起感测或确定所述线圈架在与光轴平行的第一方向上的位移。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移动设备,其中,所述第一位置传感器包括霍尔传感器和驱动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移动设备,其中,所述线圈架的下部在初始位置处与所述第二电路板间隔开。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移动设备,其中,所述阻尼器沿垂直于光轴的方向布置在所述壳体与所述支承构件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移动设备,其中,所述壳体包括形成在所述壳体的角部中的通孔,并且所述支承构件穿过所述通孔。


11.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朴相沃
申请(专利权)人:LG伊诺特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韩国;KR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