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蔽式进料模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848064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10 19:0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隐蔽式进料模具,包括第一模仁组件、第二模仁组件、用于进料的进料构件以及断口镶件,进料构件穿设在所述第二模仁组件中,并可随所述第二模仁组件移动,断口镶件至少部分位于所述模腔内,且至少包裹住所述进料构件的出料端,所述断口镶件具有将所述出料端连通至所述模腔内的连通口。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以避免使用潜片,从而简化模具的整体构造及降低设置难度。另一方面,由于断口镶件的设置,使得出料端与产品之间会拉断式分开,其断口平整,并且能够隐藏在产品内部,无需二次进行截断、磨平,大大节省了人力投入,保证了外观,同时提高了生产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隐蔽式进料模具
本技术涉及注塑成型
,尤其涉及一种隐蔽式进料模具。
技术介绍
带有挂绳孔的产品以及手机电池后盖等一些类似产品由于其对外观要求较高,外表面需要进行高光处理,不宜受损或者有痕迹,因此这类产品在进行注塑时需要用到潜伏式注塑方式,其原理是通过一潜片伸入到产品的背面,进而将注塑胶料引导至产品的背面,从而完成注塑。在采用前述方式进行注塑时,由于需要设置潜片,设置难度较高,最终产品的品质难以把控,并且在注塑成型并开模后,产品与水口(用于引导注塑胶料进入到模腔)之间会形成一连接段,在取下产品后需要对该连接段进行截断、磨平等操作,操作繁琐,二次人力投入较大。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隐蔽式进料模具,用以解决现有的注塑方式所存在的潜片设置难度大、产品品质低、操作繁琐等问题。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该隐蔽式进料模具包括:第一模仁组件;第二模仁组件,处于所述第一模仁组件的上方,且所述第二模仁组件能够朝靠近或远离所述第一模仁组件的方向移动,所述第二模仁组件和所述第一模仁组件围合形成模腔;用于进料的进料构件,所述进料构件穿设在所述第二模仁组件中,并可随所述第二模仁组件移动;以及断口镶件,所述断口镶件至少部分位于所述模腔内,且至少包裹住所述进料构件的出料端,所述断口镶件具有将所述出料端连通至所述模腔内的连通口。作为所述隐蔽式进料模具的进一步可选方案,所述进料构件在其出料端处形成勾部,使得所述出料端能够勾住所述断口镶件。作为所述隐蔽式进料模具的进一步可选方案,所述断口镶件具有供所述出料端进入的收容腔,所述连通口与所述收容腔连通。作为所述隐蔽式进料模具的进一步可选方案,所述收容腔自上而下倾斜设置,使得所述出料端能够倾斜滑入到所述收容腔内。作为所述隐蔽式进料模具的进一步可选方案,所述出料端的外壁与所述断口镶件之间形成光滑接触。作为所述隐蔽式进料模具的进一步可选方案,还包括第一拉紧组件,所述第一模仁组件包括第一模板和第二模板,所述第一拉紧组件连接在所述第一模板和所述第二模板之间,用于在所述第二模仁组件的第一预定行程内使所述第一模板和所述第二模板贴合。作为所述隐蔽式进料模具的进一步可选方案,所述第一拉紧组件包括吸附在所述第一模板的外壁和所述第二模板的外壁上的磁铁。作为所述隐蔽式进料模具的进一步可选方案,所述第二模仁组件包括第三模板和第四模板,所述进料构件嵌设在所述第三模板和所述第四模板内,所述第三模板和第四模板能够在所述第二模仁组件的第二预定行程内相互分离以便取出所述进料构件,所述第二预定行程由所述第一预定行程的后继行程形成。作为所述隐蔽式进料模具的进一步可选方案,还包括第二拉紧组件,所述第二拉紧组件连接在所述第三模板和所述第四模板之间,用于在所述第二模仁组件的第一预定行程内使所述第一模板和所述第二模板贴合。作为所述隐蔽式进料模具的进一步可选方案,所述第二拉紧组件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三模板和所述第四模板内部的胶塞。与现有技术相比,实施本技术实施例将具有如下有益效果:依据以上实施例中的隐蔽式进料模具,由于进料构件能够直接伸入到模腔内,可以避免使用潜片,从而简化模具的整体构造及降低设置难度。另一方面,由于进料构件能够随第二模仁组件移动,同时由于断口镶件的设置,使得在开模时,包裹住出料端的那部分断口镶件将会与出料端之间形成一定的裹紧力,并在出料端与模腔之间产生一个隔绝遮挡作用,使得出料端与产品之间会拉断式分开,其断口平整,并且能够隐藏在产品内部,无需二次进行截断、磨平,大大节省了人力投入,保证了外观,同时提高了生产效率。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其中:图1示出了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隐蔽式进料模具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示出了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隐蔽式进料模具的另一角度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示出了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隐蔽式进料模具过进料构件的剖视图;图4示出了图3中A局部的局部放大图;图5示出了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隐蔽式进料模具的断口镶件的结构示意图;图6示出了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隐蔽式进料模具过胶塞的剖视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100-第一模仁组件;200-第二模仁组件;300-进料构件;400-断口镶件;500-第一拉紧组件;600-第二拉紧组件;700-拉杆;800-顶针系统;110-第一模板;120-第二模板;130-内部斜芯;210-第三模板;220-第四模板;310-出料端;320-勾部;330-进料构件本体;410-连通口;420-收容腔;910-面板;920-底板;1000-产品。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便于理解本技术,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技术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技术的较佳的实施例。但是,本技术可以容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技术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技术。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隐蔽式进料模具,该隐蔽式进料模具适用于注塑成型工艺,尤其适用于潜伏式注塑成型工艺,能够保证最终成型出的产品的外观品质。请参考图1-4,该隐蔽式进料模具(下文简称“进料模具”)包括第一模仁组件100、第二模仁组件200、进料构件300以及断口镶件400。其中,第二模仁组件200处于第一模仁组件100的上方,且第二模仁组件200能够朝靠近或远离第一模仁组件100的方向移动,第二模仁组件200和第一模仁组件100围合形成模腔。进料构件300用于进料,该进料构件300穿设在第二模仁组件200中,并可随第二模仁组件200移动。断口镶件400至少部分位于模腔内,且至少包裹住进料构件300的出料端310,断口镶件400具有将出料端310连通至模腔内的连通口410。本申请由于进料构件300能够直接伸入到模腔内,可以避免使用潜片,从而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隐蔽式进料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n第一模仁组件;/n第二模仁组件,处于所述第一模仁组件的上方,且所述第二模仁组件能够朝靠近或远离所述第一模仁组件的方向移动,所述第二模仁组件和所述第一模仁组件围合形成模腔;/n用于进料的进料构件,所述进料构件穿设在所述第二模仁组件中,并可随所述第二模仁组件移动;/n以及断口镶件,所述断口镶件至少部分位于所述模腔内,且至少包裹住所述进料构件的出料端,所述断口镶件具有将所述出料端连通至所述模腔内的连通口。/n

【技术特征摘要】
1.隐蔽式进料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模仁组件;
第二模仁组件,处于所述第一模仁组件的上方,且所述第二模仁组件能够朝靠近或远离所述第一模仁组件的方向移动,所述第二模仁组件和所述第一模仁组件围合形成模腔;
用于进料的进料构件,所述进料构件穿设在所述第二模仁组件中,并可随所述第二模仁组件移动;
以及断口镶件,所述断口镶件至少部分位于所述模腔内,且至少包裹住所述进料构件的出料端,所述断口镶件具有将所述出料端连通至所述模腔内的连通口。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隐蔽式进料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料构件在其出料端处形成勾部,使得所述出料端能够勾住所述断口镶件。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隐蔽式进料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断口镶件具有供所述出料端进入的收容腔,所述连通口与所述收容腔连通。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隐蔽式进料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收容腔自上而下倾斜设置,使得所述出料端能够倾斜滑入到所述收容腔内。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隐蔽式进料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料端的外壁与所述断口镶件之间形成光滑接触。


6.如权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茂林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金大精密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