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吸收压缩式超级热泵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847079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10 19:0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吸收压缩式超级热泵,采用新型的流程并以五种运行方式满足空气大范围温度变化下的制热或制冷需求,其既可以实现单独制热或制冷,也可以满足同时制热制冷的特殊需求,该热泵的制热温度范围为50至150℃,制冷温度范围为‑30℃至10℃,该热泵采用压气机对制冷剂蒸气的压缩比进行调节,以实现相同的空气温度下改变制热或制冷温度,相比现有技术显著的提升了热泵的制热和制冷工作温度范围,且具有较好的性能优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吸收压缩式超级热泵
本专利技术涉及能源环保
,特别是涉及制取不同温度热水和冷水的机组。
技术介绍
常规的工业领域和民用领域都有较多的制冷和制热需求,常规方式为锅炉、热泵和制冷机等,而各种设备只能同时满足一种制热或者制冷参数需求,与此同时,不同工业用户和民用用户对热水和冷水的温度需求不同,也存在同时需要多种不同温度流量热水和冷水的场合,因此希望有一种同时制取多种不同温度的热水和冷水的机组,以解决目前技术中存在的应用难题。此外,从空气中提取热量或者释放热量用以制热或者制冷成为节能减排的重要技术之一,常用的有空气源热泵技术等,但是受热力学循环、工质物性以及压缩机温度压力范围限制,空气源热泵用于制热或者制冷工况下冷凝温度与蒸发温度的温差一般均小于40℃,无法满足冷凝温度与蒸发温度较大温差下的多种工况的制热与制冷需求,在以上背景下,该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多运行模式的吸收压缩式超级热泵,可以实现大范围温度变化下的制热或制冷需求,该热泵相比现有技术具有以下优势:(1)制热温度范围为50至150℃;(2)制冷温度范围为-30℃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吸收压缩式超级热泵,其特征在于:换热器A(1)、换热器B(2)、换热器C(3)、换热器D(4)、压气机(5)、循环泵A(6)、换热器E(7)、阀门A(8)、阀门B(9)、阀门C(10)、阀门D(11)、阀门E(12)、阀门F(13)、阀门G(14)、阀门H(15)、阀门I(16)、阀门J(17)、阀门K(18)、阀门L(19)、阀门M(20)、阀门N(21)、阀门O(22)、阀门P(23)、阀门Q(24)、阀门R(25)、循环泵B(26)、流体A出口(27)、流体A入口(28)、流体B入口(29)、流体B出口(30)、流体C入口(31)、流体C出口(32)、流体D入口(33)、流体D出...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吸收压缩式超级热泵,其特征在于:换热器A(1)、换热器B(2)、换热器C(3)、换热器D(4)、压气机(5)、循环泵A(6)、换热器E(7)、阀门A(8)、阀门B(9)、阀门C(10)、阀门D(11)、阀门E(12)、阀门F(13)、阀门G(14)、阀门H(15)、阀门I(16)、阀门J(17)、阀门K(18)、阀门L(19)、阀门M(20)、阀门N(21)、阀门O(22)、阀门P(23)、阀门Q(24)、阀门R(25)、循环泵B(26)、流体A出口(27)、流体A入口(28)、流体B入口(29)、流体B出口(30)、流体C入口(31)、流体C出口(32)、流体D入口(33)、流体D出口(34)和空气换热器(35);其中换热器A(1)与阀门I(16)、阀门J(17)、阀门H(15)、阀门G(14)、换热器E(7)和阀门B(9)相连,换热器B(2)与换热器E(7)、循环泵A(6)、阀门E(12)、流体B入口(29)和流体B出口(30)相连;换热器C(3)与阀门C(10)、阀门A(8)、阀门L(19)、阀门K(18)、阀门M(20)和阀门N(21)相连;换热器D(4)与阀门A(8)、阀门F(13)、阀门R(25)、阀门Q(24)、阀门P(23)和阀门O(22)相连;压气机(5)与阀门D(11)、阀门E(12)和阀门F(13)相连;换热器E(7)与换热器A(1)、换热器B(2)和循环泵A(6)相连;空气换热器(35)与阀门M(20)和循环泵B(26)相连;阀门G(14)与流体A出口(27)、阀门H(15)和换热器A(1)相连;阀门I(16)与流体A入口(28)、阀门J(17)和换热器A(1)相连;阀门B(9)与换热器A(1)、阀门C(10)和阀门D(11)相连;阀门A(8)与换热器C(3)和换热器D(4)相连;阀门N(21)与流体C出口(32)、阀门M(20)和换热器C(3)相连;阀门L(19)与流体C入口(31)、换热器C(3)和阀门K(18)相连;阀门Q(24)与流体D出口(34)、阀门R(25)和换热器D(4)相连;阀门P(23)与流体D入口(33)、阀门O(22)和换热器D(4)相连;该热泵内部采用吸收剂和制冷剂组合的混合工质作为循环工质,换热器A(1)、换热器C(3)和换热器D(4)采用中间介质与空气换热器(35)进行热量交换,采用五种运行方式实现制热或制冷:
①流体A为被加热流体,流体B和流体C为被冷却流体,关闭压气机(5),开启循环泵A(6)和循环泵B(26),关闭阀门H(15)、阀门J(17)、阀门D(11)、阀门M(20)、阀门K(18)、阀门Q(24)和阀门P(23),开启阀门I(16)、阀门G(14)、阀门B(9)、阀门C(10)、阀门E(12)、阀门F(13)、阀门A(8)、阀门L(19)、阀门N(21)、阀门R(25)和阀门O(22),混合工质的制冷剂依次经过阀门E(12)、阀门F(13)、换热器D(4)、阀门A(8)、换热器C(3)、阀门C(10)、阀门B(9)和换热器A(1),混合工质离开换热器A(1)后依次经过换热器E(7)、换热器B(2)、循环泵A(6)后返回换热器A(1),中间介质离开换热器D(4)后依次经过阀门R(25)、空气换热器(35)、循环泵B(26)、阀门O(22)后返回换热器D(4)完成往复循环;该运行方式下制冷剂和吸收剂组成的混合工质在换热器B(2)被流体B加热后沸腾产生制冷剂蒸气,制冷剂蒸气在换热器D(4)中冷凝释放冷凝热加热中间介质,中间介质循环于换热器D(4)和空气换热器(35),中间介质再通过空气换热器(35)将该热量释放于空气之中,液态的制冷剂离开换热器D(4)后经过阀门A(8)进入换热器C(3),被流体C加热后再次变为气态,气态制冷剂经过阀门C(10)和阀门B(9)后进入换热器A(1),气态制冷剂被混合工质所吸收,吸收过程产生的热量用以加热流体A;
②流体A为被加热流体,流体B和流体C为被冷却流体,开启压气机(5),开启循环泵A(6)和循环泵B(26),关闭阀门H(15)、阀门J(17)、阀门M(20)、阀门K(18)、阀门Q(24)和阀门P(23),开启阀门D(11)、阀门I(16)、阀门G(14)、阀门B(9)、阀门C(10)、阀门E(12)、阀门F(13)、阀门A(8)、阀门L(19)、阀门N(21)、阀门R(25)和阀门O(22),混合工质的制冷剂依次经过阀门E(12)、阀门F(13)、换热器D(4)、阀门A(8)、换热器C(3)、阀门C(10)、阀门B(9)和换热器A(1),混合工质离开换热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健戈志华杜小泽杨勇平
申请(专利权)人:华北电力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