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冷冻冷藏用增效减排节能压缩机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200913 阅读:4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20 12:43
一种冷冻冷藏用增效减排节能压缩机组,属于冷冻冷藏设备技术领域;采用吸收式换热与载冷剂同步换热方式进行,能效比原来提高一倍,本发明专利技术采用多级热交换板式换热器换热吸取热量的方式,主要是确保压缩冷凝机组有较低冷凝温度,吸取较高的冷凝废热利用,使溴化锂混合水溶液温度提高,使制冷效率更高同时又提高了溶液温度有利于稀溶液吸热蒸发,其次通过载冷剂吸取冷冻或冷藏库内热量,通过载冷剂循环泵将载冷剂的热量在吸收式蒸发器内热交换,吸取载冷剂的热量后蒸发,促使冷剂混合水加速蒸发被溴化锂浓溶液吸收,达到利用压缩冷凝机组的冷凝废热回收制冷的目的。

An energy saving compressor unit for refrigera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冷冻冷藏用增效减排节能压缩机组
本专利技术属于冷冻冷藏设备
,具体是涉及一种冷冻冷藏用增效减排节能压缩机组。
技术介绍
压缩机吸入从蒸发器出来的较低压力的工质蒸汽,使之压力升高后送入冷凝器,在冷凝器中冷凝成压力较高的液体,经节流阀节流后,成为压力较低的液体后,送入蒸发器,在蒸发器中吸热蒸发而成为压力较低的蒸汽,从而完成制冷循环。但是,现有技术中压缩机冷凝机组运行时工质会产生较高的温度,高温工质通过换热器将废热散发到环境空气中,导致废热不能被充分利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主要是解决上述现有技术所存在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冷冻冷藏用增效减排节能压缩机组。本专利技术的上述技术问题主要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的:一种冷冻冷藏用增效减排节能压缩机组,包括压缩冷凝机组和冷凝废热回收吸收式制冷系统,所述压缩冷凝机组包括压缩机、油分离器、多级热交换板式换热器、贮液器、干燥过滤器、电磁阀、节流阀、第一蒸发器和气液分离器,所述冷凝废热回收吸收式制冷系统包括冷凝发生器组、蒸发器发生器组、第二蒸发器、热交换器、U形节流管、第一溶液循环泵、第二溶液循环泵、冷剂水循环泵、抽气装置、载冷剂贮存补给器和载冷剂循环泵;所述多级热交换板式换热器内设有第一换热串联管和第二换热串联管,所述压缩机、油分离器、贮液器、干燥过滤器、电磁阀、节流阀、第一蒸发器、气液分离器、第一换热串联管和第二换热串联管均设有进口端和出口端,所述压缩机的出口端与油分离器的进口端连接,所述油分离器的出口端与第一换热串联管的进口端连接,所述第一换热串联管的出口端与贮液器的进口端连接,所述贮液器的出口端与干燥过滤器的进口端连接,所述干燥过滤器的出口端与电磁阀的进口端连接,所述电磁阀的出口端与节流阀的进口端连接,所述节流阀的出口端与第一蒸发器的进口端连接,所述第一蒸发器的出口端与气液分离器的进口端连接,所述气液分离器的出口端与压缩机的进口端连接;所述抽气装置设于冷凝发生器组的外侧,所述冷凝发生器组和蒸发器发生器组的上端均设有抽气管,所述冷凝发生器组和蒸发器发生器组上端的抽气管均与抽气装置连接,所述冷凝发生器组的内部设有第一冷凝器、第一冷剂水接水盘、第一喷淋管和发生器,所述第一冷凝器设于冷凝发生器组内部的上侧,所述第一冷剂水接水盘设于第一冷凝器的下方,所述第一喷淋管设于第一冷剂水接水盘的下方,所述发生器设于第一喷淋管的下方,所述蒸发器发生器组的内部设有第二喷淋管、第三喷淋管、第三蒸发器、第二冷剂水接水盘、第四喷淋管、第五喷淋管和吸收器,所述第二喷淋管设于蒸发器发生器组内部的上侧,所述第三喷淋管设于第二喷淋管的下侧,所述第三蒸发器设于第三喷淋管的下方,所述第二冷剂水接水盘设于第三蒸发器的下方,所述第四喷淋管设于第二冷剂水接水盘的下方,所述第五喷淋管设于第四喷淋管的下侧,所述吸收器设于第五喷淋管的下方;所述热交换器内设有第三换热管和第四换热管,所述第二蒸发器、U形节流管、第一溶液循环泵、第二溶液循环泵、冷剂水循环泵、载冷剂贮存补给器、载冷剂循环泵、第一冷凝器、发生器、第三蒸发器、吸收器、第三换热管和第四换热管均设有进口端和出口端,所述吸收器的进口端设有冷却水进水口,所述吸收器的出口端与第一冷凝器的进口端通过管路连接,所述第一冷凝器的出口端设有冷却水出水口,所述载冷剂贮存补给器的出口端与载冷剂循环泵的进口端连接,所述载冷剂循环泵的出口端与第三蒸发器的进口端连接,所述第三蒸发器的出口端与第二蒸发器的进口端连接,所述第二蒸发器的出口端与载冷剂贮存补给器的进口端连接,所述冷剂水循环泵的出口端与第三喷淋管连接,所述冷剂水循环泵的进口端与第二冷剂水接水盘连接,所述U形节流管的进口端与第一冷剂水接水盘连接,所述U形节流管的出口端与第二喷淋管连接,所述第二溶液循环泵的出口端与第五喷淋管连接,所述第二溶液循环泵的进口端通过管路与蒸发器发生器组的底部连接,所述第一溶液循环泵的进口端通过管路与蒸发器发生器组的底部连接,所述第一溶液循环泵的出口端与第三换热管的进口端连接,所述第三换热管的出口端与第二换热串联管的进口端连接,所述第二换热串联管的出口端与发生器的进口端连接,所述发生器的出口端与第一喷淋管连接,所述第四换热管的进口端通过管路与冷凝发生器组的底部连接,所述第四换热管的出口端与第四喷淋管连接,所述载冷剂贮存补给器内设有载冷剂循环水。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喷淋管、第二喷淋管、第三喷淋管、第四喷淋管和第五喷淋管的下侧均设有若干喷淋头。作为优选,所述冷凝发生器组和蒸发器发生器组均为密封结构。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冷凝器内设有第一冷凝盘管,所述吸收器内设有第二冷凝盘管,所述发生器内设有换热盘管,所述第三蒸发器内设有蒸发盘管。作为优选,所述蒸发器发生器组内填充有溴化锂混合水溶液,所述溴化锂混合水溶液由溴化锂、水和乙醇混合制成。本专利技术具有的有益效果:采用吸收式换热与载冷剂同步换热方式进行,能效比原来提高一倍,将溴化锂、水与乙醇混合制成溴化锂混合水溶液,吸取压缩冷凝机组的冷凝热,通过多级热交换板式换热器吸收原本通过空气或冷却循环水把它散发到环境空气中的热量,本专利技术采用多级热交换板式换热器换热吸取热量的方式,主要是确保压缩冷凝机组有较低冷凝温度,吸取较高的冷凝废热利用,使溴化锂混合水溶液温度提高,使制冷效率更高同时又提高了溶液温度有利于稀溶液吸热蒸发,其次通过载冷剂吸取冷冻或冷藏库内热量,通过载冷剂循环泵将载冷剂的热量在吸收式蒸发器内热交换,吸取载冷剂的热量后蒸发,促使冷剂混合水加速蒸发被溴化锂浓溶液吸收,达到利用压缩冷凝机组的冷凝废热回收制冷的目的。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一种结构连接示意图。图中:1、压缩机;2、油分离器;3、多级热交换板式换热器;4、贮液器;5、干燥过滤器;6、电磁阀;7、节流阀;8、第一蒸发器;9、气液分离器;10、冷凝发生器组;11、蒸发器发生器组;12、第二蒸发器;13、热交换器;14、U形节流管;15、第一溶液循环泵;16、第二溶液循环泵;17、冷剂水循环泵;18、抽气装置;19、载冷剂贮存补给器;20、载冷剂循环泵;21、第一换热串联管;22、第二换热串联管;23、抽气管;24、第一冷凝器;25、第一冷剂水接水盘;26、第一喷淋管;27、发生器;28、第二喷淋管;29、第三喷淋管;30、第三蒸发器;31、第四喷淋管;32、第五喷淋管;33、吸收器;34、第三换热管;35、第四换热管;36、冷却水进水口;37、冷却水出水口;38、喷淋头;39、第二冷剂水接水盘;40、第一冷凝盘管;41、第二冷凝盘管;42、换热盘管;43、蒸发盘管。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具体的说明。实施例:一种冷冻冷藏用增效减排节能压缩机组,如图1所示,包括压缩冷凝机组和冷凝废热回收吸收式制冷系统,所述压缩冷凝机组包括压缩机、油分离器、多级热交换板式换热器、贮液器、干燥过滤器、电磁阀、节流阀、第一蒸发器和气液分离器,所述冷凝废热回收吸收式制冷系统包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冷冻冷藏用增效减排节能压缩机组,包括压缩冷凝机组和冷凝废热回收吸收式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缩冷凝机组包括压缩机、油分离器、多级热交换板式换热器、贮液器、干燥过滤器、电磁阀、节流阀、第一蒸发器和气液分离器,所述冷凝废热回收吸收式制冷系统包括冷凝发生器组、蒸发器发生器组、第二蒸发器、热交换器、U形节流管、第一溶液循环泵、第二溶液循环泵、冷剂水循环泵、抽气装置、载冷剂贮存补给器和载冷剂循环泵;/n所述多级热交换板式换热器内设有第一换热串联管和第二换热串联管,所述压缩机、油分离器、贮液器、干燥过滤器、电磁阀、节流阀、第一蒸发器、气液分离器、第一换热串联管和第二换热串联管均设有进口端和出口端,所述压缩机的出口端与油分离器的进口端连接,所述油分离器的出口端与第一换热串联管的进口端连接,所述第一换热串联管的出口端与贮液器的进口端连接,所述贮液器的出口端与干燥过滤器的进口端连接,所述干燥过滤器的出口端与电磁阀的进口端连接,所述电磁阀的出口端与节流阀的进口端连接,所述节流阀的出口端与第一蒸发器的进口端连接,所述第一蒸发器的出口端与气液分离器的进口端连接,所述气液分离器的出口端与压缩机的进口端连接;/n所述抽气装置设于冷凝发生器组的外侧,所述冷凝发生器组和蒸发器发生器组的上端均设有抽气管,所述冷凝发生器组和蒸发器发生器组上端的抽气管均与抽气装置连接,所述冷凝发生器组的内部设有第一冷凝器、第一冷剂水接水盘、第一喷淋管和发生器,所述第一冷凝器设于冷凝发生器组内部的上侧,所述第一冷剂水接水盘设于第一冷凝器的下方,所述第一喷淋管设于第一冷剂水接水盘的下方,所述发生器设于第一喷淋管的下方,所述蒸发器发生器组的内部设有第二喷淋管、第三喷淋管、第三蒸发器、第二冷剂水接水盘、第四喷淋管、第五喷淋管和吸收器,所述第二喷淋管设于蒸发器发生器组内部的上侧,所述第三喷淋管设于第二喷淋管的下侧,所述第三蒸发器设于第三喷淋管的下方,所述第二冷剂水接水盘设于第三蒸发器的下方,所述第四喷淋管设于第二冷剂水接水盘的下方,所述第五喷淋管设于第四喷淋管的下侧,所述吸收器设于第五喷淋管的下方;/n所述热交换器内设有第三换热管和第四换热管,所述第二蒸发器、U形节流管、第一溶液循环泵、第二溶液循环泵、冷剂水循环泵、载冷剂贮存补给器、载冷剂循环泵、第一冷凝器、发生器、第三蒸发器、吸收器、第三换热管和第四换热管均设有进口端和出口端,所述吸收器的进口端设有冷却水进水口,所述吸收器的出口端与第一冷凝器的进口端通过管路连接,所述第一冷凝器的出口端设有冷却水出水口,所述载冷剂贮存补给器的出口端与载冷剂循环泵的进口端连接,所述载冷剂循环泵的出口端与第三蒸发器的进口端连接,所述第三蒸发器的出口端与第二蒸发器的进口端连接,所述第二蒸发器的出口端与载冷剂贮存补给器的进口端连接,所述冷剂水循环泵的出口端与第三喷淋管连接,所述冷剂水循环泵的进口端与第二冷剂水接水盘连接,所述U形节流管的进口端与第一冷剂水接水盘连接,所述U形节流管的出口端与第二喷淋管连接,所述第二溶液循环泵的出口端与第五喷淋管连接,所述第二溶液循环泵的进口端通过管路与蒸发器发生器组的底部连接,所述第一溶液循环泵的进口端通过管路与蒸发器发生器组的底部连接,所述第一溶液循环泵的出口端与第三换热管的进口端连接,所述第三换热管的出口端与第二换热串联管的进口端连接,所述第二换热串联管的出口端与发生器的进口端连接,所述发生器的出口端与第一喷淋管连接,所述第四换热管的进口端通过管路与冷凝发生器组的底部连接,所述第四换热管的出口端与第四喷淋管连接,所述载冷剂贮存补给器内设有载冷剂循环水。/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冷冻冷藏用增效减排节能压缩机组,包括压缩冷凝机组和冷凝废热回收吸收式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缩冷凝机组包括压缩机、油分离器、多级热交换板式换热器、贮液器、干燥过滤器、电磁阀、节流阀、第一蒸发器和气液分离器,所述冷凝废热回收吸收式制冷系统包括冷凝发生器组、蒸发器发生器组、第二蒸发器、热交换器、U形节流管、第一溶液循环泵、第二溶液循环泵、冷剂水循环泵、抽气装置、载冷剂贮存补给器和载冷剂循环泵;
所述多级热交换板式换热器内设有第一换热串联管和第二换热串联管,所述压缩机、油分离器、贮液器、干燥过滤器、电磁阀、节流阀、第一蒸发器、气液分离器、第一换热串联管和第二换热串联管均设有进口端和出口端,所述压缩机的出口端与油分离器的进口端连接,所述油分离器的出口端与第一换热串联管的进口端连接,所述第一换热串联管的出口端与贮液器的进口端连接,所述贮液器的出口端与干燥过滤器的进口端连接,所述干燥过滤器的出口端与电磁阀的进口端连接,所述电磁阀的出口端与节流阀的进口端连接,所述节流阀的出口端与第一蒸发器的进口端连接,所述第一蒸发器的出口端与气液分离器的进口端连接,所述气液分离器的出口端与压缩机的进口端连接;
所述抽气装置设于冷凝发生器组的外侧,所述冷凝发生器组和蒸发器发生器组的上端均设有抽气管,所述冷凝发生器组和蒸发器发生器组上端的抽气管均与抽气装置连接,所述冷凝发生器组的内部设有第一冷凝器、第一冷剂水接水盘、第一喷淋管和发生器,所述第一冷凝器设于冷凝发生器组内部的上侧,所述第一冷剂水接水盘设于第一冷凝器的下方,所述第一喷淋管设于第一冷剂水接水盘的下方,所述发生器设于第一喷淋管的下方,所述蒸发器发生器组的内部设有第二喷淋管、第三喷淋管、第三蒸发器、第二冷剂水接水盘、第四喷淋管、第五喷淋管和吸收器,所述第二喷淋管设于蒸发器发生器组内部的上侧,所述第三喷淋管设于第二喷淋管的下侧,所述第三蒸发器设于第三喷淋管的下方,所述第二冷剂水接水盘设于第三蒸发器的下方,所述第四喷淋管设于第二冷剂水接水盘的下方,所述第五喷淋管设于第四喷淋管的下侧,所述吸收器设于第五喷淋管的下方;
所述热交换器内设有第三换热管和第四换热管,所述第二蒸发器、U形节流管、第一溶液循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梁丁浩粱雷军梁苗椿高翔汤礼江高永丰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高翔工贸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