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带真空装置的集成灶,包括燃气灶台及设置在燃气灶台上的进风腔,所述进风腔下方设有负压腔,所述燃气灶台底部设有余热装置,所述负压腔内在位于余热装置的下方位置处设有真空装置,所述负压腔内在位于真空装置的下方设有离心风机系统,所述燃气灶台处产生的油烟顺着进风腔进入负压腔与余热装置接触,受热后在重力作用下向下运动,一部分油烟通过真空装置进行处理,另一部分通过离心风机系统进行处理。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装置在燃气灶台底部设置一套余热装置,引用烹饪产生的余热,通过换热管与油烟接触使得油烟不易发生凝结,避免油脂凝结附着在集成灶的负压腔内部,提高吸油烟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带真空装置的集成灶
本专利技术涉及家用
,具体涉及一种新型带真空装置的集成灶。
技术介绍
集成灶是一种集吸油烟机、燃气灶、消毒柜、储藏柜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厨房电器。具有节省空间、抽油烟效果好,节能低耗环保等优点,对于厨房电器而言其吸油烟能力是衡量其性能好坏的标准之一。现有集成灶的风机系统设置一台离心风机,电机驱动蜗壳中的叶轮旋转,在进风口区域形成一定的负压,通过集烟腔的引流,从而在炉灶上方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形成负压区,其周边的油烟气体受负压吸引到达滤网,经过过滤分离出一部分大颗粒油雾,其余气体进入烟机内部的离心风机系统,经过风机叶轮的高速旋转,油烟气体受到离心力的作用被甩出叶轮,再次进行油烟分离,分离出来的油经过导油系统流入油杯,净化后的烟气沿蜗壳弧线变径方向顺着风管排出室外。以上集成灶工作原理由于其只能靠离心风机的离心作用形成一定的负压,当烹饪产生的油烟较多时该负压吸力不能够完全吸入油烟,且通过滤网和离心作用只能分离大颗粒油脂,小部分油脂会顺着风道进入大气,对大气造成污染。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技术难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新型带真空装置的集成灶,能够有效增强集成灶的负压吸力,同时增设余热装置能够有效防止油烟凝结。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新型带真空装置的集成灶,其特征在于,包括燃气灶台及设置在燃气灶台上的进风腔,所述进风腔下方设有负压腔,所述燃气灶台底部设有余热装置,所述负压腔内在位于余热装置的下方位置处设有真空装置,所述负压腔内在位于真空装置的下方设有离心风机系统,所述燃气灶台处产生的油烟顺着进风腔进入负压腔与余热装置接触,受热后在重力作用下向下运动,一部分油烟通过真空装置进行处理,另一部分通过离心风机系统进行处理。所述的一种新型带真空装置的集成灶,其特征在于,所述余热装置呈连续S型结构,包括换热管及设置在换热管两端的传热管,所述传热管一端与燃气灶台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换热管固定连接。所述的一种新型带真空装置的集成灶,其特征在于,所述真空装置包括吸风口、吸风管、旋片室、出风管及独立电机,所述吸风口通过吸风管与旋片室连通,所述旋片室下方与出风管连通,所述旋片室固定于独立电机上,所述独立电机下方设置固定支架;所述旋片室的旋片室空腔内设置偏心转子,所述偏心转子上设置转子槽,转子槽内设置两个旋片,且两个旋片通过弹簧贴合设置在旋片室空腔内壁上,所述偏心转子与旋片室内壁一侧相切,所述偏心转子背面通过连杆与独立电机连接。所述的一种新型带真空装置的集成灶,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风口呈扁平凸字型结构,且吸风口处设置过滤网。所述的一种新型带真空装置的集成灶,其特征在于,所述离心风机系统包括离心风机、回油槽、油杯、出风管,所述离心风机固定于集成灶内部,所述离心风机与出风管连通;所述回油槽设置在离心风机下方,所述回油槽呈棱台状,所述回油槽下方设置油杯。所述的一种新型带真空装置的集成灶,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腔上设有两个进风口,包括主进风口和副进风口,所述主进风口倾斜设置,与连通进风腔,所述副进风口位于主进风口下方,与进风腔连通。所述的一种新型带真空装置的集成灶,其特征在于,所述余热装置中的传热管高度为100-103mm,直径d为30-35mm,所述换热管直径与传热管相同,且两平行换热管间距L为33-35mm。所述的一种新型带真空装置的集成灶,其特征在于,所述旋片室呈圆柱型结构,旋片室空腔的直径D为100-105mm;所述吸风管和出风管之间呈90°夹角设置。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本装置在燃气灶台底部设置一套余热装置,引用烹饪产生的余热,通过换热管与油烟接触使得油烟不易发生凝结,避免油脂凝结附着在集成灶的负压腔内部,提高吸油烟效果。2)本装置在燃气灶下方区域设置一套真空装置,利用真空装置形成一个负压区,增强集成灶的负压腔内部负压效果,同时能够对一部分油烟进行抽除。3)真空装置的吸风口采用扁平大口径且内设过滤网的设计,达到增强吸风能力和吸风不吸油的效果。4)真空装置下方设置离心风机系统,进一步提高了集成灶油烟分离效果。附图说明图1本专利技术集成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本专利技术油烟流向示意图;图3本专利技术余热装置结构示意图;图4本专利技术图中A-A放大示意图;图5本专利技术的真空装置结构示意图;图6本专利技术的真空装置的旋片室剖视图;图中:1-燃气灶台、2-进风腔、3-余热装置、31-传热管、32-换热管、4-真空装置、41-吸风口、42-吸风管、43-旋片室、431-旋片室空腔、432-转子、433-弹簧、434-旋片、44-出风管、45-独立电机、46-固定支架、5-离心风机、6-回油槽、7-油杯、8-出风管。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详细说明。为了更详细地展示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及优点,现在将通过一些相关的实例来进行描述。通过结合相应的图片及实例,对本专利技术中的目的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是对本专利技术进行任何限制,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如图1-6所示,一种新型带真空装置的集成灶,包括设置在进风腔下方下的余热模块,余热模块下方设置负压真空区,以及离心风机系统;具体包括燃气灶台1、进风腔2、余热装置3、传热管31、换热管32、真空装置4、吸风口41、吸风管42、旋片室43、旋片室空腔431、转子432、弹簧433、旋片434、出风管44、独立独立电机45、固定支架46、离心风机5、回油槽6、油杯7及出风管8。燃气灶台1位于集成灶烹饪平台处,所述燃气灶台1后方与余热装置3连接,余热装置3呈连续S型结构,包括传热管31及换热管32,传热管31设置在换热管32的两端位置处,所述传热管31一端与燃气灶台焊接连接,另一端与换热管32焊接连接。进风腔下方为负压腔(负压真空区),内部设置有真空装置4,所述真空装置4包括吸风口41、吸风管42,旋片室43、出风管44、独立电机45及固定支架46,所述吸风口呈扁平凸字形结构,吸风口处设置过滤网,所述吸风口通过吸风管42与旋片室43连通,所述旋片室43下方与出风管连通;所述旋片室43呈圆柱型结构,旋片室43包括旋片室空腔431、偏心转子432、弹簧433及旋片434;旋片空腔431内设置偏心转子432,偏心转子432与旋片室431内壁一侧相切,偏心转子432背侧通过连杆与独立电机45连接;偏心转子432上设置转子槽,转子槽内相对位置设置两个旋片434,且两个旋片434之间设有弹簧433,并通过弹簧433将的两个旋片434的顶部贴合于旋片室空腔431内壁,旋片室43固定于独立电机45,独立电机45下方设置固定支架46。离心风机系统包括离心风机5、回油槽6、油杯7及出风管8,所述离心风机5固定于集成灶内部,离心风机5与出风管8连通;所述离心风机5下方设置回油槽6,回油槽6呈棱台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型带真空装置的集成灶,其特征在于,包括燃气灶台(1)及设置在燃气灶台(1)上的进风腔(2),所述进风腔(2)下方设有负压腔,所述燃气灶台(1)底部设有余热装置(3),所述负压腔内在位于余热装置(3)的下方位置处设有真空装置(4),所述负压腔内在位于真空装置(4)的下方设有离心风机系统,所述燃气灶台(1)处产生的油烟顺着进风腔(2)进入负压腔与余热装置(3)接触,受热后在重力作用下向下运动,一部分油烟通过真空装置(4)进行处理,另一部分通过离心风机系统进行处理。/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带真空装置的集成灶,其特征在于,包括燃气灶台(1)及设置在燃气灶台(1)上的进风腔(2),所述进风腔(2)下方设有负压腔,所述燃气灶台(1)底部设有余热装置(3),所述负压腔内在位于余热装置(3)的下方位置处设有真空装置(4),所述负压腔内在位于真空装置(4)的下方设有离心风机系统,所述燃气灶台(1)处产生的油烟顺着进风腔(2)进入负压腔与余热装置(3)接触,受热后在重力作用下向下运动,一部分油烟通过真空装置(4)进行处理,另一部分通过离心风机系统进行处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带真空装置的集成灶,其特征在于,所述余热装置(3)呈连续S型结构,包括换热管(32)及设置在换热管(32)两端的传热管(31),所述传热管(31)一端与燃气灶台(1)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换热管(32)固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带真空装置的集成灶,其特征在于,所述真空装置(4)包括吸风口(41)、吸风管(42)、旋片室(43)、出风管(44)及独立电机(45),所述吸风口(41)通过吸风管(42)与旋片室(43)连通,所述旋片室(43)下方与出风管(44)连通,所述旋片室(43)固定于独立电机(45)上,所述独立电机(45)下方设置固定支架(46);所述旋片室(43)的旋片室空腔(431)内设置偏心转子(432),所述偏心转子(432)上设置转子槽,转子槽内设置两个旋片(434),且两个旋片(434)通过弹簧(433)贴合设置在旋片室空腔(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水清,胡银杰,杨柯,董豪炳,周华欣,
申请(专利权)人:嵊州市浙江工业大学创新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