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类手性双齿氮膦配体Rong-Phos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技术

技术编号:24840078 阅读:4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10 18:5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类新型式(1)手性双齿氮膦配体Rong‑Phos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本发明专利技术还公开了式(2)手性双齿氮膦配体Rong‑Phos铱络合物及其氮手性中心高对映选择性构建方法和应用。本发明专利技术中铱络合物同时具有碳手性中心和氮手性中心且性质稳定,采用高对映选择性构建该类铱络合物氮原子中心的方法,并将该类铱络合物不同氮中心手性的一对非对映异构体催化剂应用于环状不饱和羰基化合物的不对称氢化反应中,且所述铱络合物在其他环状不饱和羰基化合物的不对称氢化反应中也取得了优秀的反应活性和对映选择性,效果显著优异,具有科学研究价值和广泛应用前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类手性双齿氮膦配体Rong-Phos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本专利技术属于有机化学
,具体涉及新型手性双齿氮膦配体及其制备及应用。
技术介绍
手性广泛的存在于自然界中,手性化合物就如同人们的左右手一样不能相互重叠,两个对映异构体互为镜像却不能完全重合。看似相近的两个对映体却往往具有不同的光学性质、物理化学性质以及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生物活性。在2001年,诺贝尔化学奖被授予Knowles、Noyori和Sharpless三位从事不对称催化氢化和不对称催化氧化的研究。不对称氢化反应因其高效性、原子经济性以及很好的工业化应用前景而成为制备各种光学纯化合物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特别是在手性胺、手性氨基酸、手性醇、手性羧酸等的制备上已有了大量的研究,并且成功地得到了工业化应用。这些手性化合物具有重要而广泛的应用价值,其不对称制备一直是有机合成领域的研究重点和热点。其中,不对称催化尤其是不对称氢化反应,以其高效、绿色和经济等优点正逐渐在其工业化制备中显示出巨大的潜能。手性氮膦配体如SIPHOX,在不对称催化氢化中广泛的被使用(C.C.Ba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手性双齿氮膦配体Rong-Phos,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性双齿氮膦配体为如下式(1)所示的化合物或对映体、或消旋体:/n

【技术特征摘要】
1.手性双齿氮膦配体Rong-Phos,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性双齿氮膦配体为如下式(1)所示的化合物或对映体、或消旋体:



式中:
Ar选自
R1选自氢、C1~C12的烷烃基、C1~C12的烷氧基、
R2、R3分别独立选自氢、C1~C12的烷烃基、C1~C10的硅氧基、C1~C10的烷酰基、C1~C10的酯基、C1~C10的磺酸酯基、ORw、SRw;
R4、R5分别独立选自氢、C1~C12的烷烃基、
其中,Rx和Rx’分别独立选自氢、卤素、C1~C12的烷烃基、C1~C10的烷氧基、C1~C10的硅氧基、C1~C10的烷酰基、C1~C10的酯基、C1~C10的磺酸酯基;
Ry、Rz和Rw选自C1~C12的烷烃基、C1~C10的烷氧基、C1~C10的硅氧基、C1~C10的烷酰基、C1~C10的酯基、C1~C10的磺酸酯基;
n选自1~5的整数。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性双齿氮膦配体Rong-Phos,其特征在于,所述式(1)化合物经过硅胶柱纯化,得到式(S)-1、(R)-1所示的光学纯化合物;



式中:
Ar选自
R1选自氢、C1~C12的烷烃基、C1~C12的烷氧基、
R2、R3分别独立选自氢、C1~C12的烷烃基、C1~C10的硅氧基、C1~C10的烷酰基、C1~C10的酯基、C1~C10的磺酸酯基、ORw、SRw;
R4、R5分别独立选自氢、C1~C12的烷烃基、
其中,Rx和Rx’分别独立选自氢、卤素、C1~C12的烷烃基、C1~C10的烷氧基、C1~C10的硅氧基、C1~C10的烷酰基、C1~C10的酯基、C1~C10的磺酸酯基;
Ry、Rz和Rw分别独立选自C1~C12的烷烃基、C1~C10的烷氧基、C1~C10的硅氧基、C1~C10的烷酰基、C1~C10的酯基、C1~C10的磺酸酯基;
n选自1~5的整数。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手性双齿氮膦配体Rong-Phos,其特征在于,
其中,
Ar选自
R1选自C1~C12的烷烃基、
R2、R3分别独立选自氢、C1~C12的烷烃基、C1~C10的硅氧基、C1~C10的酯基、
R4、R5分别独立选自氢、C1~C12的烷烃基、
其中,Rx和Rx’分别独立选自氢、卤素、C1~C12的烷烃基、C1~C10的烷氧基、C1~C10的硅氧基、C1~C10的烷酰基、C1~C10的酯基、C1~C10的磺酸酯基;n选自1~5的整数。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性双齿氮膦配体Rong-Phos,其特征在于,其包括以下:





5.如权利要求1所述手性双齿氮膦配体Rong-Phos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方法一:
第一步:由如下式(3)化合物出发,在碱的作用下和R4X进行取代反应,得到氮原子取代的Ming-Phos化合物;



其中,所述式(3)化合物包括式(SC,RS)-3、式(SC,SS)-3、式(RC,SS)-3、式(RC,RS)-3;
其中,氮原子取代的Ming-Phos化合物包括式(SC,RS)-4、式(SC,SS)-4、式(RC,SS)-...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俊良张荣华徐杉
申请(专利权)人:华东师范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