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小儿足踝矫形支具,包括小腿支具、脚踝支具、前脚掌支具,小腿支具上还设有固定环;固定环设置在第一球形部分外壁上,且与第一球形部分外壁之间形成卡装槽,第一球形部分为一个半球壳体,第一球形部分内凹的弧面用于和脚后跟配合;脚踝支具与第一球形部分对应处设置有第二球形部分,第二球形部分卡装入卡装槽内,且方头螺钉的螺柱部分穿过固定环后其端面将第二球形部分向第一球形部分卡紧;脚踝支具上设置有滑槽、固定通孔、圆形凸起,前脚掌支具上还安装有第一螺杆、第二螺杆,第一螺杆、第二螺杆分别穿过固定通孔、滑槽,且第一螺杆、第二螺杆穿过固定通孔、滑槽一端分别与第一螺帽、第二螺帽通过螺纹旋合装配固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小儿足踝矫形支具
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特别是涉及一种小儿足踝矫形支具。
技术介绍
传统小儿足踝矫形支具是通过石膏、低温热塑板等方式固定实现矫形的目的,支具表面不透气且笨重,整个矫正过程中需要多次拆装重新固定,过程繁琐。市面上现有的可调节的足踝矫形器支具为成熟产品,产品本身面向所有病患,产品规格是既定的,与患者的匹配程度是通过调节产品自身带有的固定调节装置来实现,所以并不能做到与每个病患所需矫正部位的完全匹配。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小儿足踝矫形支具,其能够与患儿下肢良好匹配,且具有较高的可调节性。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小儿足踝矫形支具,包括小腿支具、脚踝支具、前脚掌支具,小腿支具上还固定环、第一球形部分;所述固定环设置在第一球形部分外壁上,且与第一球形部分外壁之间形成卡装槽,第一球形部分为一个半球壳体,第一球形部分内凹的弧面用于和脚后跟配合;所述脚踝支具与第一球形部分对应处设置有第二球形部分,所述第二球形部分卡装入卡装槽内,且方头螺钉的螺柱部分穿过固定环后其端面将第二球形部分向第一球形部分卡紧;所述脚踝支具上设置有滑槽、固定通孔、圆形凸起,前脚掌支具上还安装有第一螺杆、第二螺杆,所述第一螺杆、第二螺杆分别穿过固定通孔、滑槽,且第一螺杆、第二螺杆穿过固定通孔、滑槽一端分别与第一螺帽、第二螺帽通过螺纹旋合装配固定。优选地,所述小腿支具上设置有数个贯穿的第一通孔。优选地,小腿支具上还设置有挂扣,所述挂扣用于穿过绳索或绑带,以绑紧在小腿上。优选地,方头螺钉与固定环通过螺纹旋合装配固定。优选地,所述脚踝支具上还设置有圆形凸起,所述圆形凸起设置在第二球形部分的内凹弧面处且与方头螺钉压紧正对处,且圆形凸起内表面为凹陷弧面且与第一球形部分外壁配合。优选地,所述前脚掌支具上设置贯穿的第二通孔。优选地,前脚掌支具能以第一螺杆为中心相对于脚踝支具转动,转动角度受滑槽的限制。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本技术结构简单,且可以个体化设计定制,与患儿下肢良好匹配。2、本技术结构紧凑,重量轻,整体造型圆润,确保患儿使用中的安全。3、本技术采用尼龙材料和SLS设备打印,具有良好的精度和强度。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8是本技术的脚踝支具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参见图1-图8,一种小儿足踝矫形支具,包括小腿支具100、脚踝支具200、前脚掌支具300,所述小腿支具100上设置有数个贯穿的第一通孔101,第一通孔101用于减轻整体重量,且使得其与小腿贴合部分更加透气;小腿支具100上还设置有挂扣110、固定环120、第一球形部分130,所述挂扣110用于穿过绳索或绑带,从而通过绑带绕过小腿以将小腿支具100绑紧的小腿上;所述固定环120设置在第一球形部分130外壁上,且与第一球形部分130外壁之间形成卡装槽121,第一球形部分130为一个半球壳体,第一球形部分130内凹的弧面用于和脚后跟(根骨处)配合;所述脚踝支具200与第一球形部分130对应处设置有第二球形部分210,所述第二球形部分210卡装入卡装槽121内,且方头螺钉410的螺柱部分411穿过固定环120后其端面将第二球形部分210向第一球形部分130卡紧,从而实现第二球形部分210和第一球形部分130卡紧装配,方头螺钉410与固定环120通过螺纹旋合装配固定;所述脚踝支具200上还设置有滑槽201、固定通孔202、圆形凸起220,所述圆形凸起220设置在第二球形部分210的内凹弧面处且与方头螺钉410压紧处正对。这种设计一方面是为了增加第二球形部分210的强度,另一方面将圆形凸起220与第一球形部分130接触面设置为相互贴合的弧面,可以大大增加第一球形部分130与第二球形部分210卡装后的摩擦力,从增加第一球形部分130与第二球形部分210之间的装配强度。第一球形部分130与第二球形部分210构成夹层球面铰链机构,这种设计使脚踝支具得以在矢状轴、额状轴及垂直轴三个方向旋转,满足各方位矫形的需求。螺钉方头的设计便于医生矫正时的旋转操作,松开方头螺钉,第一球形部分可以上下前后移动,使其与患儿的踝关节回转中心配准,拧紧方头螺钉使调好的位置固定;脚踝支具半球形结构内表面有一圆形凸起220,圆形凸起内表面为凹陷设计且与第一球形部分外壁配合,便于方头螺钉拧紧时对第一球形部分的挤压固定;第一球形部分与踝关节回转中心的一致保证脚踝支具调整角度时相互不会干扰,并且不会产生踝关节的附加位移;所述前脚掌支具300上设置贯穿的第二通孔301,第二通孔301为脚掌部分在使用时提供透气功能、减轻前脚掌支具重量,且前脚掌支具300上还安装有第一螺杆510、第二螺杆520,所述第一螺杆510、第二螺杆520分别穿过固定通孔202、滑槽201,且第一螺杆510、第二螺杆520穿过固定通孔202、滑槽201一端分别与第一螺帽420、第二螺帽430通过螺纹旋合装配固定,从而使得前脚掌支具300固定在脚踝支具200上。使用时,前脚掌支具300可以第一螺杆510为中心相对于脚踝支具200转动,转动角度受到滑槽的限制,从而实现跖骨相对足跟部位的矫形,前脚掌支具通过绑带与患儿足部绑定。在实际制造时,首先利用扫描仪扫描获得患儿小腿和足部的外部轮廓,基于患儿的CT/MRI数据通过数据处理建立小腿及足部的三维模型,依据三维模型设计小腿支具和足部支具,最终成品通过3D打印技术制作而成,这能够保证整个支具与患儿小腿及足部的个性化匹配,从而增加矫正效果和使用者的舒适度。本技术未详述之处,均为本领域技术人员的公知技术。以上详细描述了本技术的较佳具体实施例。应当理解,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无需创造性劳动就可以根据本技术的构思作出诸多修改和变化。因此,凡本
中技术人员依本技术的构思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通过逻辑分析、推理或者有限的实验可以得到的技术方案,皆应在由权利要求书所确定的保护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小儿足踝矫形支具,包括小腿支具、脚踝支具、前脚掌支具,其特征是:小腿支具上还设有固定环、第一球形部分;/n所述固定环设置在第一球形部分外壁上,且与第一球形部分外壁之间形成卡装槽,第一球形部分为一个半球壳体,第一球形部分内凹的弧面用于和脚后跟配合;/n所述脚踝支具与第一球形部分对应处设置有第二球形部分,所述第二球形部分卡装入卡装槽内,且方头螺钉的螺柱部分穿过固定环后其端面将第二球形部分向第一球形部分卡紧;/n所述脚踝支具上设置有滑槽、固定通孔、圆形凸起,前脚掌支具上还安装有第一螺杆、第二螺杆,所述第一螺杆、第二螺杆分别穿过固定通孔、滑槽,且第一螺杆、第二螺杆穿过固定通孔、滑槽一端分别与第一螺帽、第二螺帽通过螺纹旋合装配固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小儿足踝矫形支具,包括小腿支具、脚踝支具、前脚掌支具,其特征是:小腿支具上还设有固定环、第一球形部分;
所述固定环设置在第一球形部分外壁上,且与第一球形部分外壁之间形成卡装槽,第一球形部分为一个半球壳体,第一球形部分内凹的弧面用于和脚后跟配合;
所述脚踝支具与第一球形部分对应处设置有第二球形部分,所述第二球形部分卡装入卡装槽内,且方头螺钉的螺柱部分穿过固定环后其端面将第二球形部分向第一球形部分卡紧;
所述脚踝支具上设置有滑槽、固定通孔、圆形凸起,前脚掌支具上还安装有第一螺杆、第二螺杆,所述第一螺杆、第二螺杆分别穿过固定通孔、滑槽,且第一螺杆、第二螺杆穿过固定通孔、滑槽一端分别与第一螺帽、第二螺帽通过螺纹旋合装配固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小儿足踝矫形支具,其特征是:所述小腿支具上设置有数个...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秀琴,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联影智融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