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栓支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832304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10 18:4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取栓支架,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包括网状支架和自攻头,所述网状支架包括编织平丝、编织斜丝和定位点,所述编织平丝与编织斜丝之间通过定位点固定连接,所述编织平丝与套管平行,所述自攻头包括连接柱和转头,所述连接柱的一端与网状支架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柱的另一端与转头固定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设置转头,能够通过旋转转头使自攻头穿过病变血管,达到使自攻头带领网状支架顺利穿过病变血管的目的,通过设置编织斜丝,利用活动轴在套管中的位置,在调整网状支架直径的同时,还能够调整编织斜丝相对编织平丝的角度,达到方便对血管内壁上的血栓进行清理的目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取栓支架
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具体为取栓支架。
技术介绍
血栓是指在活体的心脏和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有形成分凝集形成固体质块,目前血栓的治疗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药物溶栓,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用药物治疗,药物副作用大,病人痛苦周期长,另一个是机械取栓,是临床上取栓惯用的方法,机械取栓是指应用特殊的仪器取出堵塞血管的血栓,恢复血管通畅的治疗方法,取栓支架是机械取栓过程中用到的一种装置。在中国技术专利申请公开说明书CN209347153U中公开的取栓支架,包括网状支架、弹簧、芯轴与外管,虽然该技术拥有通过能力好,支架操作性强,不易移位,抓捕血栓范围广,取出血栓不易脱落,直径可调控等一系列优点,但是该技术在进入血管病变处时不容易穿过病变处,并且该技术的网状结构不容易清理血管内壁上的血栓,在血栓支架退出血管时容易对血管内壁造成创伤。
技术实现思路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取栓支架,解决了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二)技术方案为实现以上目的,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包括套管、网状支架和自攻头,所述网状支架包括编织平丝、编织斜丝和定位点,所述编织平丝与编织斜丝之间通过定位点固定连接,所述编织平丝与套管平行,所述编织斜丝与编织平丝之间的角度在30°-60°之间,所述自攻头包括连接柱和转头,所述连接柱的一端与网状支架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柱的另一端与转头固定连接,所述转头表面的转刀螺旋方向与编织斜丝螺旋方向相同。可选的,所述套管的一端与网状支架固定连接,所述网状支架的一端与自攻头固定连接。可选的,所述套管的内部活动连接有活动轴,所述活动轴贯穿整个套管,所述活动轴的一端与自攻头固定连接。可选的,所述网状支架与套管固定连接端的网格间隙大于网状支架与自攻头连接端的网格间隙。可选的,所述编织平丝和编织斜丝均由三条单丝编织而成,所述编织平丝和编织斜丝的材质均为镍钛记忆合金。可选的,所述编织平丝和编织斜丝均有若干个,两个所述编织斜丝之间的最小间距为2mm,两个所述编织斜丝之间的最大距离为5mm,若干个所述编织平丝等间距平行分布。三有益效果本技术提供了取栓支架,具备以下有益效果:1、该取栓支架,通过设置转头,在进入血管的时候,能够通过旋转转头使自攻头穿过病变血管,同时能够将转孔时产生的血栓屑运送到转头的尾部,达到使自攻头带领网状支架顺利穿过病变血管的目的。2、该取栓支架,通过设置编织斜丝,能够保证编织斜丝在网状支架的外表面呈螺旋状缠绕,利用活动轴在套管中的位置,在调整网状支架直径的同时,还能够调整编织斜丝相对编织平丝的角度,达到方便对血管内壁上的血栓进行清理的目的,同时又能在携带血栓退出的时候旋转网状支架,如同电转退孔时反转一样,达到既能快速退出,又能避免对血管内壁造成创伤的目的。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结构的主视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网状支架结构的放大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自攻头结构的主视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套管结构的立体示意图。图中:1、套管;2、活动轴;3、网状支架;301、编织平丝;302、编织斜丝;303、定位点;4、自攻头;401、连接柱;402、转头。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请参阅图1至图4,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取栓支架,包括套管1、网状支架3和自攻头4,套管1的一端与网状支架3固定连接,网状支架3的一端与自攻头4固定连接,套管1的内部活动连接有活动轴2,活动轴2贯穿整个套管1,活动轴2的一端与自攻头4固定连接,网状支架3包括编织平丝301、编织斜丝302和定位点303,编织平丝301与编织斜丝302之间通过定位点303固定连接,编织平丝301和编织斜丝302均由三条单丝编织而成,编织平丝301和编织斜丝302的材质均为镍钛记忆合金,编织平丝301和编织斜丝302均有若干个,两个编织斜丝302之间的最小间距为2mm,两个编织斜丝302之间的最大距离为5mm,若干个编织平丝301等间距平行分布,编织平丝301与套管1平行,编织斜丝302与编织平丝301之间的角度在30°-60°之间,通过设置编织斜丝302,能够保证编织斜丝302在网状支架3的外表面呈螺旋状缠绕,利用活动轴2在套管1中的位置,在调整网状支架3直径的同时,还能够调整编织斜丝302相对编织平丝301的角度,通过旋转网状支架3,达到方便对血管内壁上的血栓进行清理的目的,同时又能在携带血栓退出的时候旋转网状支架3,如同电转退孔时反转一样,达到既能快速退出,又能避免对血管内壁造成创伤的目的,网状支架3与套管1固定连接端的网格间隙大于网状支架3与自攻头4连接端的网格间隙,自攻头4包括连接柱401和转头402,连接柱401的一端与网状支架3固定连接,连接柱401的另一端与转头402固定连接,转头402表面的转刀螺旋方向与编织斜丝302螺旋方向相同,通过设置转头402,在进入血管的时候,能够通过旋转转头402使自攻头4穿过病变血管,同时能够将转孔时产生的血栓屑运送到转头402的尾部,达到使自攻头4带领网状支架3顺利穿过病变血管的目的。使用时,首先对网状支架3进行热处理,使网状支架3的直径缩小,然后将带有自攻头4的一端插入血管的入口处,通过同时正向旋转推动套管1和活动轴2,使转头402开始旋转前进,转头402接触到血栓之后,开始对旋转通过血管病变区域,当转头402携带网状支架3的贯穿病变血管之后,通过推动活动轴2使网状支架3打开,使网状支架3融入血栓,然后正向旋转套管1和活动轴2,使编织斜丝302将血管内壁上的血栓带走,最后通过反向旋转拉动套管1和活动轴2,将网状支架3从血管内拉出,完成取栓过程。本技术的工作原理及有益效果:本装置利用了电转专控的原理,使自攻头4携带网状支架3顺利的穿过病变血管,达到使网状支架3快速进入的目的,同时利用电转退孔的原理,使编织斜丝302反向旋转退出血管,达到减少对血管内壁创伤的目的。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
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及其技术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取栓支架,包括套管(1)、网状支架(3)和自攻头(4),其特征在于:所述网状支架(3)包括编织平丝(301)、编织斜丝(302)和定位点(303),所述编织平丝(301)与编织斜丝(302)之间通过定位点(303)固定连接,所述编织平丝(301)与套管(1)平行,所述编织斜丝(302)与编织平丝(301)之间的角度在30°-60°之间,所述自攻头(4)包括连接柱(401)和转头(402),所述连接柱(401)的一端与网状支架(3)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柱(401)的另一端与转头(402)固定连接,所述转头(402)表面的转刀螺旋方向与编织斜丝(302)螺旋方向相同。/n

【技术特征摘要】
1.取栓支架,包括套管(1)、网状支架(3)和自攻头(4),其特征在于:所述网状支架(3)包括编织平丝(301)、编织斜丝(302)和定位点(303),所述编织平丝(301)与编织斜丝(302)之间通过定位点(303)固定连接,所述编织平丝(301)与套管(1)平行,所述编织斜丝(302)与编织平丝(301)之间的角度在30°-60°之间,所述自攻头(4)包括连接柱(401)和转头(402),所述连接柱(401)的一端与网状支架(3)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柱(401)的另一端与转头(402)固定连接,所述转头(402)表面的转刀螺旋方向与编织斜丝(302)螺旋方向相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取栓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管(1)的一端与网状支架(3)固定连接,所述网状支架(3)的一端与自攻头(4)固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瑞罡朱世杰李天晓李荣福
申请(专利权)人:郑州美港高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