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延长释放活性药物成分的微胶囊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4830095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10 18:48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生物医药工程技术领域,特别是关于一种具有延长释放活性药物成分的微胶囊,所述微胶囊材料包括:经过改性的低取代度精氨酸9聚体/壳聚糖、纳米活性竹炭粉和水溶性活性药物成分;制备精氨酸9聚体/壳聚糖时的精氨酸9聚体与壳聚糖的重量比不高于1:5.0;所述改性为在低取代度精氨酸9聚体/壳聚糖间形成二硫键。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载药微胶囊未添加抗粘剂和增塑剂,制备方法简单且稳定,包载率高,同时具有优异的pH响应特性和氧化还原响应特性,显著延长了从进入机体到病灶处的活性药物成分释放时长,延长释放活性药物成分利于病灶靶向给药,降低药物对机体正常细胞的损害。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具有延长释放活性药物成分的微胶囊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生物医药工程
,特别是关于一种具有延长释放活性药物成分的微胶囊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微胶囊是指利用天然的或是合成的高分子囊壁材料,将固体的、液体的、甚至是气体的微小囊核物质包覆形成直径为1~5000μm的半透性或密封囊膜的微型胶囊。微胶囊直径分布在毫米级到微米级不等。微胶囊制备技术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在70年代中期得到迅猛发展,在此期间出现了许多微胶囊化产品和工艺。微胶囊具有保护芯材物质免受环境影响、屏蔽味道、颜色、气味改变物质重量、体积、状态或表明性能隔离活性降低挥发性和毒性,控制芯材物质的可持续释放等多种作用,目前成为材料、化学、化工、生物和医学等诸多学科领域工作者的研究热点,已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食品、农药、化妆品、金属切割、涂料、油墨添加剂等多个
微胶囊技术涉及到制备技术和应用技术,采用特定的方法和设备,在高分子材料应用阶段,将高分子材料和其他材料进行混合,只有将其应用到基础材料之上,应用加热、加压或者辐射等方式让微胶囊破裂,释放包裹内的物质,进而扩展其应用性能。如果包裹的物体通过包囊释放出来,会产生控制性的性能。现有技术如授权公告号为CN106924214B的中国专利技术专利,其公开了一种具有药物缓释性能的竹炭/壳聚糖复合微球的制备方法,,包括:在40~60℃时,将壳聚糖充分溶解于1.0%体积比的乙酸溶液中,然后依次加入竹炭粉末、药物溶液并充分搅拌至混合均匀;得到粘性的、可流动的混合液;将竹炭粉/壳聚/药物的混合液在保温条件下滴加至预先配好的聚磷酸盐溶液中即成微球,交联成化一定时间后滤出,洗净表面残留聚磷酸盐并用乙醇冲洗,常温干燥后即得载药微球,当其所负载药物为盐酸左氧氟沙星时,该类载药微球在模拟肠液中的释药性相对模拟胃液中较好。然而其仅在模拟胃液和模拟肠液中具有释药差异大大限制了其的应用范围。以上
技术介绍
内容的公开仅用于辅助理解本专利技术的专利技术构思及技术方案,其并不必然属于本专利申请的现有技术,在没有明确的证据表明上述内容在本专利申请的申请日已经公开的情况下,上述
技术介绍
不应当用于评价本申请的新颖性和创造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旨在提供一种具有延长释放活性药物成分的微胶囊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本专利技术的载药微胶囊未添加抗粘剂和增塑剂,制备方法简单且稳定,包载率高,同时具有优异的pH响应特性和还原响应特性,显著延长了从进入机体到病灶处的活性药物成分释放时长,延长释放活性药物成分利于病灶靶向给药,降低药物对机体正常细胞的损害。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1]一种具有延长释放活性药物成分的微胶囊材料,所述微胶囊材料包括:-经过改性的低取代度精氨酸9聚体/壳聚糖;-纳米活性竹炭粉;-水溶性活性药物成分;其中,所述壳聚糖的相对分子质量介于8.0×104~1.5×105;制备精氨酸9聚体/壳聚糖时的精氨酸9聚体与壳聚糖的重量比不高于1:5.0;所述改性为在低取代度精氨酸9聚体/壳聚糖间形成二硫键。本申请通过将经过改性的低取代度精氨酸9聚体/壳聚糖与竹炭粉末为原材料,搭载水溶性活性药物成分而获得载药微胶囊,所述核壳型载药微胶囊在机体内缓慢释放活性药物活性,可减少患者的给药次数,提高患者的依从性,避免频繁给药和/或侵入式给药等方式而可能造成的交叉感染;本申请所述微胶囊材料具有优异的pH响应特性,载药微胶囊在肠部的释药性强于胃部,可以保护药物不受胃酸破坏,制成肠部定向给药制剂,通过在壳聚糖低取代地引入精氨酸9聚体,从而可以获得较高的载药量和包载率,通过对低取代度精氨酸9聚体/壳聚糖进行二硫键改性后还可使所述载药微胶囊获得氧化还原响应特性,因肿瘤微环境中还原性分子诸如谷胱甘肽的表达水平较高,所述氧化还原响应特性可促成载药微胶囊在肿瘤病灶处的高浓度释放,因此本申请的载药微胶囊材料显著延长了从进入机体到肿瘤病灶处的活性药物成分释放时长,延长释放活性药物成分利于病灶靶向给药,降低药物对机体正常细胞的损害。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制备精氨酸9聚体/壳聚糖时的精氨酸9聚体与壳聚糖的重量比介于1:5.0~10.0。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制备精氨酸9聚体/壳聚糖时的精氨酸9聚体与壳聚糖的重量比具体可选下述所列任意区间或任意区间内的任意比值:1:5.0~10.0、1:5.0~9.5、1:5.0~9.0、1:5.0~8.5、1:5.0~8.0、1:5.0~7.5、1:5.0~7.0、1:5.0~6.5、1:5.0~6.0、1:5.0~5.5、1:5.5~10.0、1:5.5~9.5、1:5.5~9.0、1:5.5~8.5、1:5.5~8.0、1:5.5~7.5、1:5.5~7.0、1:5.5~6.5、1:5.5~6.0、1:6.0~10.0、1:6.0~9.5、1:6.0~9.0、1:6.0~8.5、1:6.0~8.0、1:6.0~7.5、1:6.0~7.0、1:6.0~6.5、1:6.5~10.0、1:6.5~9.5、1:6.5~9.0、1:6.5~8.5、1:6.5~8.0、1:6.5~7.5、1:6.5~7.0、1:7.0~10.0、1:7.0~9.5、1:7.0~9.0、1:7.0~8.5、1:7.0~8.0、1:7.0~7.5、1:7.5~10.0、1:7.5~9.5、1:7.5~9.0、1:7.5~8.5、1:7.5~8.0、1:8.0~10.0、1:8.0~9.5、1:8.0~9.0、1:8.0~8.5、1:8.5~10.0、1:8.5~9.5、1:8.5~9.0、1:9.0~10.0、1:9.0~9.5、1:9.5~10.0。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制备精氨酸9聚体/壳聚糖时的精氨酸9聚体与壳聚糖的重量比具体可选下述所列任意比值或两任意比值之间的范围或所述范围间的任意比值:5.0、5.1、5.2、5.3、5.4、5.5、5.6、5.7、5.8、5.9、6.0、6.1、6.2、6.3、6.4、6.5、6.6、6.7、6.8、6.9、7.0、7.1、7.2、7.3、7.4、7.5、7.6、7.7、7.8、7.9、8.0、8.1、8.2、8.3、8.4、8.5、8.6、8.7、8.8、8.9、9.0、9.1、9.2、9.3、9.4、9.5、9.6、9.7、9.8、9.9、10.0。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中,经过改性的低取代度精氨酸9聚体/壳聚糖经由下述方法制备得到:1)将溶有二碳酸二叔丁酯的四氢呋喃溶液缓慢滴加到精氨酸9聚体水溶液中,搅拌均匀,以氢氧化钠溶液调节pH至9.2~9.5,室温下搅拌反应至少24h,除去四氢呋喃-水混合液,取适量去离子水将其溶解,得精氨酸9聚体混合溶液;2)壳聚糖完全溶解于大量的0.3~0.8%的冰醋酸水溶液中,再依次将N-羟基琥珀酰亚胺和1-(3-二甲氨基丙基)-3-乙基碳二亚胺盐酸盐加入到壳聚糖溶液中;3)将步骤1)的精氨酸9聚体混合溶液加入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具有延长释放活性药物成分的微胶囊,所述微胶囊材料包括:/n-经过改性的低取代度精氨酸9聚体/壳聚糖;/n-纳米活性竹炭粉;/n-水溶性活性药物成分;/n其中,所述壳聚糖的相对分子质量介于8.0×10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具有延长释放活性药物成分的微胶囊,所述微胶囊材料包括:
-经过改性的低取代度精氨酸9聚体/壳聚糖;
-纳米活性竹炭粉;
-水溶性活性药物成分;
其中,所述壳聚糖的相对分子质量介于8.0×104~1.5×105;
制备精氨酸9聚体/壳聚糖时的精氨酸9聚体与壳聚糖的重量比不高于1:5.0;
所述改性为在低取代度精氨酸9聚体/壳聚糖间形成二硫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胶囊,其特征在于:制备精氨酸9聚体/壳聚糖时的精氨酸9聚体与壳聚糖的重量比介于1:5.0~10.0。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微胶囊,其特征在于:所述经过改性的低取代度精氨酸9聚体/壳聚糖经由下述方法制备得到:
1)将溶有二碳酸二叔丁酯的四氢呋喃溶液缓慢滴加到精氨酸9聚体水溶液中,搅拌均匀,以氢氧化钠溶液调节pH至9.2~9.5,室温下搅拌反应至少24h,除去四氢呋喃-水混合液,取适量去离子水将其溶解,得精氨酸9聚体混合溶液;
2)壳聚糖完全溶解于大量的0.3~0.8%的冰醋酸水溶液中,再依次将N-羟基琥珀酰亚胺和1-(3-二甲氨基丙基)-3-乙基碳二亚胺盐酸盐加入到壳聚糖溶液中;
3)将步骤1)的精氨酸9聚体混合溶液加入到步骤2)的壳聚糖混合溶液中,调节pH至6.0~6.5,室温下搅拌反应至少48h后消除叔丁氧羰基保护,加入50%羟胺使其终浓度不低于10mmol/L,调节pH至8.2~8.5,以8000~14000透析袋置于去离子水中透析至少48h;
4)在步骤3)透析过的反应液中加入壳聚糖质量75~90wt%的D,L-二硫苏糖醇,调节pH至7.0~7.2,氮气气氛下反应至少24h;反应液以盐酸透析后冷冻干燥,溶于磷酸盐缓冲溶液,氧气氧化,冷冻干燥并低温冷藏即得。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不公告发明人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鹿扬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