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818908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08 04:51
本申请涉及一种空调器,包括:壳体,上部设置有第一出风口,下部设置有第二出风口,第一出风口与第二出风口同侧设置;气流驱动机构,设置于壳体内部,被配置为使气流通过第一出风口形成间隔送出的风环;第一风机,设置于壳体内部,被配置为向第二出风口送风,以托举第一出风口流出的气流。本申请通过气流驱动机构使气流通过第一出风口形成间隔送出的风环,风环使人体感到舒适,能够避免产生冲击感和温差感;第一风机使空调器从第一出风口同侧下方的第二出风口出风,第一风机送出的气流对风环产生托举作用,延长风环的送风距离,使无风感的气流在室内空间分布均匀。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空调器
本申请涉及制冷设备
,例如涉及空调器。
技术介绍
现有空调器送风在制冷时,出风温度约为18-22度之间,若直接送达人体时,与人体表面及环境温度之间的温差过大,人体很难快速适应较大温度变化,短期使用舒适度较差,长期使用会产生健康问题。为了提升送风舒适度,有的空调器对送风方式进行了改进,包括射流引风、微孔结构、各类导风板、上下出风等,均为保证热交换气体在从空调器器送出并到达人体时,没有冲击感和温差感,即“无风感”送风。无风感送风要求出风的速度不宜过快,且需出风被打散。在实现本公开实施例的过程中,发现相关技术中至少存在如下问题:无风感送风的气流在室内空间分布不够均匀,影响空气调节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对披露的实施例的一些方面有基本的理解,下面给出了简单的概括。所述概括不是泛泛评述,也不是要确定关键/重要组成元素或描绘这些实施例的保护范围,而是作为后面的详细说明的序言。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调器,以解决无风感送风的气流在室内空间分布不够均匀的技术问题。在一些实施例中,空调器包括:壳体,上部设置有第一出风口,下部设置有第二出风口,第一出风口与第二出风口同侧设置;气流驱动机构,设置于壳体内部,被配置为使气流通过第一出风口形成间隔送出的风环;第一风机,设置于壳体内部,被配置为向第二出风口送风,以托举第一出风口流出的气流。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空调器,可以实现以下技术效果:气流驱动机构使气流通过第一出风口形成间隔送出的风环,风环使人体感到舒适,能够避免产生冲击感和温差感;第一风机使空调器从第一出风口同侧下方的第二出风口出风,第一风机送出的气流对风环产生托举作用,延长风环的送风距离,使无风感的气流在室内空间分布均匀。以上的总体描述和下文中的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不用于限制本申请。附图说明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进行示例性说明,这些示例性说明和附图并不构成对实施例的限定,附图中具有相同参考数字标号的元件示为类似的元件,附图不构成比例限制,并且其中:图1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的侧视图;图2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的主视图;图3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的外部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的局部示意图;图5是另一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的主视图;图6是另一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的主视图;图7是另一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的局部示意图;图8是另一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的侧视图;图9是另一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的外部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1、壳体;10、容置空间;11、第一出风口;12、第二出风口;13、第三出风口;14、隔板;2、气流驱动机构;20、柔性结构;21、推送机构;210、驱动部;211、推板;3、第一风道;31、第一段;32、第二段;320、扩径部;4、换热器;51、第一风机;52、第二风机;6、风环。具体实施方式为了能够更加详尽地了解本公开实施例的特点与
技术实现思路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的实现进行详细阐述,所附附图仅供参考说明之用,并非用来限定本公开实施例。在以下的技术描述中,为方便解释起见,通过多个细节以提供对所披露实施例的充分理解。然而,在没有这些细节的情况下,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仍然可以实施。在其它情况下,为简化附图,熟知的结构和装置可以简化展示。图1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的侧视图;图2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的主视图;图3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的外部结构示意图。如图1至3所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壳体1,上部设置有第一出风口11,下部设置有第二出风口12,第一出风口11与第二出风口12同侧设置;气流驱动机构2,设置于壳体1内部,被配置为使气流通过第一出风口11形成间隔送出的风环;第一风机51,设置于壳体1内部,被配置为向第二出风口12送风,以托举第一出风口11流出的气流。第一出风口11和第二出风口12同侧设置,高度不同,气流驱动机构2使第一出风口11以风环形式送风,第一风机51使第二出风口12以传统方式送风,例如送出直线型气流。第二出风口12在第一出风口11的下部,第二出风口12送出的气流对第一出风口11送出的风环6产生托举作用,使风环6能够长久保持形状,进而延长空调器的送风距离,避免风环6在移动过程中逐渐下沉,变形散开,从而缩短送风距离。第一风机51不仅能够对第一出风口11送出的风环6产生托举作用,还能使空调器在不同高度实现送风,进而快速调节室内空气。可选地,如图3、4所示,气流驱动机构2与第一出风口11相对设置。气流驱动机构2被配置为间歇性推送气流。当气流驱动机构2推送气流时,气流从第一出风口11流出,贴近第一出风口11的外层气流由于受到器壁粘滞力的作用,速度减慢,与内层气流产生了速度差,同时,气流流向第一出风口11的外部时还受到外部空气的压力,在器壁粘滞力和外部空气压力的作用下,气流形成涡流状态的风环6。风环具有非常好的直线率,可以长时间保持形状,延长了空调器的送风距离,风环还可以精确直达目标点位置。并且,形成风环的涡流具有自旋转特性,在风环移动过程中会卷入部分外部的气体,所以当空调器制冷时,卷入了外部气体的风环直接拍打到身上温度适中,且风环与身体接触没有直吹的感觉,更加柔和,能够避免对身体产生冲击感和温差感,使人体感到舒适。可选地,第一风机51为轴流风扇。轴流风扇能够使气流保持较好的直线形状,且风量较大,从而能够对风环产生稳定的托举作用。可选地,第一风机51为离心风机。离心风机形成的气流具有较强的风压,对风环的托举力度较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出风口11与第二出风口12的距离为H,80cm≤H≤120cm。如果第一出风口11与第二出风口12的距离小于80cm,则第二出风口12的气流会对第一出风口11的风环造成冲击,导致风环形状被破坏;如果第一出风口11与第二出风口12的距离大于120cm,则第二出风口12的气流与风环距离过远,无法对风环产生托举作用。当第一出风口11与第二出风口12的距离在该范围内时,第二出风口12送出的气流能够对第一出风口11送出的风环产生托举作用,并且第二出风口12送出的气流不会对第一出风口11送出的风环产生强烈的冲击,因而导致风环被冲散。可选地,第一出风口11与第二出风口12的距离为90cm~110cm。这样,可以实现第二出风口12送出气流对第一出风口11送出风环的托举。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风机51的转轴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α,0°≤α≤30°。如果第一风机51的转轴与水平方向的夹角小于0°,则气流在流动过程中与风环的距离过远,无法对风环产生托举作用;如果第一风机51的转轴与水平方向的夹角大于30°,则气流在流动过程中与风环的距离过近,容易对气流形成较大的冲击,使风环的形状被破坏。第一风机51的转轴与水平方向的夹角在该范围内时,第二出风口12送出的气流能够对第一出风口11送出的风环产生托举作用,且避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n壳体,上部设置有第一出风口,下部设置有第二出风口,所述第一出风口与所述第二出风口同侧设置;/n气流驱动机构,设置于所述壳体内部,被配置为使气流通过所述第一出风口形成间隔送出的风环;/n第一风机,设置于所述壳体内部,被配置为向所述第二出风口送风,以托举所述第一出风口流出的气流。/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上部设置有第一出风口,下部设置有第二出风口,所述第一出风口与所述第二出风口同侧设置;
气流驱动机构,设置于所述壳体内部,被配置为使气流通过所述第一出风口形成间隔送出的风环;
第一风机,设置于所述壳体内部,被配置为向所述第二出风口送风,以托举所述第一出风口流出的气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出风口与所述第二出风口的距离为H,80cm≤H≤120c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机的转轴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α,0°≤α≤3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风道,与所述第一出风口连通;
第二风机,设置于所述壳体内部,被配置为向所述第一风道送风。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容置空间,与所述第一风道连通;
其中,所述第二风机和所述第一风机均设置于所述容置空间内。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置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鑫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海尔智能技术研发有限公司海尔智家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