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声静音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817748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08 04:0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消声静音管,包括:管体;静音带,其螺旋缠绕于所述管体外壁上,所述静音带包括罩设于所述管体上的棉布罩,所述静音带还包括位于所述棉布罩内且沿背离所述管体径向向外依次叠加的第一海绵层、吸音层、隔音层、第二海绵层,其中,所述吸音层包括第一棉布层和间隔设置于所述第一棉布层上的多个尖刺体,所述尖刺体位于所述第一海绵层与所述第一棉布层之间,所述尖刺体的尖锐部朝向所述第一海绵层,所述隔音层包括第二棉布层和间隔设置于所述第二棉布层上的多个真空管,所述真空管位于所述第一棉布层和所述第二棉布层之间,所述第二棉布层与所述第二海绵层抵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提高管体的消声静音性能,且方便更换维修的有益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消声静音管
本技术涉及管道
更具体地说,本技术涉及一种消声静音管。
技术介绍
现有的水管在输水时,会产生噪音,而影响到人们的正常生活,现有技术中为了降低噪音,通常在其表面包裹一层棉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噪音,但是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噪音问题,现有技术中也有在管体内部设置吸音结构,但是吸音结构在使用时间长后,效果会降低,或者受到损坏后,都需要更换,如果更换则需要将管体与吸音结构一起更换,维修不便,且维修代价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一个目的是解决至少上述问题,并提供至少后面将说明的优点。本技术还有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消声静音管,可以提高管体的消声静音性能,且方便更换维修。为了实现根据本技术的这些目的和其它优点,提供了一种消声静音管,包括:管体;静音带,其螺旋缠绕于所述管体外壁上,所述静音带包括罩设于所述管体上的棉布罩,所述静音带还包括位于所述棉布罩内且沿背离所述管体径向向外依次叠加的第一海绵层、吸音层、隔音层、第二海绵层,其中,所述吸音层包括第一棉布层和间隔设置于所述第一棉布层上的多个尖刺体,所述尖刺体位于所述第一海绵层与所述第一棉布层之间,所述尖刺体的尖锐部朝向所述第一海绵层,所述隔音层包括第二棉布层和间隔设置于所述第二棉布层上的多个真空管,所述真空管位于所述第一棉布层和所述第二棉布层之间,所述第二棉布层与所述第二海绵层抵接。优选的是,所述尖刺体呈圆锥体形。优选的是,多个尖刺体为一组,每组尖刺体组内各个尖刺体间隔设置,每组尖刺体由多个顶角展开角不相等且母线长也不相等的尖刺体组成。优选的是,每组尖刺体的顶角展开角的角度包括60°、90°、120°。优选的是,所述真空管呈三角环形,所述真空管的尖锐部沿所述管体径向朝向所述管体。优选的是,所述真空管呈现等腰三角形,所述真空管的顶角为30°。优选的是,相邻两个真空管之间的间距等于所述真空管的直径。优选的是,所述静音带的宽度与所述管体的外径比为1:2~5。优选的是,所述第一海绵层、所述吸音层、所述隔音层、所述第二海绵层的厚度比为1:1~1.2:1.5~2.3:1.5~2.8。本技术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第一、采用将静音带螺旋缠绕于管体外壁上,以将管体外壁完全包裹,起到静音作用的同时,还方便维修更换,比如当静音带受损后,可以拆除受损的部位,重新缠绕新的静音带;第二、静音带采用依次叠加的第一海绵层、吸音层、隔音层、第二海绵层,可以对声音进行依次吸收、隔离、再吸收,以增强消声静音效果。本技术的其它优点、目标和特征将部分通过下面的说明体现,部分还将通过对本技术的研究和实践而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其中一个技术方案的所述消声静音管的轴向截面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其中一个技术方案的所述静音带沿所述管体轴向的截面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令本领域技术人员参照说明书文字能够据以实施。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技术的描述中,术语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并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如图1~2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消声静音管,包括:管体1;用于排水。静音带2,其螺旋缠绕于所述管体1外壁上,以将管体1外壁完全包裹,起到静音作用,当静音带2受损后,可以拆除受损的部位,重新缠绕新的静音带2,方便维修。所述静音带2包括罩设于所述管体1上的棉布罩3,所述静音带2还包括位于所述棉布罩3内且沿背离所述管体1径向向外依次叠加的第一海绵层4、吸音层、隔音层、第二海绵层9,其中,所述吸音层包括第一棉布层6和间隔设置于所述第一棉布层6上的多个尖刺体5,所述尖刺体5位于所述第一海绵层4与所述第一棉布层6之间,所述尖刺体5的尖锐部朝向所述第一海绵层4,所述隔音层包括第二棉布层8和间隔设置于所述第二棉布层8上的多个真空管7,所述真空管7位于所述第一棉布层6和所述第二棉布层8之间,所述第二棉布层8与所述第二海绵层9抵接。排水声经过第一海绵层4的第一次吸音作用后,再经过尖刺体5的多面反射,进行第二次吸音,然后再经过隔音层,即真空管7的隔音作用,进一步减弱音量,最后经过第二海绵层9再次吸收,可以起到优良的消声静音效果。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采用将静音带2螺旋缠绕于管体1外壁上,以将管体1外壁完全包裹,起到静音作用的同时,还方便维修更换,比如当静音带2受损后,可以拆除受损的部位,重新缠绕新的静音带2;静音带2采用依次叠加的第一海绵层4、吸音层、隔音层、第二海绵层9,可以对声音进行依次吸收、隔离、再吸收,以增强消声静音效果。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所述尖刺体5呈圆锥体形,由于声波的固有形状,采用圆锥体形有利于对声音进行多次反射。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多个尖刺体5为一组,每组尖刺体5组内各个尖刺体5间隔设置,每组尖刺体5由多个顶角展开角不相等且母线长也不相等的尖刺体5组成,间隔设置有利于静音带2缠绕在管体1上,起到更好的包裹作用,设置不同的顶角和长度,有利于扰乱声波的传播方向,以消耗更多的声波能量,起到更优良的吸音效果。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每组尖刺体5的顶角展开角的角度包括60°、90°、120°,根据声波的频率,采用上述角度有利于反射声波的同时,避免哨音的产生。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所述真空管7呈三角环形,所述真空管7的尖锐部沿所述管体1径向朝向所述管体1。增大声波被真空管7隔离的概率,提高隔离效果。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所述真空管7呈现等腰三角形,所述真空管7的顶角为30°,实现隔离作用的同时,还具有反射吸收作用。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相邻两个真空管7之间的间距等于所述真空管7的直径,有利于静音带2缠绕在管体1上,起到更好的包裹作用。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所述静音带2的宽度与所述管体1的外径比为1:2~5,方便缠绕。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海绵层4、所述吸音层、所述隔音层、所述第二海绵层9的厚度比为1:1~1.2:1.5~2.3:1.5~2.8,静音效果达到较佳。尽管本技术的实施方案已公开如上,但其并不仅仅限于说明书和实施方式中所列运用,它完全可以被适用于各种适合本技术的领域,对于熟悉本领域的人员而言,可容易地实现另外的修改,因此在不背离权利要求及等同范围所限定的一般概念下,本技术并不限于特定的细节和这里示出与描述的图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消声静音管,其特征在于,包括:/n管体;/n静音带,其螺旋缠绕于所述管体外壁上,所述静音带包括罩设于所述管体上的棉布罩,所述静音带还包括位于所述棉布罩内且沿背离所述管体径向向外依次叠加的第一海绵层、吸音层、隔音层、第二海绵层,其中,所述吸音层包括第一棉布层和间隔设置于所述第一棉布层上的多个尖刺体,所述尖刺体位于所述第一海绵层与所述第一棉布层之间,所述尖刺体的尖锐部朝向所述第一海绵层,所述隔音层包括第二棉布层和间隔设置于所述第二棉布层上的多个真空管,所述真空管位于所述第一棉布层和所述第二棉布层之间,所述第二棉布层与所述第二海绵层抵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消声静音管,其特征在于,包括:
管体;
静音带,其螺旋缠绕于所述管体外壁上,所述静音带包括罩设于所述管体上的棉布罩,所述静音带还包括位于所述棉布罩内且沿背离所述管体径向向外依次叠加的第一海绵层、吸音层、隔音层、第二海绵层,其中,所述吸音层包括第一棉布层和间隔设置于所述第一棉布层上的多个尖刺体,所述尖刺体位于所述第一海绵层与所述第一棉布层之间,所述尖刺体的尖锐部朝向所述第一海绵层,所述隔音层包括第二棉布层和间隔设置于所述第二棉布层上的多个真空管,所述真空管位于所述第一棉布层和所述第二棉布层之间,所述第二棉布层与所述第二海绵层抵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消声静音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尖刺体呈圆锥体形。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消声静音管,其特征在于,多个尖刺体为一组,每组尖刺体组内各个尖刺体间隔设置,每组尖刺体由多个顶角展开角不相等且母线长也不相等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建华郭林冯海军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仁智新材料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