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塑料管材与管材之间的连接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817713 阅读:3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08 03:5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塑料管材与管材之间的连接装置,涉及管路连接技术领域,包括管路A与管路B,所述管路A的端部自对接板A中部开设的穿孔贯穿并固定套装,且穿出对接板A一侧面的管路A的端部外周面设置有与其包裹紧合的套管,套管的端面固定连接于对接板A的对应表面,而对接板B的一侧面中部固定连接有套管B,且对接板B的中部开设有与套管B同轴设置的开孔,管路B固定套装于套管B内并与开孔连通,且管路A与管路B之间设置有连接组件。本申请阻水结构起到一层密封效果,通过增加渗水路径的方式起到阻水密封效果,而后密封圈起到二层密封效果,进一步保证管材间的密封性,还简化了工作人员拆装时的工作量,从而大大拓宽了实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塑料管材与管材之间的连接装置
本技术涉及管路连接
,具体是一种塑料管材与管材之间的连接装置。
技术介绍
采用聚乙烯(PE)、交联聚乙烯(PEX)、聚丙烯(PP)、聚丁烯(PB)以及铝塑复合等管材是目前新兴的绿色管材,用这类管材输送液体特别是用于自来水管道,在节能、环保和应用上具有明显优势,将它作为一种理想的以塑代钢材料,我国建设部门正在大力推广,以期逐步替代镀锌钢管。而塑料管材推广使用的关键在于解决它的连接技术,我国市场上现在主要采用胶水连接、金属铜螺纹连接、热熔连接等几种方式。从施工工艺和制造成本上看,胶水连接中使用的化学胶水具有一定的毒性,金属铜螺纹连接加工复杂、成本昂贵,热熔连接需要较高的专业知识和昂贵的专用设备,由于没有简便、实用、可靠的连接件,因此严重制约着此类管材的推广普及,然而,现有的管路连接组件的连接比较繁琐并且费时费力,安装和拆卸都极其不方便,不适用于大规模的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塑料管材与管材之间的连接装置,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塑料管材与管材之间的连接装置,包括管路A与管路B,所述管路A的端部自对接板A中部开设的穿孔贯穿并固定套装,且穿出对接板A一侧面的管路A的端部外周面设置有与其包裹紧合的套管A,套管A的端面固定连接于对接板A的对应表面,而对接板B的一侧面中部固定连接有套管B,且对接板B的中部开设有与套管B同轴设置的开孔,管路B固定套装于套管B内并与开孔连通,且管路A与管路B之间设置有连接组件,所述对接板B的上表面中部开设有密封圈环槽,且密封圈环槽对应对接板A的上表面位置设置与密封圈环槽相嵌合的密封圈。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对接板A与对接板B均一体成型为圆形。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连接组件包括固定连接于对接板B上表面周向的多个螺栓筒座,多个螺栓筒座呈环形等距排布,同时多个螺栓筒座对应对接板A的位置开设有供螺栓筒座贯穿的穿孔。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密封圈设置在定位圈上周面开设的定位环槽中,而定位圈固定连接于对接板A的表面。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套管A的外周面成形有多个等距排布的呈凸条状的阻水部,且阻水部沿套管A的轴向延伸,同时每个阻水部对应对接板B开孔的周面开设有与阻水部相嵌的阻水槽,当对接板A与对接板B贴合固定后,套管A延伸进对接板B的开孔中,阻水部与阻水槽相互嵌合形成阻水结构。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申请为了便于安装快捷和保证连接强度,螺栓筒座的数目设置为三或四个最好,在保证连接强度的前提下,还能简化工作人员拆装时的工作量,从而大大拓宽了实用性;在需要更换密封圈时,只需将其从定位环槽中取出,进而达到方便更换的目的,省时省力;当对接板A与对接板B贴合固定后,套管A延伸进对接板B的开孔中,阻水部与阻水槽相互嵌合形成阻水结构,阻水结构起到一层密封效果,通过增加渗水路径的方式起到阻水密封效果,而后密封圈起到二层密封效果,进一步保证管材间的密封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中密封圈的安装示意图。如图所示:管路A1、对接板A2、穿孔3、套管4、阻水部5、对接板B6、安装螺栓7、螺栓筒座8、阻水槽9、密封圈环槽10、管路B11、定位环槽12、定位圈13、密封圈14、套管B15。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地说明。请参阅图1~2,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塑料管材与管材之间的连接装置,包括管路A1与管路B11,所述管路A1的端部自对接板A2中部开设的穿孔贯穿并固定套装,且穿出对接板A2一侧面的管路A1的端部外周面设置有与其包裹紧合的套管4,套管4的端面固定连接于对接板A2的对应表面,而对接板B6的一侧面中部固定连接有套管B15,且对接板B6的中部开设有与套管B15同轴设置的开孔,管路B11固定套装于套管B15内并与开孔连通,从而使得管路A1与管路B11分别能够固定于对接板A2与对接板B6上,且管路A1与管路B11之间设置有连接组件,以便于进行后续管路A1与管路B11之间的对接步骤。进一步,所述对接板A2与对接板B6均一体成型为圆形。所述连接组件包括固定连接于对接板B6上表面周向的多个螺栓筒座8,多个螺栓筒座8呈环形等距排布,为了便于安装快捷和保证连接强度,螺栓筒座8的数目设置为三或四个最好,在保证连接强度的前提下,还能简化工作人员拆装时的工作量,从而大大拓宽了实用性,且多个螺栓筒座8中均旋入有安装螺栓7,从而使得安装螺栓7能够旋出或者旋进螺栓筒座8中,同时多个螺栓筒座8对应对接板A2的位置开设有供螺栓筒座8贯穿的穿孔3,在管路A1与管路B11对接安装时,首先将安装螺栓7旋出螺栓筒座8,然后将对接板A2与对接板B6移动至贴合,并使得螺栓筒座8贯穿对应的穿孔3,然后再将安装螺栓7重新旋进螺栓筒座8中,进而能够将对接板A2与对接板B6贴合固定。所述对接板B6的上表面中部开设有密封圈环槽10,且密封圈环槽10对应对接板A2的上表面位置设置与密封圈环槽10相嵌合的密封圈14,以便于在对接板A2与对接板B6相互抵贴对接时,密封圈14能够恰好镶嵌在密封圈环槽10中,进而起到密封效果。进一步,所述密封圈14设置在定位圈13上周面开设的定位环槽12中,而定位圈13固定连接于对接板A2的表面,在需要更换密封圈14时,只需将其从定位环槽12中取出,进而达到方便更换的目的,省时省力。所述套管A4的外周面成形有多个等距排布的呈凸条状的阻水部5,且阻水部5沿套管A4的轴向延伸,同时每个阻水部5对应对接板B6开孔的周面开设有与阻水部5相嵌的阻水槽9,当对接板A2与对接板B6贴合固定后,套管A4延伸进对接板B6的开孔中,阻水部5与阻水槽9相互嵌合形成阻水结构,阻水结构起到一层密封效果,通过增加渗水路径的方式起到阻水密封效果,而后密封圈14起到二层密封效果,进一步保证管材间的密封性。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通过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上面对本专利的较佳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专利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专利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种变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塑料管材与管材之间的连接装置,包括管路A(1)与管路B(11),其特征在于,所述管路A(1)的端部自对接板A(2)中部开设的穿孔贯穿并固定套装,且穿出对接板A(2)一侧面的管路A(1)的端部外周面设置有与其包裹紧合的套管A(4),套管A(4)的端面固定连接于对接板A(2)的对应表面,而对接板B(6)的一侧面中部固定连接有套管B(15),且对接板B(6)的中部开设有与套管B(15)同轴设置的开孔,管路B(11)固定套装于套管B(15)内并与开孔连通,且管路A(1)与管路B(11)之间设置有连接组件,所述对接板B(6)的上表面中部开设有密封圈环槽(10),且密封圈环槽(10)对应对接板A(2)的上表面位置设置与密封圈环槽(10)相嵌合的密封圈(14)。/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塑料管材与管材之间的连接装置,包括管路A(1)与管路B(11),其特征在于,所述管路A(1)的端部自对接板A(2)中部开设的穿孔贯穿并固定套装,且穿出对接板A(2)一侧面的管路A(1)的端部外周面设置有与其包裹紧合的套管A(4),套管A(4)的端面固定连接于对接板A(2)的对应表面,而对接板B(6)的一侧面中部固定连接有套管B(15),且对接板B(6)的中部开设有与套管B(15)同轴设置的开孔,管路B(11)固定套装于套管B(15)内并与开孔连通,且管路A(1)与管路B(11)之间设置有连接组件,所述对接板B(6)的上表面中部开设有密封圈环槽(10),且密封圈环槽(10)对应对接板A(2)的上表面位置设置与密封圈环槽(10)相嵌合的密封圈(1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塑料管材与管材之间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接板A(2)与对接板B(6)均一体成型为圆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塑料...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辉楚
申请(专利权)人:湖北响叮当塑料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